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45

第45章 第四辑 以人物为镜(16)

晴雯的差池,还在于诽谤丛生。在读者诸君面前,最明白无误的诽谤,来自刑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王夫人决定抄捡大观园,王善保家的趁机进谗:"别的还罢了,太太不知头一个是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想起了某一天晴雯在园子里骂小丫头的张扬模样,这是她一生最嫌憎的那种人,如何能容在眼皮底下!

晴雯和王善保家的,一个是西府里的妙龄小丫头,一个是东府里的陪房老婆子,她们能有什么利害相关呢?所以结怨,多半是这样的:这王善保家的偶进大观园办差,众丫头虽不太趋奉她,这大面上总还过得去。碰到袭人等知情达礼的,大概还会问一声"大娘好"。晴雯呢?可能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看世间那些相互折台使绊子的人,谁和谁又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呢?只是一些小矛盾、小冲突不得化解,在敌对的情绪中,怨忿愈深。当这种反面的力量越来越强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虽不至于中途夭亡,命运多蹇却是一定的了。

鸳鸯的伏笔

要说大家子的媳妇,那可真不是好作的,就是凤姐儿,有时候受了气也得干忍着。

荣国府里,两个老婆子冲撞了西府的大奶奶尤氏,王熙凤发话把她们捆起来等候发落。刑夫人素来不喜这"攀了高枝"的媳妇,又受小人调唆,当即出面与凤姐为难,赶着儿媳叫起了二奶奶:"论理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的好日子,发狠的还要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先磨挫起老奴才来了。就不看我的脸,权且看老太太的好日子,暂且竟放了他们罢。"

这话夹枪带棒的,不是当婆婆的威严尊重的作风,且又把老太太的生日抬出来,凤姐又羞又气不说,连王夫人也息事宁人,告诉凤姐不必闹些虚文,赶紧放人为是。

尽管凤姐儿灰心落泪,可毕竟没地方告婆婆的状去,何况她向来又是察颜色、知进退的人,怎么也不能担下搅了老太太生日的恶名。所以贾母打发人叫她问话时,还要洗了脸,另施了脂粉,喜喜兴兴的才能过去。若老祖宗始终不知不闻,凤姐的这场气就算白受了。但这是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下人小辈不敢也没资格上达最高领导者。能让老祖宗得知凤姐曾委曲求全的,只是大丫头鸳鸯了。她也是下人,但因为是老太太一刻也离不得人,所以言语的份量就与众不同。

鸳鸯是个特异的丫头,冷起来一人不靠,爹娘哥嫂都不在话下,因不愿给老迈昏庸的贾赦作妾,她当着众人铰头发发誓:"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当姑子去!"一时悲愤填膺,寻死觅活的话都一古脑儿泼出去了。定下心来的时候,鸳鸯未必不想想自己的身世来去,死是那么容易的么?就是出家,也不过是在宁国府的笼罩下带发修行罢了,依然不能完全跳出这凡尘去。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之后,也不能槁木死灰般活着,为凤姐抱不平,就是她为日后打算的伏笔之一。她特意在平儿面前打听清楚凤姐儿受屈的原委,晚间人散后,一五一十地说给贾母听。于是老祖宗作出最后裁决:"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为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这是大太太素日没好气,不敢发作,所以今儿拿这个作法。明是当着众人给凤姐儿没脸罢了。"

王熙凤是恩怨分明的人,她会感念鸳鸯这暗中相助的情分的。

这件事定性之后,鸳鸯又主动揽了桩婆子们的差事,黑灯瞎火地跑到大观园里传贾母的一句闲话。李纨提起"凤丫头",鸳鸯便借题发挥道:"罢哟,还提凤丫头虎丫头呢,他的为人也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总而言之,为人是难做的。若太老实了没个机变,公婆又嫌太老实了,家里人也不怕;若有些机变,未免又治一经损一经。"凤姐管家,其中也是颇有些甘苦的,鸳鸯这话是说到她的心坎上了。此时老太太已过了八旬大庆,贾赦、刑夫人等也老迈昏庸了,若故事无波无折地发展下去,金鸳鸯最终是要在荣国府的孙靠们手中讨生活的。依傍着老太太这棵大树,鸳鸯默默地为自己搭了一座风雨飘摇的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