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杜诗女读者新选评级
7119300000030

第30章 山寺

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

我一直向往天水的麦积山,草稿完成后又回顾子美这首不知名山寺的游记诗,不愿舍弃,重新拥入小集。

子美每到一地,虽要辛苦为一家人衣食操劳,但从不减少游览名胜古迹的雅兴。子美于759年在秦州(今天水)看到的野寺和麦积山,破败荒凉,连名字都消失了,所以他诗中描绘的只是建筑物外观结构,自然景观及道路“细高”状态,还有当时当地的动植物特色。

《方舆胜览》上说:“麦积山在秦州东南百里,为秦地林泉之冠。姚秦时建瑞应寺在山之后。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关。又有隋时塔,杜甫有诗。”浦起龙评子美诗云:“山野荒墟中,废寺如画。”还有一位叫何义门的清朝人评说子美诗:“以奇丽写幽寂。”

野寺高高在上,路窄如线难行,僧人没见着几个,倒是看见香獐自在卧眠,鹦鹉旁若无人。石竹和金桃皆山园中的植物,而金桃的来历十分有地域特色:是从西域外国进贡而来,已成此地物种之一,如此表明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站,曾经繁华云集风情万种,却缘何忽然破落寂寞下来人烟荒凉?是因为丝绸之路找到更为便捷的路线而改道了么?总之子美去时,这寺庙已残,僧人仅存一二。

山寺下面有好几股泉水,子美涉水找到山门入口,沿细路登崖而上,感觉依崖壁悬空而建的寺庙建筑十分牢固稳定。上到顶层重重叠叠的阁楼,凭栏远眺,远方景色因秋高气爽而明丽鲜艳,仿佛纤毫毕现。

我感觉仇兆鳌也喜欢这首诗,细细注释和引用了一大堆:

首二总提。石竹、金桃,此山园之物。麝香自眠,鹦鹉皆啄,可见残僧之少矣。牢屋、重阁,乃野寺之房。涉水登崖,上方远见,又知细路之高矣。……赵汸云:“鹦鹉二句,本状寺之荒芜,以秦陇所产禽兽花木言之,语反精丽。”《图经》:阁道萦旋,上下千余丈。……又《玉堂闲话》云: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又云:高栏可以眺望,虚窗可以来风。……邵注:“上方谓僧之方丈,在山顶也。”

上网查图片时,我看到这样的资料:东晋初,今石窟西崖下部三股流水被群众称为“三泉圣水”,并在流水附近修建佛寺,塑文殊、普贤、观音像。晋元帝司马睿(317-322)赐名无忧寺,并给田养寺。十六国时后秦太祖姚苌(384-393)改为石岩寺。西魏大统元年(535)重修寺宇,大统四年(539)文帝皇后乙弗氏到麦积山出家为尼,遂改名为麦子庵。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欶葬舍利于麦积山,赐改净念寺。唐初再敕改应乾寺。北宋元符元年(1098)遭火灾,部分寺宇被毁,大观元年(1107)陶节夫向朝中进贡灵芝后,赵佶以为祥瑞,赐名瑞应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寺僧圆觉重修瑞应寺。至1920年甘肃大地震,寺内大雄殿、菩萨殿等屋脊多被震毁。1946年修补殿宇10间。1953年,整修大殿,“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塑像被毁。1979年,麦积山文管所整修寺内建筑,遂成文物保管、研究和展览的地方。

也就是说,子美那时参观游览的山寺,名为应乾寺,《方舆胜览》记载有误,而子美看过以后的一千多年岁月中,这山寺依然历经磨难屡毁屡建。

寺庙,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文化之乡,人不同,它的名字也不同。寺庙的兴衰变迁,不过是人类顽强地建造精神大厦的梦想屡败屡战的历史。女读者向往麦积山,喜欢子美一千多年前去过的山寺,也是因为爱做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