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GNP:衡量国家财富的指标
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经济学上的指标。这些指标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已经耳熟,但却未必能详,因为这往往牵扯了很多经济学的内容。这一章就将逐个解释金融生活中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
关于GDP,有这么一则令人捧腹的经典故事。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
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的也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地收回了五千万,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突然,天才们同时号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地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号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地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通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凡创造的必有价值:总产出与总收入
在宏观经济中,普遍地认为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但事实上,这在经济活动中并不好理解。有人提出这么一个命题:
假如厂商100万元的产出中,如全部卖出,需要支付45万工资,计入工人的收入,支付利息5万元作为债权人的收入,支付原材料、租金等费用40万元计入原材料销售者或出租人的收入。剩余的10万元就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利润,这被计入企业所有者收入的一部分。此时产出等于收入。如果只卖出90万元,还有10万元库存。此时产出为100万元,收入只有90万元,产出还等于收入吗?这10万库存可以理解为利润吗?。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案例用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来解释宏观经济,这当然是解释不通的。在宏观经济学中,总产出是等于总收入的。因为这里并不是指钱,而是指所有创造出来的产品。
而总产出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总收入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收入的积累状态。
总产出包括两大部分,利润和成本。利润是收入很容易理解;而成本又是另一部分的收入(如:工资,原材料等)。所以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是和总产出相联系的:总产出-总支出=总利润。
总产出是每一年国家统计部门核算的重要指标,它有何种重要的意义呢?
总产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财政支出、进出口等等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只有掌握了国家的总产出,才能去衡量消费、投资以及储蓄、支出等指标。
另外,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总产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等只有通过总产出水平的变化才能得到最终说明。而“总产出=总收入”的恒等式无疑也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依据。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总产值与总产出的区别。这也是让人们常常混淆的两个相近的概念。
总产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总产出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有些行业的总产值与总产出的概念是一致的,如农业总产出等于农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出就是建筑业总产值;运输邮电业总产出就是运输邮电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总产出与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总产值基本相当。
但在工业总产出与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总产值的概念上二者有些许差异。主要是因为核算上的区别:
1.核算基础不同,总产出是以产业活动单位为基本核算单位,总产值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
2.核算方法不同,总产出以销售收入为基础,通过调整库存得出本期生产总成果,总产值是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核算;
3..核算范围不同,总产出包括主营和附营业务收入,总产值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出包括与其口径相同的增值税,工业总产值不包含增值税。同时,严格地说,工业总产出中还包括了“废品销售收入”的价值,工业总产值中则不包括。
司空见惯的指标: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媒体上常用一个词语。
2008年,随着外部经济的放缓和国内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曾经备受关注。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约10.4%,其中二季度为10.2%。这表示,上半年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较快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长率为10.6%。与之相比,二季度将有所回落,但仍然在10%以上。
从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数据来看,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值约为9.7%。因此,能保持在9%以上就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增长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属于比较正常的水平。而这种情况在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专家估计整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而2009年约计在9%。
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针对经济增长的状况,政府将实施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这就是了解经济增长率水平的意义体现。
那么,经济增长率是如何产生和核算的?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确切来说,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 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但在衡量经济增长速度时,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的大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快慢,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时间长短,因此深得各界关注。
路人皆知的CPI
众所周知,中国在2008年初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北京朝阳区北大院旁边的菜市场,大白菜、菠菜摊位前挤满了人。小贩忙得满头大汗,脸上的笑容却一刻也没停止过。一个卖蔬菜的小贩每天能赚200元左右。菜市场北侧的15个经营肉类食品的摊位就冷清了。“以前卖肉很红火,一天能卖2000元,可自从去年年底开始,生意一落千丈。”一位姓胡的摊主指着对面空着的6个摊位说。“现在老百姓买肉开始算计了。好几家卖肉的都干不下去了。”
在美国学经济的留学生晁超,回国后的一个月里,有一多半时间在做中国春节期间物价的社会调查。和同学聚会时,就了解不同餐馆的消费水平;要在国内买一台手提电脑,就在专卖店和电脑城里了解电子产品的行情;陪老妈转商店,就对比衣服鞋子化妆品的市场价格……转得精疲力竭的同时,一篇名为“涨价时代的特殊调查”的论文,已经整理成文。
晁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他所接触的一般民众——在菜场买菜的市民,在街边摆摊的小贩,都对CPI这样的专有经济学术语如数家珍。
在中国社会中,“民生感受”这个词,也在逐步提高自己的“位置”。因为真正的民生话题,确实是和油盐柴米、家长里短息息相关的,物价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CPI就是民生经济中最基本的一个术语之一。
CPI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我国的CPI指数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国家统计局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指数。
CPI是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CPI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上升了2.3%,那么就表示当下的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要高出2.3%。这无疑是不被欢迎的。而当生活成本提高时,你的金钱购买力也随之下降。如果CPI在12个月内上升了2.3%,那么去年的100元纸币,今年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商品或服务。所以,CPI升幅过大,就表明货币贬值幅度过大,通货膨胀就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因此CPI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有力指标。一般来说,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就已经引发了通货膨胀;而当CPI的大于5%的增幅时,就已经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了。一般在这种情况,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举措。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证平稳
一般来说,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包括总供给和总需求两大部分。
往往,评价一个经济是否过热就看它的总需求是否过于旺盛。2007年,中国物价水平开始走高时,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宋国青做了一项研究。指出了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2007年10月已公布的数据推测,剔除肉类价格猛烈上升这个特殊因素后,经过调整后的总需求环比增长率在三季度下降到了比较接近合适的水平。
2007年7-8月的工业生产水平相当低,剔除肉价以后,主要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率都有所趋缓,9月可能维持了这样的情况。从环比增长的意义上说,二季度的总需求在发高烧,三季度已经显著降温。宋国青写道:是否完全退烧,还要看进一步的变化。从已知的数据看,现在是朝着退烧的方向发展。
除了肉类价格大幅度上升引起消费支出被动增长外,总需求增长率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物贸易顺差的波动。
这其中说明了两个道理:首先,总需求旺盛是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二,总需求受到进出口因素的影响。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