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31

第31章 第四辑 以人物为镜(2)

对金钏儿本人,这却是命运里拆解不了的灾难,于是她投井而死。

宝钗听了这讯儿,就赶到王夫人屋里来。王夫人叹道:"你可知一件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对于还没出阁的外甥女,王夫人这么说话也算正常,不必上纲上线到伪善。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凡读红楼的人,大都以为此处最见宝钗的虚伪冷漠。对此,我的女友生前有过几句话:"宝钗是为一个丫头的死来劝解姨娘的,只能避重就轻,把话岔开了说,难道定要做那伤心怜惜的小家子样惹王夫人不快,即便那样,又与死去的金钏儿何补呢?同情值多少钱一斤?对王夫人,此时最忧心的是府中众人对此事的看法,宝钗这番话,给了她一个开解的借口,解了她心中的疙瘩。到最后,金钏儿还是穿着宝钗的衣裳下葬的,宝钗行事,当然自有自己的目的,但从不曾贬损了谁。若我因一件无法言说之事羞忿而死,倒愿意有人为我遮掩,说是无意失足落水的。"

宝钗是现实主义的女子,缠绵悱恻几个字跟她不沾边。尤三姐自刎后,柳湘莲出家。薛姨妈提到此事,宝钗说道:"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量商量,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礼似的。"尤、柳二人的故事传奇、香艳、惊心动魄,再娴静的闺阁女子听了,也会有一番感慨吧?但宝钗依然事不关己,浑不经意,三句话一过,又转到眼下最当紧的家务上去。若换了黛玉,则会拿最平常的花木、玩物,往家园身世、春恨秋悲上套。

大观园里结社作诗,薛、林二人依次夺魁,但是对黛玉,诗是自己要说的话,是有诗情的人;对宝钗,诗文是一种技艺,是有诗才的人。所以在无事的长夜里,黛玉作诗,宝钗作针线。现代人对女子的要求是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对宝钗来讲,社交场合的雍容得体,小家庭中的挥洒自如都不是问题。可在最私密的罗帐里,她却永远不会贴心贴肺地在爱里迷失。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以杨玉环喻宝钗,以赵飞燕喻黛玉,可能只是以二人的体态外形说话吧。杨妃自是一个纯真温热的女子,宝钗却是冷的,虽然她肌肤丰润,胎里又带一股热毒,要常吃些"冷香丸"什么的。她如一枚圆润的珍珠,有光,有色,却以柔和浑厚为基调,其鲜妍妩媚似乎触手可及,一颗心却时刻宁静淡泊地苏醒着,与任何人都相契合,与任何人都有一层隐隐约约的疏离。黛玉是一颗六棱八角的钻石,玲珑剔透,与一个人相知相爱则严丝合缝没有一点隔膜,不相合,则冰玉崩裂,毫无圜转的余地。

如果你还不到三十岁,尽可以找一个象黛玉那样的女子爱一回,不与只有一次的生命留有遗憾。如果你了身知命,已承受不起刻骨铭心之痛,那么你可以寻找宝钗,寻找一种恒定的温度。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则见仁见智了,甲之蜜糖,可能是乙之砒霜,求仁得仁的,无怨无悔。

王熙凤的青眼与白眼

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给他们家的二奶尤二姐讲究王熙凤,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一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仿佛凤奶奶永远心里歹毒,口里尖快,一人不容似的。究其实,凤姐也不过在自己的地盘里清理了尤二姐与秋桐,只要不惹到她头上,她基本上还是个宽容的人,日常处事,从不曾荒腔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