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杜诗女读者新选评级
7119300000051

第51章 题玄武禅师屋壁

题玄武禅师屋壁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子美送走严武,却回不了成都草堂。

头一年有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叛自称梁王。这一回更厉害,成都府副总领、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作乱,他不等朝廷任命便自动升任正职,派兵往北断绝剑阁道路,阻挡朝廷援军,往西攻取邛州(今邛崃),联合西南少数民族。虽然这次叛乱一个多月就被击溃,但从此开启了蜀中动乱之门,无论叛军还是唐军,都大开杀戒掠夺百姓,各地间有忍无可忍的农民暴动,土匪也趁火打劫,一时间成都以及蜀中许多地区,变成了刀山火海,消息中断,亲人生死未卜,出门在外的子美也不敢贸然上路回归草堂。

子美有一首诗描述旅途艰险的状况:“山行落日下绝壁,……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光禄坂行》)他不怕马失前蹄,只怕树丛中有人射杀自己谋财害命。绵州无可依之人,子美便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走,路经玄武县,游览玄武山上的玄武庙,在禅师屋里看到一幅壁画,很有感觉,欣然提笔在画上题诗。前两句论画,称它画得好,好似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的一样,三四句具体描绘画中沧洲山水景致,开阔灵动。后四句关联禅寺禅师,用典点明画意,表达对禅师的仰慕和自己在禅寺观画所得片刻超脱的心情。

“锡飞常近鹤”,锡指锡杖,是佛教长老所用法器,头部装有锡环。子美参观禅寺,因此用典来称颂佛教道行法术高于道教,故事取自《高僧传》:有位名叫志公的禅师和一位道教的道长都看上了一座高山——舒州潜山,因为那里景物奇绝,尤其是山麓下面,做修行道场非常合适。这两人为此争到了白武帝的跟前,白武帝也没办法偏向谁,便让他们以自己的法器去辨别选择自己所居之地。于是道人放飞白鹤、志公投掷锡杖,向山麓飞去。白鹤飞得很快,可是快到山麓时,只听得空中锡杖呼啸而过,直插山麓。道人很不服气,可又不能食言。两人便在各自法器所选之地筑室修炼了。

“杯渡不惊鸥”,“杯渡”典故也是出自《高僧传》,说南朝刘宋时,有位奇僧常乘木杯渡水,不用桨也不需要风,就能轻快飞渡,人称杯渡者。“不惊鸥”是形容禅师超然物外之境界,由此引出下两句,用典故表达自己在禅师屋内观画而灵机一动:禅师啊,今日在此观画,好似寻得上庐山之路,和那陶渊明一起跟随惠远大师云游天外了呢!仇兆鳌引沈民曰:“陶渊明与惠远游,从结白莲社,公盖以陶自比也。”

《高僧传》上讲:惠远住在庐山上,当时有许多名人成群结队一起“弃世遗荣”,追随惠远同游同息。子美此时此刻也自然而然忘掉了尘世俗事之忧烦,意得佛界高人点染。对子美的《题云武禅师屋壁》这首诗,王嗣奭太不重视了,他说“后四句‘常近’、‘不惊’、‘似得’、‘真随’,俱以虚字写景。”写景是说那画上有鹤有鸥吗?而我细品整首诗歌,觉得画中除天地山水之外,并无飞鸟形象,子美后四句表现的是壁画以及观画场地——禅寺禅师居所的空净感。“满壁沧洲”却只有大自然的空远景致,空景图画之妙由此时此刻身处禅寺禅师身边而来,自然联想起并出神入化般使用相关典故,直到自己也心随所动,物我两忘。因此,我认为后四句是精彩的写意佳句,子美将自己和玄武禅师融入画中,使画意、禅意与心意合一。

仇兆鳌引胡应麟的评论说:“‘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杜用事入化处。然不作用事看,则古庙之荒凉,画壁之飞动,亦更无人可着语,此杜老千古绝技,未易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