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624000000052

第52章 实践经历练就个性 (1)

第八章第四节实践经历练就个性 (1)

客观环境影响个性

中国有句成语“橘化成枳”,说的就是桔树生长在淮南,长出来的果实甘甜水分多,而移植到淮北,结出来的果实又苦又涩,人们称之为枳。植物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虽然不同于植物,但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同样的道理,也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印度、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发现的从小离开人群,和狼、鸡、熊、猴等等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没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和生活习惯,他们的习性和周围的动物一模一样。和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不会发音,只会发出“狼嚎”,吃生肉,晚上活动,白天休息,完全是狼的生活习性。

这些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形成和人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社会风气是否开通,社会生活是否活跃,所见所闻是否广阔,他人起什么样的榜样作用等,对一个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活泼、灵敏,但吃苦精神差;在战争、动荡环境中成长的人较坚强、独立;而在“暖房”、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较娇嫩、依赖。

那么,环境与人的性格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人们所处的社会、所在的地区、周围的人和事、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各个方面、各种人员对自己的态度等等。总之,凡是环绕在个体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称作个体的环境。在我们的周围,有阳光雨露、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此外,人还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工厂或机关研究所的一员,与他人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一生下来就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因此,环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性格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环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性格呢?

首先,在于环境的导向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总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同。因此,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不总是完全凭个人的认识和好恶,还要常常考虑到环境的倾向性,用社会价值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意图。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得到环境的好评,他在环境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他就会进一步强化得到环境赞许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在环境中得不到好评,他就会设法改变这种性格。比如,儿童对来客打招呼得到家长的表扬,他意识到这种礼貌行为是得到环境赞同的,以后他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逐渐地,这种行为被固定在他的行为系统中,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这样,环境对人的性格发展,实际上起了一种导向作用,使人有意无意地按环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性格。

第二,在于环境的制约作用。

猛虎处深山,威猛无比,百兽震恐。但放到公园的铁笼之中,时间一长,却变得温驯如猫,摇尾乞食。何以变化如此?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渐渐地制约和磨灭了它的“虎威”。人自然不同于动物,不会完全听环境的摆布而无能为力。但是,环境毕竟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制约。少年闰土是那样的机灵活泼,但一到中年,竟也变得既迷信又麻木,还变得十分世故起来。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自然也只能去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在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环境中衣食得不到解决,为贫困所缠绕,是很难培养出生动活泼的性格来的。所以,个人的性格能反映出他所处的环境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群的性格能够反映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特点。

第三,在于人的自身有着适应环境的内在要求。

无论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性格和环境相适应,就感到和谐、协调,产生欢畅的快感。如果性格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就会感到别扭,产生压抑感和束缚感。比如:性格文静,老实稳重的人和喜欢打闹逗乐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看不惯。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人,如果和沉静严肃的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感到不合群。谁愿意老是在这种别扭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呢?谁都想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性格和环境合不来时,就会产生使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内在愿望和要求。作为个人来说,当然不能使环境完全适应自己的性格,而只有改变性格使之适应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才常常具有迎合环境改变自己性格的倾向。

第四,在于人的心理对环境有反射的本能。

不同的环境,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射:处于受欺负的环境,容易激起心理反抗的本能,因而性格往往坚毅好斗;处于亲密融洽的环境中,能引起亲切情感的心理反射,因而性格一般是亲切温柔的;处于顺利环境中的人,容易欢悦自信;而处于逆境的人,容易悲观自卑;处于宁静环境中的人容易安详;处于嘈杂环境的人,容易烦躁。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对环境的反射本能所引起的。长期处于某一种环境中,这些反射性的本能行为,就会内化成为性格特点,从而影响到人的性格形成与改变。

正是因为环境对性格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不同环境出来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大的环境,如不同的国家对人有影响,所以,才有了“他是典型的美国人”。小的环境,诸如工作单位、学校、家庭也对人有影响,所以也才有这样的说法:“他是个教师,怪不得他那么谆谆善导”;“他看起来很像某某大学的学生”;“她似乎是个名门淑女,大家闺秀”,等等。这些评论都可以从性格上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反映出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

群体对个性的影响

对个人来说,群体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具体环境;对社会来说,群体则是社会关系的类似物,是社会关系的特殊模式。个人通过归属各类群体而意识到他归属于社会,他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而能参与整个社会生活。同时,群体又是个人满足他的需要、发展他的能力、实现他的价值的领域。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价值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群体影响个人的。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是调节(加强或削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人一生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不同的群体根据社会指定的任务、社会规范和自己的社会体系中的地位,自身的特殊利益,对其成员有一定的权利和主宰的要求。

每个成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守和履行这些群体规范,并培养和发展参与这些群体活动的能力的。个人随着自己参与群体数量的增加,其个性发展日益全面。美国学者斯莱特认为:没有一个群体能包括整个个人,即包括个人的天性、情感和知觉的任何方面,任何群体都由必须进行的群体功能和执行这些功能的人两方面所构成。一个人不仅是在不同的群体和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着许多作用,而且他还只对待定的群体奉献自己的相关的和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个性,而剩余的许多部分则一概排斥在外。社会越复杂,群体越多,角色越多,在单独的一个角色的定义中所能包括的个人的个性部分就越是有限。同样,个性的独特性也因为社会的复杂性而提高。

群体中的劳动集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个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劳动集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地,而且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风貌的缩影。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结点,一种主要的社会细胞,它反映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特点。个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集体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集体成员的关系等状况,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就个人而言,劳动集体是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个人与生活资料的基本领域。同时,不同的职业形成并发展了个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分配、管理方式等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劳动集体是影响个性发展的最直接、具体、深刻的群体,是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发展表现的最基本的活动场所。

实践活动对个性的影响

实践活动在个性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表现为,使人的个性在个人的既有素质与社会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活动的功能表现为,使个人的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只有成为活动的一个要素即成为个人活动客体对象时,才能对个性发展起现实作用。社会的环境是以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个人起同样作用来影响个性发展的,这种作用是以个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且,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都是有利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