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706900000002

第2章 引子:走进“常青藤素质” (2)

家教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父母更接近这个崇高的角色。在哈佛大学考察新生的15项中,好奇心及求知欲、创造能力、领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热忱、幽默感、关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这些都是在父母日积月累的影响下形成的品质。父母的教育比教师更能塑造人,影响人。

但我们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天天肩负教育责任的父母,却往往把自己当成了“外行”,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一些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还在用上辈人教育我们的做法在教育今天的孩子。家庭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而这正是常青藤学生的家长们做得最好的地方。

父母身上有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教育优势: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内与他(她)朝夕相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些细节上的影响,会形成孩子日后待人处事的潜意识中的标准,可以说,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宽度。

美国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其实,常青藤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很轻松地解释为什么说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常青藤教育注重小规模授课,使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讨论。常青藤视大学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把一个大学分割成几百人左右的一个个小学院,使学院内的师生能够基本上认识并叫得出名字来,一个学院就像是一个家庭。其实,家庭内部本身就是对话讨论式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大大高于老师与学生之间。

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独自面对孩子,不正是“小班授课”的绝佳时机吗?况且,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本上也仰赖家庭教育的培养。如果父母中一方选择在家全职照看孩子,则是一种一对一的模式,就连常青藤学校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小班标准”了。

一岁到高中时期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教育期,孩子的素质就在这个阶段形成,日后人生起飞点的高低也在这一时期见分晓。而孩子人生中的教师在不断变化,可能遇到一位良师益友,也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但父母一直在他身边,父母一直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则好矣,差则晚矣。可以说常青藤学校最要感谢的就是那些培养了优秀的孩子的家长们,正是他们做好了基础工作,教育才能以更加有效、更加无阻力地展开。常青藤不仅是属于学校的荣誉,也是属于家长们的荣誉。

当我们看清常青藤背后优秀的家庭教育时,我们也就更加理解何谓“常青藤”。

给孩子营造一个常青藤教育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是家庭的缩影。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氛围、素质和实力,要培养一个具有常青藤素质的孩子,首先就是要为他创造一个“常青藤教育环境”。当然,这种环境不是指毗邻哈佛耶鲁,如果我们研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就会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奥巴马的童年比较特殊。他出生在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的婚姻很短暂,奥巴马两岁的时候,他们分手了,父亲离开年轻的妻子和儿子前往哈佛继续读书。毕业后,他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后来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奥巴马与父亲的交集少得可怜。

父亲离开后,母亲再嫁,由于继父工作的关系,六岁的奥巴马和母亲一起去了印尼,并在印尼生活到他十岁。

在印尼,奥巴马是一个“异类”,他的长相和宗教信仰都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因此吃了不少恶作剧的苦头。他被伙伴们一起扔进泥塘,由于初学印尼语,学校的课程对他来说绝非易事。那时他性格内向,容易害羞,总是坐在教室最后面。三年级时,奥巴马写了一篇作文,写出了自己长大后的梦想是要成为总统。

十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并带着他同父异母的妹妹留在印尼,生活十分困难,母亲自己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还要供奥巴马读书。后来,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他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外祖父换过多份工作,做过家具推销员,还当过一名很失败的保险经纪人,外祖母在一家银行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的家庭条件很一般,但这只是指的物质条件。

奥巴马的母亲安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与老奥巴马离婚后,安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但从未向前夫提出过要赡养费,困难可以想见。不仅如此,安对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非常理解的,她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他的坏话。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父亲,安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的父亲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奥巴马童年的每一个进步,母亲都自豪地归结为奥巴马继承了父亲的智慧,是奥巴马沿着他父亲成功的道路在走。这种鼓励给了孩子极大的信心。在夏威夷普纳后私立学校念书的时候,奥巴马总是跟同学吹嘘“生父是一个非洲王子”。童年的奥巴马把父亲想象成非洲王子,他为配得上这样的父亲而积极进取。这个信念是母亲给奥巴马最好的人生礼物,他的外祖父母也很好地保护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奥巴马的外祖父母反对女儿与奥巴马父亲的婚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的父亲,相反,他们会向对父亲没有太深记忆的奥巴马谈谈他父亲的逸事。例如,谈起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时,他们说:“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

奥巴马的亲人们都在努力为他创造一个更乐观、更幸福的成长环境。

安的教育智慧不止这些,她不仅让儿子以有这样一个黑人父亲自豪,还让儿子学会了作为一个黑人的自豪。她经常带民权运动的书籍、美国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马哈利娅·杰克逊的录音以及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回家,让奥巴马耳濡目染。这一切给奥巴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相信,人们虽然拥有不同肤色,但本质是一样的,人人生来平等”。

安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母亲,奥巴马回忆她在看到别的地方发生灾难、冲突的时候,会在电视机面前流泪,她到印尼之后总是对上门乞讨的人施舍,后来他们家门口总是聚集着很多乞丐,安不得不有选择地施舍了。“她是一个感情真挚、有想法的人”,这是安得到的最多的评价。

1971年,安把10岁的奥巴马送回了夏威夷。小女儿玛雅回忆,那是母亲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因为她在印尼生活,这会带来很多困难,但这时她的乐观天性发挥了作用。对此,玛雅说,妈妈曾教育她说:“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我们应当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好的事物。”

显然,奥巴马也继承了妈妈的这一天性。美国民主党内初选中,尽管一开始希拉里明显占据上风,并在后来也给奥巴马带来了严重挑战,而且他也遭遇过“牧师门”等事件,但奥巴马和他的竞选阵营从未乱过阵脚,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提起母亲,奥巴马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遗传自父亲的黑色皮肤在奥巴马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而遗传自母亲的坚韧不拔与自信,以及受母亲影响形成的对社会、宗教和种族的看法,更使他成了今天的奥巴马。

奥巴马的家庭就是一个常青藤环境的范本——家人之间相爱、相互支持,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前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鼓励孩子独立、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我们可以提炼出很多东西来,它们的本质只有两点——家长注重身教言传,更看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力和思考力。这也是常青藤环境的精髓。

从小让孩子接受常青藤的教育,其实也就是创造一种友爱、互动的氛围。父母要尽可能地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品格和社会能力。

我们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有些战战兢兢,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把教育孩子当成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培养了一个成功的孩子时,才明白原来开什么样的车子,住什么样的房子,赚多少钱都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