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46

第46章 第四辑 以人物为镜(17)

到后来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拙失人心,再翻到下一页,就是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了。鸳鸯也曾挣扎过,可仍然没能在这人世间图得一个平顺的结果。这是大环境所致,非干人心的明暗巧拙。小时候,我爱听故乡的长辈讲些陈年旧事。比如,某某人用尽心机筹划,终于有了几亩地可以安身立命,却忽然解放了。于是他被绑到高杆子上与大地主陪斗,风流云散一场空。

不管怎么说,该做的鸳鸯也做了,再有什么注定的劫数,就不是一个小丫头所能左右的了。行文到此,想起一个历史人物来,战国时的名臣商鞅。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新法颁行了一年多,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度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虚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最终被车裂于咸阳街头。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长于谋国,却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秦孝公这唯一的靠山一倒,他马上被孤零零地挂在显眼处,成了众人的靶子。

在社会上混生活,你靠的是什么呢?知识和技能都是自己的,但上司的庇荫不是。如果变故突起,主席台的位置易主的时候,你还可以优哉游哉地过下去,这才算盘活了一局棋。

古人云:尽人事,应天命。哪怕最后依然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可是但凡尽了力的,真败了也无撼了。

千万别混到赵姨娘的份儿上

虽然作姨娘的没地位,可怎么说也是半个主子的身份,偏偏赵姨娘四处碰壁,从来不带一点儿从容体面。

有人分析,说赵姨娘家生奴才出身,容貌气度又不出色,所以从上到下都没人待见。但是知母莫若女,还是探春的话说得有理: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也真是,赵姨娘所讨的没趣,一般都还是自找的。

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赵姨娘心中甚是喜欢,想忽然想到宝钗系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跟前卖个好儿呢?自己便蝎蝎螫螫的拿着东西,走至王夫人房中,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刚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的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服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日家多夸他疼。我也不敢自专就收起来,特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说道:"你自管收了,去给环哥顽罢。"赵姨娘来时兴兴头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满心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的出来了

没办法呀!像宝钗那样心思缜密、处事得体的人,偏偏罕言寡语,自称藏愚守拙;像赵姨娘这样着三不到两的,真正该"藏愚"了,自己却又不肯安静些。妻与妾,共同守着一块蛋糕过日子,自来就是一对天敌,能求个表面上的平安,就已经不错了。王夫人是九省检点的姐姐,当朝贵妃的母亲,想不自重身份都不行。赵姨娘拿着她娘家人送的东西去卖好儿,还指着她屈尊降贵,两人有来有往地唠几句家常吗?如果赵姨娘是新纳的妾,如果两人势均力敌,这么做,倒是一种退让的姿态,可以先稳住自己的阵脚。可这么些年来,王夫人一直以淡漠表示不屑,赵姨娘又何必自己找气生呢?

这倒也罢了。虽然在王夫人面前的表现不咸不淡,可太太毕竟是领导阶级,大方向还是不错的。可怜赵姨娘即便碰到那些粗使的老婆子们,也竹筒倒豆子般的诉苦。因芳官拿茉莉粉当蔷薇硝哄了贾环,赵姨娘不忿,要到园子里理论,顶头正遇见藕官的干娘夏婆子。赵姨娘仿佛他乡遇故知,道:"你瞧瞧,这屋里连三日两日进来的唱戏的小粉头们,都三般两样掂人分量放小菜儿了。若是别一个,我还不恼,若叫这些娼妇捉弄了,还成个什么!"夏婆子趁机挑唆:"你老想一想,这屋里除了太太,谁还大似你?你老自己撑不起,但凡撑起来的,谁还不怕你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