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金色的时代
6395700000006

第6章 六年级(2)

六年级的下学期,课程讲完后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老师也更加辛苦,更加忙碌了。她每天都要刻钢板,再油印复习题,一张张一页页,后来我们订成了厚厚的一本。这些题面面具到,有汉语注音,拼音填汉语,造句、解词、诗词填空。段落分析……老师给我们讲完后,都做成标准答案,让我们背下来。记得王刚晃着小脑袋闭着眼睛背着: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背诵着。这可能是《穷人》的写作特点吧!反正甄艳说不明白。王刚虽然背会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甄艳还清楚的记得老师领同学们造句的情景:

1排山倒海——我们要像愚公一样有着排山倒海的精神,为子孙造福。这是李东的造句。2中国人用排山倒海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王兰的造句。老师觉得他们俩造的句子,王兰的要比李东的好,就选择了王兰造的句子,让同学们记住王兰造的句子,然后又自己造了一个:中国人民用排山倒海的力量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后来教委下来调查时,甄艳说:“好多成语和词我们造句子都有答案,我们的造句都是老师经过筛选后,确定下来好的再让我们死死地记住。”孩子们不知教委什么意思,只能是实事求是。王兰说:“小升初考试时真的出了用“排山倒海”造句子,全班同学在考场上可能都非常感谢老师。”教委的人摇摇头,两个孩子才觉得是不是说的不对了,但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她倆很懊恼。四十张卷子造句的答案,不是王兰造的就是老师造的。据说为了这个评卷的老师争红了脸。有的说:“雷同卷,一分不给。”有的说:“不能算雷同,那些填空,拼音......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答对的都一样,能说雷同吗?争论没有结果,只好拿到评委,最后评委得出结论:造对了就给分。这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造好的句子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灵活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全县通告: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律不给分。幸哉!这次六年一班,也就是甄艳的班级造句都得高分。

那时老师还像冬天一样,每天早早就来到学校,复习题发给孩子,讲解完之后就让他们背。一节课一页复习题,老师要求他们记得滚瓜乱熟,每周都要测试一次,发现问题再纠正。周考是自己出题。月考是学校出题,集中评卷,评完后张榜公布前百名学生的名单,进入百名的就有进入重点中学的可能,甄艳的几次月考都进入百名榜,这让老师和同学们也刮目相看。像这样学习好的孩子就不在老师的过筛子之内了。所谓过筛子:就是每周考完之后,老师要一对一的问考卷的问题,全都答对就算过去了,没过去的明天继续过筛子,直到会了为止。

过筛子也有一点好处,就是老师拿把椅子,坐在树荫旁,学生站在老师的身边,婀娜多姿的垂柳陪伴着他们,暖暖的太阳照在身上,微风吹拂在脸上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静静的校园里,小麻雀在树上叽叽咋咋地叫着,师生被大自然沐浴着,早晨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选择这样的清晨过筛子,是为了在学生的头脑更清晰的时候,把知识掌握得更牢靠。为了孩子老师是煞费苦心。

老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反反复复、磨磨唧唧地复习,有的学生复习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背着老师搞一些小动作,有画画的,有看小人书的。学生的这些小举动要是被老师发现就会狠狠地剋一顿,昔日老师给孩子们分土豆的笑脸再也见不到了。调皮的李东说:“老师是阶级斗争脸。”意思是整天阴着不见晴。老师像一只母鸡一样,把孩子紧紧地拢在在自己的翅膀底下,给孩子们升温,生怕孩子冻僵。当她看到张晓画的一张自己和学生的肖像时打了一个嗨声。这幅画是这样的:“老师坐在椅子上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手里拿着卷子。面前的学生低着头,豆大的汗珠从脸上往下滚。”画的内容一目了然,老师过筛子的严苛,学生们辛苦劳累没有快乐。老师也知道学生的辛苦,可是为了进重点就得拼。甄艳还记得,学厌了的李东拿着一张印有诗词的卷子默默地看着:李白的诗《送友人》让他有了疑问。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他已经背的牢牢地,写得一字不差。就琢磨起诗啥意思呢?琢磨来琢磨去不大懂,拿着卷子问老师。“老师,‘孤蓬’是什么意思?”

