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源于实践的思考
7116500000014

第14章 思想政治工作(5)

在技术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当今互联网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现代的网络伦理标准。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高校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要使大学生明白,网络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是有其道德规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4.探索更多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网络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网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探索更多的方法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建立电子布告系统(BBS),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也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建立讨论区,大学生用户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讨论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在网络系统中建立聊天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聊天这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发表正确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社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班级概念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正在改变,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加快,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公寓的文化设施和公寓管理服务的质量如何,以及公寓管理模式怎样,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是维护高等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的与发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的对策。一是成立学生公寓专职管理队伍。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干部,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有效地进行管理。二是实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制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党团组织,发挥党团组织领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四是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五是在学生公寓内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努力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六是积极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如评定标兵宿舍、文明宿舍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七是强化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把宿舍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把宿舍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娱乐为目的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学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对造就和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优秀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依靠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吸引人,以优良校风感染人、优美的环境熏陶人、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教育人。其次,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使思想教育工作由过去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向开放式教育方式转化。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依托学生社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新举措。因此,学校在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布局时,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校园生活中。二是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在条件具备和必要时,要为学生社团指定思想政治素质高、有学生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把握社团活动和发展的政治方向。三是要鼓励社团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活动的空间与范围,实现社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学校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社团有较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分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为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统一创造条件。四是增强纪律意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社团运行。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社团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校纪校规范围内活动,政治性活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许可才能进行。学校要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帮助他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和有效载体至为重要。

(七)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是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不但是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只有受过和谐校园文化熏陶和教育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和谐的意义与重要,才能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学校环境特点、专业性质、自然人文条件,体现大学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尽可能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二是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要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还要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互尊关系。三是丰富校园活动。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格局,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性的外在表现。要发挥科技学术活动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四是把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导向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奋斗,团结协作,积极奉献,从而达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要把校园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凝聚功能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娱乐、陶冶情操的功能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