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52

第52章 第五辑 透点红楼,通吃天下(3)

有句话叫做"施比受更为愉快",抛开这里面"助人"的境界,单从人性的特点说,"施"是处于上位的,有风光,有面子,有自我的成就与满足,的确是比"受"让人快乐得多。慈善事业,最是富贵名流的赏心乐事,恰如观音大士净瓶里的柳枝一挥,刹时就绿遍了山河大地一般。说别人对自己好,他就会有"施予者"的高高在上的怡然,心情无形中就和悦了许多,火气再大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收敛些。

我们可以对上司说"进公司以来,一直承蒙您提携关照"。

我们可以对爱人说"今生今世,忘不了你对我的好"。

我们可以对同事朋友说"这次的事儿,你一定能给我一个最好的主意"。

离嫌疑之地远远儿的

出来做事,总有被上司错怪了的时候。据说现代的关系学家认为,此时你最恰当的反应首先是认真倾听,弄清他批评你的缘由,是一时失察?是长期偏见?还是小人进谗?然后寻找机会,在环境宽松的气氛中说明情况--就是说切忌当面冲撞。接着赶紧还要表明的态度:是自己工作不到位,汇报不及时等等。过后,注意和领导保持与过去同等的距离,姿态轻松自然。

若对这精神吃不透,且来看看凤姐儿的实例。

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掏蛐蛐,捡了个绣着春宫图画的五彩香囊,被刑夫人发现了,因是荣国府的赃物,就交给王夫人查验。王夫人连羞带恼,直接便责问凤姐儿:"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人。所以我才偷空儿。谁知你也和我一样。这样东西大白日明摆在园里山石上,被老太太的丫头拾着,不亏你婆婆看见,早已送到老太太跟前去了。我且问你,这东西如何丢在那里?"凤姐儿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忙打问是哪里出了岔子:"太太怎么知道是我的?"王夫人道:"你反问我!你想,一家子的人除了你们小夫小妻,余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自然是那琏儿不长进的下流种子那里弄来的。你们又和气,当作一件玩艺儿,年轻人儿女闺房私意是有的,你还和我赖!幸而园内上下人还不解事,尚未拣得。倘或丫头们拣着,你妹妹们看见,这还了得。不然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园内拣的,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

凤姐儿听明白了,这并非有人栽脏,只是王夫人按一般常理推度,以至生了误会。这时候,就需要逐条解释清楚:我纵有这东西,也只在枕前搁着,园子里的姊妹个个都爱与我拉拉扯扯地玩闹,我怎能带在身上?就是年轻的小夫妻也不止我们一个,东府的珍大嫂子和那边的小姨娘们,年纪大点儿的丫头,都是有可能弄这玩艺儿的。话说得入情入理,但事情还是没法解决,所以王夫人只是叹气。若受点儿冤屈就打消了积极性,那也不是凤姐了,本职工作她还是要尽心尽力地抓起来。她建议暗访察个实在,还可以趁此机会,把年纪大些或难缠些的丫头寻个错儿撵出去配人,一则保住不再生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开销。上司是无须认错的,但是王夫人道:"你如今且叫人传周瑞家的等人进来,就吩咐他们快快暗地访这事要紧。"这就是表明了态度:凤姐儿清白无辜,这察访的重任还得落在你肩上。

王夫人是凤姐儿在荣国府理事的主管领导,又是她娘家的姑妈,这无论什么事儿都得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后送呈请示。而对她的填房婆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刑夫人,凤姐儿另有计较。贾赦要收鸳鸯作小老婆,凤姐儿劝谏不成,就赶紧转变立场,顺着刑夫人的话头往下说,以为老太太定然是要答应的。刑夫人方笑道:"正是这个话了。别说鸳鸯,就是那些执事的大丫头,谁不愿意这样呢?你先过去,别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

凤姐暗想:"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见识的丫头,虽如此说,保不得他愿意不愿意。我先过去了,太太后过去,若他依了便没得话说;倘或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风声,使他拿腔作势的。那时太太又见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起过去了,他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来了。"于是找了个引子,和刑夫人一起坐车到贾母这边来。但是在老太太面前,凤姐自不愿落个同谋的嫌疑,所以她又对刑夫人道:"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若跟了去,老太太若问起我过来作什么的,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