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爱因斯坦——人类最聪明的大脑
突出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浓密的胡子,这是爱因斯坦的标准像,也成为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普遍印象。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方面的造诣,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提出的理论对普通人来说犹如天书,却是今天诸多领域研究的基础。他的相对论,不仅仅是找一个参照物就能得出运动与静止这么简单的结论,还被运用到天文领域和哲学领域。他不仅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世界公民、一个体育爱好者。或许他身上的科学光芒我们难以感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善良仁爱之心,与我们毫无二致。
在学校以外受教育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和叔叔雅各布合开了一个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她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3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或是智障,曾带他去看医生。直到9岁,他讲话还是不流畅,讲每一句话之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开口。
在念小学和中学时,爱因斯坦成绩平平,加上他举止缓慢,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甚至想把他赶出校门。
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非常喜爱数学,是一个工程师。当小爱因斯坦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爱因斯坦。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当地的穷学生来家里吃饭,改善他们的伙食。其中有一对学医科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来自立陶宛,很快就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麦克斯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读物给爱因斯坦。他幸运地从这些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好奇的心弦也被拨动了,他更加勤于思考。
16岁时,爱因斯坦报考大学以失败告终,他接受了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这所学校要比其他大学自由、轻松得多,爱因斯坦在学校广泛地阅读了物理学大师的著作,通过自学,他培养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地纯粹的科学家
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的荣誉奖状和证书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但是爱因斯坦对荣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他一生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但他把这些东西和诺贝尔奖奖状一起放在一个纸箱子里,如同处理废旧杂志一样。在朋友的眼中,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和往日一样平静,完全没有摘得科学界最高荣誉的激动。
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是一个穷学生,平时只要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后来,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研究所给了他年薪16万美元的报酬,他却说:“怎么有这么多钱,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在衣着上,爱因斯坦也不太在意,总是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宽松的裤子既没有皮带,也没有背带,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他一面在黑板上写字,一面要扯住那好像要滑下的裤子!他那种“爆炸式”的发型,也绝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他不善于修饰。他在“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中简直是个异类,那些风度翩翩的绅士们常常劝他“看在上帝的分上把头发剪掉”。
对爱因斯坦来说,一切无用之物不必劳心费神,而一切有用之物都不应该浪费。他在草稿纸的两面都写上字,还把寄给他的信封裁开,用来计算。
对于社交活动,他也不是很热衷,一方面因为他要抓紧时间搞科研,另一方面他的风格也和上流社会格格不入。1909年7月,在日内瓦大学350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上,众人都是仪态万方、珠光宝气,应邀而来的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家常服装,戴一顶草帽。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一大堆柴禾,把搞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的我们全都烧死。”在他看来,追求安逸和幸福,可以称之为“猪倌的理想”。
在追求世界和平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在德国,他反对法西斯的暴行。在美国,他反对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积极为阻止日军侵华而奔走,当他从广播中得知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伤害了许多平民时,他痛心疾首。后来,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用来伤害全人类,而应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
爱因斯坦语录: 苦和甜来自自己和外界,而坚强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画外音: 我们或许难以达到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高度,但是在生活中,在坚持正义面前,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普通公民,不过,却是那种有本色、有道德的公民。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的。
爱因斯坦小档案:
全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出生年月:1879年3月14日
国籍:德国
爱好:运动
专长:现代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