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624000000053

第53章 实践经历练就个性 (2)

第八章第四节实践经历练就个性 (2)

个人所处的环境既是客观现实的给予,又是个人自己建构的,否则不能理解在个体相同的环境中的个人为何有不同的活动对象。同时,即使是给予的社会环境,在不同个人那里也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方式。在活动与环境对个性发展关系上,美国心理学家斑杜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只是一种潜能,它只有通过适当的行动才能使这种潜能成为现实,环境并不具有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固定属性……如果人们不能选择和阅读书籍,那么,这些书籍就不会影响他们。”行为可以部分地决定许多潜在环境影响中哪些能起作用,以及以什么方式起作用,实际的环境取决于他们的行为,行为可能创造出环境条件,并且调节着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还表现为使个人的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互为中介而共同作用于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既有素质和社会环境均不能各自孤立地影响个性的发展,它们对个性的作用是在中介中共同实现的。一是个人的既有素质必须以社会环境为中介方能影响个性发展。例如个人具有某种特殊的天赋,只有在与此相适应的环境的引导下才能成为个人发展出某种特殊行为能力的动力。二是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必须以个人的既有素质为中介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例如,社会的民主制度为个人参政、议政、管理集体和国家并使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发展个性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个人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意识,这种环境就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无论是个人的既有素质以社会环境为中介,还是社会环境以个人的既有素质为中介,都是在个人的活动中实现的,活动使两者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

活动的不同方式还可丰富人的个性。个人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但按其形式可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中认识活动按其认识客体的不同层次和属性,可分为感知和思维活动,事实认识、价值认识和审美活动,实践活动按其改造体的内容差异可分为变革自然的生产与科学实践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变革自身的教育、医疗体育等实践活动。

一方面,人的性格受着自身生活和活动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活动的实体,不是外在条件本身,而是人在这种条件下的活动,人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一方面改造了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改造了自己。很难设想,一个人不积极参加改革的实践,就会培养出改革所需要的坚强性格。一个人如果仅仅关在房子里搞闭门修养,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那种胸怀远大、高瞻远瞩、气势雄伟、坚强刚毅等优良性格来的。

活动形式在个性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表现为:

其一,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个人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活动的系统合力的结果。

其二,人的个性的差异根源于个人活动形式的差异。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地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他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对人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医务工作者耐心细致、慈善同情等等。

其三,个性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个人活动形式在结构上的协调水平。虽然各种活动形式对个性发展都是必要的,但由于社会条件和分工的限制,以及个人活动时间、精力的限制,根据条件选择某一种形式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其他为次要活动。使自己的个性在这种活动的主次协调互补中得到发展。

活动的“内化”和“对象化”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社会的各种影响,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外界因素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内化”影响个性。

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人有针对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是个性发展的动力。①对象化的活动所需要的手段、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个人在掌握和运用某些手段、方式特别是最先进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发展。②对象性活动最能培养和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客体、活动手段、方式的选择,活动目的、步骤、计划的确定,活动诸环节之间的调节,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个人能动性、自主性的参与;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以及创造性的大小也需由以活动的结果来确证。③活动的成效,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活动取得成功,不仅使个人追求的目标变成了现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使个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这对提高个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有着其他方式不可取代的意义。

活动的不同性质影响个性发展程度。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的活动,一方面社会因素不可能积淀在个性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个体因素也无法活跃起来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说,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从事着不同活动的个人,但个人活动的性质有自觉与自发、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这些不同的性质即使个性结构中“积淀”的社会因素(物质、精神财富等)有广度和深度上的不同,又使个人自身的潜能(体力、脑力等)有运用和发展程度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个性发展、完善程度的不同。因此,个人活动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个性发展水平。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交往程度等从宏观上决定了个人活动的性质,由此形成不同历史阶段和同一历史阶段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个性的不同发展水平;而以个体素质为基础的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与自发、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的不同性质,则在微观上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程度。

在个性形成过程中,个人必须选择。选择是形成个性的前提,没有选择,意味着个人只有服从、接受,那就只有千篇一律,而不存在个性。正因为在同一种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下,不同的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他们对活动的方向、活动方式、交往形式、价值目标等等,都需要自由选择,才有个性的形成。由于选择的结果,使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个体,无论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还是行动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差异。

人的个性既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模式的制约,又不断地突破这些制约,偏离某种方式。由于各个个体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同,偏离、超越的程度也不同,故才有同一社会环境、文化模式中的千姿百态的个性存在。

经历影响性格

生活经历即个人的全部生活史,是个人以往的全部活动、实践、工作、生活、环境、遭遇等等的总和,对形成人的思想、认识、人生观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列宁曾经说过:“实际生活是最好的教师。”

人们往往就是从他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中去认识世界、探索人生的。因此,个体的人从自己所经历的实际生活中所得来的印象,常常比从教科书中得来的印象更为深刻。某些生活事件过去了,可是这些事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不会随着而消逝,而是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以至性格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不同的生活经历,塑造着人们不同的个性。具有长期军人生涯的人,性格一般是严整、严肃、果断、正规的。而长期过着演员生涯的人,性格却往往活泼、好动、幽默而散漫。《水浒》中李逵粗犷豪放,柴进文质彬彬,这和他们不同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小说《牛虻》中青年时期的亚瑟,“长长的睫毛”,“纤细的手脚”,“静静地坐在那儿,人家准会当他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他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也像他的容貌一样天真、稚弱,“只要把他手里的放大镜换成一个十字架,把他身上的短衫短裤换成罗马人的大法衣,就可以画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形神毕肖的早期基督徒来”。然而,十三年后,成年时期的牛虻却判若两人,他“目光锐利,脸孔黝黑,脸上有一道可怕的刀伤,简直像一团永远喷发不完的烈火”。而他的性格正像琼玛说的那样,“那种沉着的顽强性差不多是无穷无尽的”。前后比较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呀!这个变化就是牛虻历经艰辛的生活和长期革命斗争所磨炼的结果。

不同的个人经历塑造着不同的性格,生活经历是性格修养中不能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