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61

第61章 第五辑 透点红楼,通吃天下(12)

所谓"拿着棒槌当针"的,指的言行不经大脑的事儿。本想轻轻点拨一下的,结果却适得其反。但是若把这话挑明了,叽叽嘀嘀地提醒她:"咱们这单位不好弄啊!各守一摊,占山为王,你要多加小心,不明白的情况不要乱插手。"这话倒是不容易产生歧解了,可这也不是领导者的作派呀!再说既当了领导,那半含半露的官腔肯定已打得习惯了,话不落实处,就不落把柄,里里外外都是君子。长久看起来,肯定还是利多弊少的,这等功夫可不能丢得荒生了。

官腔打得纯熟之后,尽可以活学活用,随意发挥。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这故事既不虚空又不玄幻,要多现实有多现实。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三百两金子。"

监河侯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就借,而是说过一段收租后再借。这话含有多层意思:一是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候,借不借再说了。

凤姐的金项圈儿

王熙凤出场,装扮与众不同:头上带着金系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珠围翠绕,足见富贵风流。后来我发现,这凤姐儿不但"有一万个心眼子",连身上的饰物都是武器,就说她那几个金项圈,不知都拿来作了几回道具。

一日,贾琏凤姐等正在家闲话,忽有人禀报夏太监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可见这打秋风的外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宫里的太监们离皇上近,依仗这身份之便与那些王侯世家弄点银子花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 ,我自有话回他。"于是贾琏撤退,凤姐儿迎敌。那小太监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 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问人要钱,又打出借的招牌,摆着公事公办的架势。既知这银子是肉包子打狗,凤姐儿索性大方些,把话挑明了说,她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因叫旺儿媳妇来,"出去不管那里先支二百两来。"旺儿媳妇会意--她若不知趣,就不是凤姐使出来的人了,因笑道:"我才因别处支不动,才来和奶奶支的。"凤姐道:"你们只会里头来要钱,叫你们外头算去就不能了。"这话当然不是在说旺儿媳妇,但小太监也只好干听着罢了。下面,凤姐自编自导的好戏开场,她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去了,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差上下。平儿拿去--在咱们外人看来,可能是找鸳鸯袭人玩了一会子吧,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她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礼。那小太监便告辞了,凤姐命人替他拿着银子,送出大门去了。

王熙凤决非不识时务的人,今天她这么嬉笑怒骂地打发了夏太监的来使,自然有她的道理在。这个夏太监何许人也?第二十八回,袭人对宝玉道:"昨日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的平安醮。"他在宫里,可能属于有点职份而又不十分紧要的人。对真正管得起事儿的人,要起钱来就不是这么委委琐琐的。秦可卿下世,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说起要与贾蓉捐个前程,戴权大包大揽答应了,临上轿,贾珍赶着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两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