老师张口就答:“带篷的船。”李东又问:“那友人坐着带篷的船走了,马也放在船里了,那船多大呀?”老师的解释显然错了。孤蓬是说友人象蓬草一样行踪不定,表示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经李东这样一问,老师可能已经觉察到错了。因为自己根本不知诗的意思,所以解释的与诗意不符。想到这,老师的脸腾地红了随口就说:“问那么多干什么?你只需要会背会写就可以。”李东目瞪口呆,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那没有得到满足。因为小学的诗词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只需背会,不要求懂得诗意。但是作为老师学生需要半桶水,你得有一桶水呀!

为了升学拿高分,为了进重点,小学的课程,孩子们在老师集中和一对一的辅导下不知进行了多少遍,学腻了、厌了,在老师的看管下,没有办法还得硬着头皮学呀学!背呀背!老师用升学的指挥棒指挥着一群孩子死记硬背。用现在网络的用语说:“坑爹”呀!如果把课程学会了。再向同学推荐几本好书看,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要比死巴巴地翻来覆去地啃课本强多了。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可老师没有这样的胆量,生怕孩子们舍本求末,误了前程。

整个的教育教学都是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转,甄艳的老师不敢令出新裁,只能是照本宣科了,或者是围绕教学大纲转,不深入研究教材而误导了学生。怪谁呢?

甄艳的老师李亚兰是六十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学习不怎么好,思想积极。当时党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就积极报名,第一批去了广阔天地。

临走的那天,老师胸戴大红花随着社会闲散人员一起下乡。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背着行李,昂首阔步唱着革命歌曲:

革命青年志在四方,

要为祖国贡献力量。

我们背起行装奔向田野奔向农庄,

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党向我们发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我们背起行装奔向田野奔向农庄。

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老师在农村呆了几年,滚了一身泥巴,磨练一手老茧,健康了身体,与农民打成了一片,认识了农田作物,学会了一些农活,体会了农民的疾苦,有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她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都体现出来了。但是在农村的几年里,她却与书本拜拜。不过她的命运不错,在知青返城中,由于在农村表现良好,第一批回城。

当时的教育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她被分配到教育,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在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自己的汗水浇灌着一棵棵幼苗。

小升初的统考中,由于试卷的题目灵活些,六年一班的答卷没有出类拔萃的,李东的成绩倒是出乎老师的预料。语文比平时好的学生反倒高出一些,重点中学没有一个进去的,优生率为零。这让老师陷入了沉思。试卷反馈的问题,加上教育的通告,对她有所启示。以后的教学她在不断地改进。但也有让她高兴的好事:就是全班的及格率及平均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四十名学生全进入普中。

这就是甄艳的小学时代,她的那些生龙活虎的同窗,到小升初的最后一年全面复习阶段,都变成了一只只的小绵羊,围绕着老师的前前后后,咩咩地叫。那竖着长角的小山羊——李东倒成了生活在这一群绵羊里的一只“怪羊”。

长大后没有忘记老师的母爱,老师的尽心尽力,孩子离开了,老师憔悴了。但是老师的死板教学,老师知识的局限性也让甄艳他们这一群孩子认识到了。可怨谁呢?他们说:“不怪老师,要怪只能怪那个时代,怪历史。尽管她对我们有所误导,她的心是善良的、是无私的。”

小学时代匆匆过去了,有遗憾,也有欢声笑语。甄艳的感触最深:有荣誉、有自卑,有白眼、有愤恨也有欢乐。长大后觉得所谓的“白眼”是孩子的无邪,天真不复杂才造成的,并不一定有什么歹意。自己的自卑也只是当时的一种感觉罢了。比起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生之间是那样的纯洁,毫无隐藏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难能可贵的情谊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全面衡量小学时代,甄艳觉得也是光辉灿烂的金色时代。只是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