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62

第62章 第五辑 透点红楼,通吃天下(13)

但像夏太监这样的人,又爱钱,又没混到让人赶着巴结的份儿上,所以只好放下身段,见缝插针地随时捞一笊篱罢了。今个儿凤姐既把"当项圈"的戏法变给他们看,下次再来打秋风时就得思量思量了。若再派了这个小太监来,他必会唧唧哝哝地说:"夏爷爷,咱们换一家吧,他们家琏二奶奶忒难缠。"

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那股子风阴魂不散,一真刮到我们身边来。阿文开一家小店,卖些工艺品与真假古董。岁末,城建局王股长要结婚,他四处张罗买楼的资金。黄昏下班时刚走进阿文的店里来,就被他一把扯到里间密谈:"我刚看中了一对正德款白釉莲子盅,绝对有升值空间。可惜对方的价儿也咬得死,我已找熟人淘登了些钱,现在就差一个小缺口了,王先生若有意就算一份,到时候赚了,兄弟决不能没有表示。"王股长只好含混答应着,一直到被阿文殷勤地送出门去,都没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来意。

这都是对外的,也可能是这押首饰的花样儿用起来便宜吧?对贾琏,凤姐儿会也虚晃那么一枪。对凤姐的私房,贾琏也是略知一二的,他曾半真半假地对她和平儿道:"你们这会子别说一千两的当头,就是现银子要三五千两,只怕也难不倒。"刑夫人命贾琏挪二百两银子立等着用,贾琏与凤姐商量,凤姐也以为先打发了太太要紧。于是又叫平儿:"你把我的金首饰,再去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贾琏道:"索性多押二百,咱们也要使呢。"凤姐道:"很不必,我没处使。这不知指那一项赎呢。"有了棘手的事,凤姐还是肯通融的,但毕竟还是给贾琏留了句"我本就拿不出现钱来的"伏笔。存些体已,丈夫心知肚明是一回事,但让他实打实地看着了,这味道难免就变了。套用司法界的一句话,"在拿到确切的证据之前,一切推论都只是猜测。"

对了,当你的私房要当着爱人的往外拿的时候,不妨就说是问亲朋好友周转来的,如此进可攻退可守,以应付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

这烂摊子如何向领导汇报

有一天朋友来访,我正在家翻看一本书,打开的那一页,是说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讲的是不要照本宣科,不要越级而行,尤其强调如果是领导关注的事情,应在熟悉全部细节的基础上,将结果与关键部分首先道出。朋友一哂,说这只是基本功,正常公务,执行正常程序即可,而如果劳而无功呢?如果领导还有决策错误的嫌疑呢?

这就不能不斟酌行事了。

小丫头晴雯,是老祖宗亲自放到宝玉屋里的。抄检大观园,她曾指着王善保家的脸说:"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老太太当然是有眼光的,晴雯女大十八变,越来越出挑了,针线好,伶牙俐齿,模样儿更是一派妖娆。但是花是好花,关键得有人拿看花朵的眼光看吧,若拿看稻谷的标准衡量,它也就与一棵稗草无异。王夫人怕这朵花迷了宝玉的眼,影响了他的大好前程,所以干脆釜底抽薪,把晴雯逐出大观园。宝玉这儿倒没什么,人说有敢怒不敢言的,宝二爷却怒也不敢怒,倒在床上哭一场也就罢了。老太太那里,却要回复清楚了,打狗不看主人,最是伤人颜面。

于是王夫人趁贾母高兴的时候,把事情轻描淡写地提出来:"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王夫人这话很有意思,听起来与事实也基本相符,然而心中真实的意思却一点儿不露。贾母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可不就变了吗!如今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关系与宝玉小时候都不一样了,老祖宗高瞻远瞩,却不曾得知一些琐碎小事。在这种情况下,若碰到刚出道小职员,定会一五一十地与上司分析清楚。天地良心,他可没有指摘领导疏漏的意思,可怜见儿的,他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眼光与才华罢了,甚至还会把这当成获得上司青眼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