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金色的时代
6395700000015

第15章 老师跳槽

班主任牛老师要被调到进修学校,说什么要搞教研,要她负责中学片的教研,以往负责初中教研的老师调到了外地。

她不愿到进修学校,愿意在第一线工作,自己负责个班级,自己说了算,搞教研得下去听课,听完之后还得评课,自己的嘴又没有个把门的,见什么不说憋不住。她说:“人家调到外地的那个负责教研的老师,嘴像抹了蜜一样说出的话就是甜,不管教学上出现多大的漏洞,就是之字不提,尽捡好听的说。我行吗?”有的老师也添油加醋地说:“你的能力适合,你的嘴不适合那个工作,你还是不去,你上次的侃侃而谈我们至今还记得。”说她的那个老师按着她的语言腔调学了起来。

“发现问题避而不谈尽唱颂歌,这是贻误教学,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利。老师觉得听课的权威人士都对自己的课评价很好,就会洋洋得意,不再深入研究教学,不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种现象很不好。”那个老师学得形象逼真,竟把牛老师逗乐了。

那是上次进修主抓语文教研的老师组织大伙听四中老师的观摩课,她发表的一番言论,好像是一个主管教学的领导,滔滔不绝,矛头直指进修听课老师的教学评语,忘记了讲课人的感受,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人家是来指导教学的,她反倒炮轰起来,弄得来人很没面子,多亏听的是外校的课,要是听自己本学校的课,她都把人得罪光了。现在她左想右想还是觉得不能去。

她去找教委的领导,教委的领导打起了官腔,说什么,“这是工作的需要,你的业务能力强,适合搞教研,应该发挥你的强项,把全县的教研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牛老师也不甘示弱地说:“你要承认我业务能力强,就应该把我放到教学第一线,那里更需要我。在我看来,那些搞教研的只是图清闲才进了进修,这么多年我没看见进修谁的教研成果在第一线推广开,那些外地的教学经验也是出自一线老师的教研成果。这就是实践出真知。进修这个机构就应该取消,不能上头有什么咱就有什么,没必要跟这个风。”

“大材小用了不是,我的这个位置就应该给你。”领导听后觉得刺耳,回了一句。

“你在奚落我,别当上官就忘了老百姓。”

“你不知好赖,人家挖门子盗洞想去还去不了呢,进修的待遇比较高,下乡有汽车坐还有补助费。”

“你以为我就是向钱看的人呀!别看我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戴,这是我的生活习惯,我觉得挺好。我不稀罕什么好待遇。”

“这我知道,咱们在一起共事多年,我是了解你的,你对自己抠门,对学生不抠,人情来往你都不抠,你那是酷抠。”说完教委领导哈哈大笑,几番赞美里又含有讽刺。在众人眼里,牛老师是节俭到家了,残渣剩饭从来不舍得倒掉,别人穿过不喜欢的衣服给她,她能穿就不花钱另买。自己挣的钱东扬西扬,苦自己可以,欠别人的她受不了,给别人她不心疼。不少人都认为她很不值,她却习以为常。

牛老师接着教委领导的话说:“别奉承挖苦我了,还是把我留在一线吧!”

“一根蜡烛眼看到头了,听从安排吧,会上研究完的事,我怎么好推翻?你也得替我想想。”

牛老师说的口干舌燥,她仗着领导以前是自己的老同事,以前在一起时就无拘无束,说话随随便便,有求必应。现在人家坐在领导的位置,不管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心想:这都什么事呀!不想跳槽的吧!逼着你跳。想跳的你又留不住人家。嗨!人家嘴大咱嘴小,还是听天由命,去吧!

