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28

第28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十讲(1)

释迦设教在娑婆,怎奈众生浊恶何。

欲向涅槃开秘藏,须从净土指弥陀。

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

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

诸位莲友,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今天下午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上午已经把阿弥陀佛化有情声说法讲说圆满,下午继续来说化无情声说法。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是风吹树动的音声,也是说法之音,让众生听闻都会自然生起念三宝之心。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微风非常柔和,不徐不疾,吹过极乐世界的七重行树和众宝所成的宝罗网时,铿锵有声,譬如演奏非常美妙的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

音乐之中出微妙音,音中或赞佛,福慧两足尊,能作众生的导师;或赞法宝,犹如妙药,能治众生的种种心病,演说种种无量妙法;或说五根、五力;或说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或说四摄六度,以四摄法摄受众生,令归向佛法。以六度法能对治自己的烦恼心病: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瞋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

又宣说佛陀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种种无量的殊胜功德。或称赞僧宝,能信解行证,作人天的福田、作众生的模范,让听闻这些微妙音声、微妙法音的人,自然兴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有人问:“无情声怎么能够说法呢?”其实“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是一切种智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在有情众生分上名为佛性,在无情万物分上就名为法性。迷昧的人当然茫然不觉,悟入的人当下就能契入。

比如宗门底下有位香俨智闲禅师,他参禅开悟的因缘是这样的。

他本来跟沩山灵佑都是在百丈怀海禅师麾下参禅,沩山禅师已经开悟了,香俨禅师虽然很有文化,读了很多经典,但还没有开悟,因为他一直在用知解,没有真正契入,所以后来百丈怀海禅师圆寂以后,他又去依止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问他:“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呢?”他翻遍三藏十二部找不到答案,他就来请教师兄。他师兄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这你要自己参,我现在告诉你就等于是害了你。后来他就隐居,自已劳作,一直在参。有一天挖地时,挖起瓦片扔出去,刚好打在竹子上,就豁然大悟,这就是无情说法,因缘契合时,瓦片打在竹子上的声音就能让他开悟。

虚云老和尚坐禅时,开水烫在手上,杯子掉落地上的声音也让他开悟,这也就可以知道是无情说法。所以苏轼有首诗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明日如何举似人。”这也是在说无情说法。

娑婆世界的无情都能说法,能作人开悟的因缘,何况极乐世界这些胜妙的五尘呢?迷时我们只见外在的色相;悟时能由生灭的相中见不生不灭的真性。当然就可以知道这是无情说法。而更妙的是极乐世界本身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更能让我们开悟。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这是讲念三宝能得到四悉檀的利益。凡圣同居土的凡夫最初听闻到有情与无情都能同宣妙法,所以法喜充满,这是欢喜益。

外与别相三宝,内与一体三宝都能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此为生善益;由此发心起行,或伏烦恼,或断烦恼,这是破恶益。

证悟一体三宝,人人具足,此为入理益。

其实四悉檀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欢喜是欢喜益,给人信心是生善益。能给人希望就是破恶益,给人方便就是由方便而悟入真如向性,悟入法性理体。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要解》中讲得非常透彻,这段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能成就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等种种无比殊胜的功德庄严呢?

从佛边来说,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大行之所成就,阿弥陀佛的果地是一切种智所现的相分,所以有如此殊胜的种种功德庄严。

从众生边来说是因为众生信愿持名,清净三业,以净业为能感,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为所感,所以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说得非常透彻。

一切庄严其实也就是指四种净土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弘愿,愿后所修的六度万行之所成就,乃至于果上成佛得到一切种智所显现的相分庄严,这是从佛边来说。

从众生边来说,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净业也就是修持念佛法门,清净三业,以此净业为能感;一切庄严为所感。极乐国土之所以有如此的庄严。

如果从佛边来说要注意的是八个字[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极乐世界一切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其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如此殊胜的庄严是由于阿弥陀佛圆满地开显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一切智是知宇宙万法本体的智慧;道种智是知宇宙万有森罗万象(是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过来的),现象无量无边,统统都能了之的智慧,是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前面的一切智、道种智达到究竟圆满。

从众生边来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注意的也是八个字:[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所修的是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所以能感生到极乐净土。在禅、教、净来说,禅宗由觉门而入,必须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是有成就;教下是从正门而入,从树立正知正见入手,依经典的教诲来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见解和想法。

净土宗与密宗都是由净门而入,觉、正、净,刚好就是我们一切法门入门的方法,或以信愿持名来修清净心而往生不退,得生净土;或以三密相应修清净观而成就本尊生圆二次第。

尤其是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可见极乐世界就是念佛人净业之所感。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一切庄严都是弥陀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所以说是全庄严乃佛心。一切庄严都是一切念佛人净业之所感,唯识之所现,所以说全庄严乃众生心;极乐世界的四土庄严是全庄严乃佛心,全庄严乃众生心,所以说全心即境,全境即心。

佛与众生互为影质,互为影像境和本质境,以佛之庄严为本质境时,在众生心之中,为影像境;以众生庄严为本质境时,就在佛心内,为影像境。所以说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这其实就是描绘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是一切种智所现,我们是唯识所变,迷的时候叫识,悟了以后识就叫智,佛心是圆满的智慧,我们的心虽然还是识(识境),没有办法达到智境(要圆教初住以上才是开始入智境),但已经开始觉悟了,并非完全是识,对于念佛法门还是能够欢喜信受,就能以信愿行与佛的智慧感应道交。

