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7114900000020

第20章 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3)

“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无法再战。因此,他赢我输,无权挂褡寄宿,只得离去!”

来僧走后不久,师弟追到大师兄的禅房,问道:“刚才那秃驴躲到哪里去了?”

师兄说道:“我知你已赢他,恭喜师弟了。”

师弟气哼哼地说:“什么也没赢,我要揍他一顿!”

师兄不解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师弟解释道:“哼!他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客,必须礼貌,所以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这秃驴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谁知这个软蛋拔脚就向你这边逃来!”

醍醐灌顶

禅法,其实就是用禅之道。懂得了禅法,就会知道,有时一句话或几句话就能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甚至,有时无声的答复更能体现绝顶的智慧。如果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禅法,一定会处处遍开智慧之花。

禅机故事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禅师:“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禅师:“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禅师:“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坠云雾中,仍然觉得茫然一片。

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学僧:“不懂。”

峻极禅师:“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听了,立刻有所顿悟。

佛学百科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儿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得遇机缘方能悟道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克勤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

一天,克勤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数年之间,克勤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法演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刚巧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自不免愁恼之情。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

法演引用这首艳诗,自有其深意。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法演见了,欣慰万分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五祖法演于是对蜀中的禅门中年高望重者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

后来,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醍醐灌顶

禅学的高深莫测,并不是用语言能解释的清楚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佛祖也只度有缘之人,如果想要透彻的领悟到禅的神秘之处,也非得有一定的机缘才行。有句话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得遇机缘,自会醒悟。

禅机故事

南泉斩猫

南泉在弟子面前讲解破像,大家都听不懂。于是他拿了一只猫,两只手拉住猫的腿,问弟子们:“你们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我就把他撕掉!”

众弟子还是听不懂。南泉就当众将猫撕掉了。

大家在惊讶之后,终于悟到,原来一切事情都不要执著于因,不要执著于果。都是心在动而显现出来的。最后大家都超脱因果,破除了对这个像的执著。

佛学百科

大足石窟

大足石窟是我国重要的石窟造像之一,始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位于重庆市大足县。经五代至宋达到鼎盛,终成于南宋末期,明、清仅有一些零星雕刻。造像题材广泛,艺术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地方色彩。大足北山主要是唐末、五代、宋的官僚、地主为了祈福而造的像,宝顶山是南宋时密宗教徒赵智凤,为建立传教道场造的像。大足石刻虽然主要是佛教造像,但历代的匠师们却充分发挥了雕塑艺术语言的特点,把他们对美的理想溶化在造像中,直到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若能忘却生死,定能修成正果

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一位舍卫国长者的儿子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位比丘,平时只喜欢亲近村落与俗家的眷属们来往,他不喜欢读经,也无法适应僧团中的生活,使得同在一个僧团的比丘们为他感到非常的惋惜。

于是佛陀让这位比丘离开僧团,远离村落,一个人到阿兰若处去修行。由于断绝了所有的染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用功之后,这位比丘很快地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

当初同处在一个僧团的比丘们觉得很讶异,为什么一位原本喜爱亲近村落的比丘,一个人到了静处独居修行,竟能这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

为了解除大众的疑惑,佛陀慈悲地开示这位比丘过去世的因缘。佛陀告诉大众,这位比丘不但是今生能够一个人在阿兰若处精进修行,其实,在过去生中就已经是如此修行。在过去久远劫时,有一位仙人独自在山林间精勤修道,仙人平日以山中所生长的蔬果来维持自己的色身,由于日夜精进不懈,感得山中的一只小兔子前来护持。

过了数年,仙人所居的山林遇到了一场前所未见的大旱灾,山中所有的树木花果逐渐干枯,仙人平日赖以维生的食物也就开始缺乏,因此仙人动了念头,想要离开这多年来精勤办道的处所,到村落去乞食。

护持仙人用功的兔子请求仙人不要离开,继续留在山中修行,并接受自己的供养。为了使仙人能够安住于山中用功,兔子开始负起供养仙人食物的大任,但是在大旱当前的山里,实在很难找到可以供养仙人的蔬果,但兔子一心为了使仙人能够不因饮食的困乏,而中断数年来的修行,于是决定以自己的身体来供养仙人。

兔子做了这样的决定之后,捡拾了许多柴火,回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就在柴火燃烧旺盛之际,兔子义无反顾地投入火中,以自己的肉身供养仙人。仙人见到兔子投身火中,以身体来供养自己,当下反省思维:这只兔子平时就在身边守护着自己的修行,而今天又为了自己而投身火中,这样为法忘身的精神,就如同菩萨为了众生,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而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