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源于实践的思考
7116500000029

第29章 毛泽东思想研究(8)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列举出十二种人民内部矛盾,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①实质上,这些矛盾都属于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毛泽东的论述,深刻地说明了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领导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领导者对于群众的正当利益要支持,要从管理中帮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要从根本上调动被领导的群众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只有处处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等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沉痛的教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为巩固和发展的这个胜利积极探索,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②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却逐渐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时只是由领导者来设计和决定,而不是让群众的实践去开拓。有一些方针、政策、措施、方法,不是来自群众的创造,立足于群众的自愿,而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主观地制定出来的,并且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地要求不走样地贯彻执行。这些错误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使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膨胀起来。为此,毛泽东在领导全党纠正这一“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又特别强调了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民主集中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系列文献中,都论述过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及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在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创造了许多具体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如,团结积极分子、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关心群众生活,照顾群众利益;多谋善断;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上级下达”和“下情上达”,把“下情”和“上情”结合起来等等。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领导和群众的结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发挥地较充分、具有独特贡献的方面。它指导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历史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路线思想的理论,又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把它加以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提出了一系列贯彻群众路线的有力措施。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必须加强党风建设,反对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要坚决批判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坚持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三是坚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四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和党风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五是建立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六是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和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道前进;七是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增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我们党在总结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的主要思想,还对群众观点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其中把“党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作为群众观点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这无疑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点理论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作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①他还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贯彻方针政策时,恢复和发展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充分发扬民主,让广大群众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例如,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群众的实践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在及时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全国农村中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形式,是在群众中自发产生的好形式,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经过反复调查、试验,集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的优点,经过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归纳出几种比较好的形式,在各地加以推广,对整个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使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成为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生产形式,它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不仅显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在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推动和启发下,工业、商业等许多行业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也在蓬勃兴起,各条战线,各项工作中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都已经和正在充分发挥出来。责任制的出现,是党中央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的结果,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则,贯穿了毛泽东关于领导和群众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一系列英明决策,就是从群众来来,到群众中去,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决策。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创造的结晶。邓小平同志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光辉榜样。

生机勃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亿万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辟的,农村、城市改革的一系列新事物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也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开创性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我们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而且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怎么办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去摸索、去创造,并随时将群众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各级领导机关是“加工厂”,它的“原料”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这是毛泽东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多次阐述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在我们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深,许多具体的制度和办法也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和完善。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党中央将继续从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中,概括出新的原理和结论来,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