那时跳槽的比较多。市场的经济大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向钱看成了人生的价值观。有背景的都跳槽,财政局长的老婆跳到法院,做了现金员。她觉得按本本行事,按规章制度去做就会把工作干好,谁知,领导的条子拿上来,怎么衡量都不合理。报销吧!不合手续,不报吧,得罪领导。在那干了半年,生怕惹出什么事连累自己,又打道回府来到教育。跳出去再跳进来。

组织部长的妻子,去了外贸局,那几年外贸局成了香饽饽,到外贸局可以自己做生意。她走向市场,联络外商,收貉子皮,占着公家的时间挣着公家的钱做着自己的买卖,腰包弄得鼓鼓的,让人好生羡慕。一时下海经商成了一窝蜂。也有人单位扣八十元钱去经营饭店,有的接班小青年,干脆就不报到,直接做起了买卖,工资照开。

钱和谁都不是敌人,见钱眼开也是人的本性,没有条件的没法往这上想,面朝换土背朝天的农民就没有跳槽的心里,没有人给他们创造条件。有道是:“日出东海落西上,顺其自然活一天,人家吃肉他喝汤,血脂不高倒健康。”平民百姓也爱钱,但是他们却不那么攀比,不那么眼红,或许他们手中没权,跳到那都是出苦力,倒不如在家种地了。

跳槽在教育没改革时就大有人在,改革即将进行的时候还有。改革,翻来覆去的改革,校长竟聘上岗。原来的老校长和他的学生竞争校长。投票的结果老校长名落孙山,走上街头去卖糠。不知内情人见了面说:“校长都跳槽了,下海了,看来金钱真有魅力!”也有人说:“老校长还没往钱眼里看,是改革的浪潮把他冲向商海。他走向街头在亲属的店铺里卖起了糠。”有人编了顺口溜:“教育改革掀高潮,师生竞聘去上岗。老师手中一张票,老校长市场去卖糠。”后来大家才晓得,投票竞争只是一种形式。老校长马上就要退休了,教委的意思是:莫不如提前让贤,对新上任的校长也是一种鼓励。这要是名利思想非常强的人会不吃这一套,老校长觉得没啥,大势所趋,心安理得。他在没有举行投票之前,就宣称自己要退下来,说服大家就不要投自己的票了。就这样他以往的学生在投票中占优势,成了二中的一名新校长。

新上任的校长开始招聘老师,按理说按上面的编制,老师并不多,但是教室少,班型大,人就多了。他在会上说:“竞争上岗就是优胜劣汰,我们要经过全面考核,决定谁上谁留。”教师憋着一口气,议论纷纷:有人说:“劣汰,劣到我的头上就得给我说出劣的一二三,既然劣了平时怎么不言语一声,还觉得干得很好那!”也有人说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勤勤恳恳,这样大量的裁人,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有人为保住自己的工作,来了小动作,送礼说好话。有的给校长写信说:“我虽然水平不高,能力不强,自觉得还胜任教育工作,工作热情高涨,善于经营班级,认真专研教材,能通俗易懂地将教学传给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我知道我没有靠山这一走就是和教育的永别。下海情等淹死,你的到来让我们失去饭碗,望校长三思。”不知是老师的议论还是有人送礼和写信的缘故,改革不但没推向高潮反倒风平浪静了。有人就在这中间又跳了槽。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校长总结出跳槽的原因种种:有人想下海经商挣大钱,有人凭着背景这山望那山高,有人被教改撞击一下觉得教育总是瞎折腾,趁早拜拜走人。新校长教改的美梦没做成。是他不想得罪那么多人,让每个人都有一碗饭吃,还是上边的政策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他觉得没必要牵那个头,冒那个尖呢?谁也说不明白。但他后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人事改革我们暂时不进行了,有人在给我的信中说:“自己只胜任教育工作,下海就得饿死。”说的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我们决定不愿意下去的可以继续留在学校里,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争取做教育的骨干。愿意下去的,我们放宽政策,工资照发。这一宣布,不愿意下去的老师心稳定了,愿意下去的还不扣工资了,真是皆大欢喜。在这一自定政策的鼓励下,有的人又开始走向市场,做自己喜欢做的生意。

教师的跳槽,谁对谁错无人品评。这只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教育形成的一种现象。但或多或少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原来的老师走了,学生要接触新的老师,重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新上任的老师要重新熟悉、掌握学生的情况。学生不希望老师跳槽,但他们又怎么抵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