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面包唱歌
7119600000034

第34章 食物是另一种护照

肉质在绵软中又不失弹牙的特性,

丰润饱满、扎实有力;

咀嚼时,

深深蕴藏在肉排里的

酒香和酱香在味蕾上恣意翻腾,

宛若浪花戏舌。

当这盘葱烤大排端上桌来时,那勾魂的香味,立刻使我的心掉入了一坛油里面,醉得不能自己。大肉排带着有棱有角的骨头,散发着一种野性的挑逗。肉质在绵软中又不失弹牙的特性,丰润饱满、扎实有力;咀嚼时,深深蕴藏在肉排里的酒香和酱香在味蕾上恣意翻腾,宛若浪花戏舌。

啊,这里,是古巴吗?我迷茫自问。如此地道的中式菜肴,居然出现在古巴?

没错,这里,是古巴;而我,正坐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家中餐馆内。

记得抵达哈瓦那的第一晚,在当地一家餐馆点了猪扒,肉质干硬如柴,香料浓浊刺鼻,浅尝一口,便颓然放弃。

餐后,到中国城去逛,在那儿,有十来家中餐馆并排在一起,穿着旗袍的古巴女子,站在餐馆门口招揽生意。知道烹煮中餐的厨师是古巴人,我霎时便失了胃口。

走呀走的,忽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一家以“天坛”为名的餐馆,外面挂着一面小黑板,上面以中文密密麻麻地写着:“本周特色菜肴:葱烤大排、香酥鸭、蒜炒龙虾、卤鸭翅……”黑板底下,坐了一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人,乌黑的头发梳得油光滑亮。看到我们,他微笑搭讪:“哪儿来的呀?”知道我们是新加坡游客,他又热诚地招呼道:“进来坐呀!”

这人,正是天坛餐馆的老板陶锦荣先生。

我点了一碗鲜鱼粥,那熬得极够火候又软又滑的粥和那新鲜甘美的鱼片,使我干瘪的胃囊立刻重新变得活力充沛。

陶先生指出,他聘用的是来自上海的厨师,煮的是地道的中式菜肴,而中国城其他九家餐馆则清一色聘用古巴厨师。

我们在哈瓦那住了一周,每天两次,到天坛餐馆去用午餐和晚餐。去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和陶先生交上了朋友。通过闲聊,我才知道,这位看似五十开外的中年人,实龄已六十八。他来自上海,原本是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美术教研室”的主任。

远在一九九五年,古巴发表了“欢迎外资”的文告,他当机立断,带了女儿陶琦远赴哈瓦那,开设餐馆。他说:“商机在落后国家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因为竞争少,市场容易开拓。”

万事起头难,酱油是中餐的灵魂,可是,古巴当年根本买不到酱油。陶琦只好自己动手做,她以黑豆熬汁,加入红糖、葱和蒜,熬出甜味后,再加入盐巴,便成了“变相的酱油”。

在古巴经营饮食业,最为陶先生称许的是,古巴人没有用化肥种菜,也没有将化学物质掺进饲料里喂养家畜,所以,菜有真正的菜香而肉有实在的肉味,不论荤的素的,烹煮起来都特别好吃。

“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奢华的满汉全席,而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家传菜。吃饭,就是过日子,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我把家常菜引入古巴,一方面要让古巴人了解中国人平常是怎样过日子的,另一方面,也让在古巴生活的华人能借此化解乡愁。身在异乡,他们需要的,绝对不是鱼翅,更不是鲍鱼,而是寻寻常常的一碟回锅肉、平平凡凡的一盘鱼香肉丝。”

是的是的,食物,就是另一种“护照”,借助于味蕾,让离乡万里的人在电光石火间飞越千山万水,回返朝思暮想的家乡去。有些人寄居国外多年而乍见故乡食物会哽咽流泪,就是这个道理啊!

定居于全古巴的华人不足两百,数目极少,可是,我却常常看到华人聚集在天坛餐馆用餐,也许,大家在此可以找到一种家的味道和感觉吧!

由学术界改行而进入餐饮业的陶锦荣,坚持认为,经营者在让他乡他国的顾客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咀嚼中华文化。

“华人总相信,能够坐在一起用餐,是福分,也是缘分;即使是冤家吧,同桌共餐,也是重修旧好的前奏曲。吃中餐,实际上是一种分享的艺术,味道繁复多变的菜一碟碟地上,每一碟菜,大家只能分吃到一块,余味无穷,中餐也因此让人百吃不厌。此外,通过同桌共餐,了解彼此的饮食偏好,能促进友谊。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始于餐桌,比如说,老者不动筷,幼者莫动手;还有,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他侃侃而谈:“外国人不同,他们讲求个人主义,各自为政,各人点自己要吃的菜,河水不犯井水;有时,八个人居然点八盘一模一样的菜,每每吃饱以后,舌上留存着的,就只有一种单调的味道。我因此常常告诉他们,中菜讲究平衡,荤菜素菜和汤类彼此协调,营养和滋味互相裨益,所以,应该大家共点几道菜一起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有人指出,我拂逆客人的意愿,不利于生意,可是,我却觉得,他们既然要吃中餐,就必须吃出中餐的样子和滋味来。”

正谈得高兴时,有几名从福建远到古巴来求学的学生趋前向他投诉:“刚才我们点的炒饭太咸了!”又有人说:“饭粒也太硬了!”陶锦荣好整以暇地反问:“那炒饭,你们吃光了吗?”他们齐声应道:“吃光了。”陶锦荣说:“你们嫌炒饭太咸,就应该不要吃,这样厨师才能追查原因,给你们另炒一盘。至于饭粒太硬,主要是古巴的米质不好,不像你们家乡的米,又松又软,而这,就提醒了你们,时时记得家乡情,读完书以后,就快快回返家乡去!”

合情合理的一番话,又夹带了诚恳的劝告,学生们都心悦诚服,频频点头,挥手离去。

他转过头来,对我说道:

“我们一向很重视客人的意见,比如说,有一回,客人投诉鸭肉太咸,我们立刻把盘里剩下那大半只鸭子拿回厨房研究,这才发现厨房的助手没有听清楚主厨的指示,下了过多的腌料。客人的投诉,帮助我们纠正了错误,我们都很感谢;但是,如果客人吃光食物以后才来投诉,我们就很难做事了。”

这时,已经过了午餐时分,客人全走光了,来自上海的主厨罗书贵师傅也和我们坐在一起闲聊,我趁机向他请教“葱烤大排”的做法,他如数家珍,娓娓说道:

“葱烤大排,其实在上海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菜。选瘦中带肥的新鲜大排,用刀背拍松筋肉,以盐、味精和料酒来腌,用蛋白沾上黍米粉裹着大排,放进七分热的油锅里炸一炸,取出,在锅里留一点油,炒香葱段和姜片,把大排放进去,加入高汤、黑酱油、生抽、糖,压上锅盖,焖五分钟,便可盛起。”

我这人,爱吃,但是,怕繁、怕烦,总希望以最快速、最简易的方法来烹煮美味佳肴。罗书贵师傅的葱烧大排味道虽然一等一的好,可是,老实说吧,我嫌工多。

在家里,我常常走捷径,给孩子做风味绝佳的香煎大排。我以微波炉结合炉火,做出来的大排松软而不坚韧、饱满而不干硬。我家老二就曾俏皮地说,吃这道香煎大排时,需要带备一把螺丝起子,因为实在太好吃了,舌头有被卷入喉咙的危险,必须用螺丝起子把舌头卷回原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