佛的智慧是本质,我们带了智的识是影,佛的智慧是本质境,我们带智的识是影像境。譬如一问房子里点了很多灯,光光相摄,阿弥陀佛的光明周遍法界,我们这一点萤火之光也周遍法界,光光互摄。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理即是心,即是法界本体。事就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就净土宗而言,就是阿弥陀佛称性所发的四十八愿。全事即从事上来说就是依正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方便这一句万德洪名。所以举法界体,成六字洪名是全理即事,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度化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的无上方便。

所以说全理即事是侧重于从佛边来说的,就是举法界体,成六字洪名。这一句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接引十方佛世界众生得出轮回的无上方便;从众生边来说是全事即理,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入理体,但现在有一个方便,能让我们全事即理,那就是称念六字洪名。称六字洪名,合法界体,这是全事即理,是众生信愿持名所得的真实利益。

所以《要解》确实是大彻大悟的人所说,说得非常透彻。全理即事,全事即理就能让我们明白此法门的妙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此指性修交成,性就是理,修就是行。称理而起行,行不离于理,全行即是理;理不离于行,全性德庄严而起修德庄严。全性德庄严就是全整个法界的本体。而起修得庄严就是起一句佛号,全修德庄严还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

全修德庄严就是理体庄严,就是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还归到真如妙心,开显我们的真如妙心,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全性起修是无不从此法界流,全修在性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可见这个法门的妙处。

全性即是实相般若,就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全修就是我们信愿持名,信愿持名就是全修在性。

底下是蕅益大师很感叹,说有些人妄谈般若,根本没有明白,“执理而废事”。蕅益大师觉得很可怜,也很可惜。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奈何]即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有些人是空腹高心,妄谈般若,根本都没明白空性的道理,他离开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去妄谈所谓的唯心净土,结果被人家嘲笑,嘲笑他们说有,却不懂得妙有的道理,就像老鼠唧唧叫一样;说空也是不达真空之理,就像鸟叫说空一样。所以给人家嘲笑为鼠即鸟空,是因为他不了解即事之理。理不能离事,事全体就是显理。

[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离此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四土庄严的净土,来妄谈唯心净土,这其实是妄心,是凡夫执著于缘尘影事的妄想,以为真心。别谈唯心净土,别谈自性弥陀,都是偏理而废事,甘心堕于鼠即鸟空,被人家讥笑,实在是一件非常悲哀、非常可怜的事情。

所以修行人要能解脱的话,祖师开示说:修行要量己量法,要衡量自己的根器,要衡量这个法门跟自己对不对机,不要空腹高心,不要好高骛远。

故此古德说:“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则内执己心不达尤甚也。”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上后面的开示。

有些人说,你一直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直求外在的阿弥陀佛,那你是不是没有通达、没有真正地悟入妙理呢?蕅益大师就直接呵斥说:“若讳言他佛即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如果你认为外求他佛,是没有通达,那你内执己心就是更加不通达,要知道他佛即是自佛,阿弥陀佛的本体跟我的本体是无二无别的,如果忌讳言他佛,其实是你自己的他见未忘。

我们一定要能反省自己,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心里多虚假的妄心,污秽不堪,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唯心既不彰,自性亦未明。所以不要妄谈般若,要牢记大德的教诲:“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捷径,横超方便。得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要能真正信愿持名,老实念佛。那么依报的庄严就讲圆满了。

接下来所讲正报的妙,是先说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句名号的妙,再说主伴庄严。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这段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持名念佛的妙处,因此会特别地讲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就是阿弥陀佛度化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的无上方便,所以特别要解释这句名号有三妙:简捷妙、殊特妙、圆融妙。

第一简捷妙就是但持一句佛名,便得三界横超,这个简捷又方便,非常妙。

第二殊特妙是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能让业重的凡夫要临堕地狱了,依靠临终十念就能得出轮回,这是十方诸佛任何一尊佛教的法门之中都没有的最奇特、最殊胜的妙法。

第三圆顿妙,是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所以说持名念佛叫妙行。

接着特别来解释阿弥陀。阿弥陀佛是教主,是正报。说正报的妙要先说这句名号的妙。正报有主有伴,主是教主阿弥陀佛,伴是极乐世界无量无量的众生——凡圣同居土的人民,乃至于方便土、实报庄严土等等这些都是伴。

教主世尊释迦牟尼佛为了让我们重视这句弥陀名号,就特地再一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说:“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你认为怎样呢?为什么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什么妙呢?让我们能深信这句万德洪名不可思议,能一心执持。

接下来的两段分别约光明释,约寿命释,从无量光明无量寿来圆满地概括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的无量功德。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是讲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本来阿弥陀正翻就是无量,当然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三昧、无量神通等等,也可以说种种的无量,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以无量光无量寿来收尽一切的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智慧光明横遍十方,光寿合起来就是弥陀心性。光就是寂而常照,不变之中常随缘。无量寿就是照而常寂,是随缘常不变。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就是一真法界的全体,即我们的心性理体,也是十法界的纲宗,即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举此名号,举此无量光明无量寿作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土,以此法界的全体作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作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三身四土就是法界本体的显现,同时也举法界的本体作为成就阿弥陀佛的名号。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的本性也是竖穷横遍。

横遍所以名为无量光;竖穷三际,所以名为无量寿。持名就是始觉合本,执持名号。能持之心就是始觉,所持的名号就是本觉,我们持名念佛就是以始觉念本觉,就是以始觉的光明契入本觉的光明。

就好像父子相会一样,始觉的光明契入、融入本觉的光明,所以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是用比方来说明子光明和母光明,说明始觉和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譬如摩尼珠,摩尼珠具有光明,光明还照摩尼珠的珠体。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还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