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623800000054

第54章 康熙——微服私访的帝王

第五十三章 康熙——微服私访的帝王

提到康熙皇帝,很多人就会想起张国立扮演的那个喜欢微服私访的“黄三爷”。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巩固了中华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而他自己作为受满、蒙、汉三个民族的文化熏陶的帝王,也有求同存异的胸怀。他勤政爱民,乐于接受新知识。在他的统治下,大清帝国创造了辉煌。

最爱微服私访

近几年电视上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已经完成了5部,一共144集,收视率一直很好。康熙真的有那么多微服私访的故事吗?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爱体察民情的皇帝之一。

他东到山东,西到陕西,北到长城塞外,南到江浙,北京城更是频繁巡视,市井胡同都了如指掌。在泰山、孔子庙、五台山、内蒙草原和江南的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当然,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微服私访,正是他勤于政事的一个反映。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出宫,总是会御前侍卫开道,百姓跪拜,前呼后拥,但康熙尽量避免骚扰百姓。他微服私访的时候,生活日用一切从俭。就是在正规的南下考察时,他也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赋税,定从重治罪。

康熙皇帝经过的地方,百姓们都按照自己日常的安排生活,不会因此而耽误农时。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的事发生。因此他就悄悄地出宫考察,以免大费周章。

1699年,康熙在位已经38个年头了,他第三次南巡。路过淮扬的时候,他发现一路远不及他第一、二次南巡时,因此推想,一定是因为地方官员管理不善,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南巡的时候,他发现江南地区人才济济,于是增加了公立学校对江南地区考生的录取名额。这样一来,他也同江南知识分子联络了感情。

微服私访让康熙皇帝及时了解了国家的情况,也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得史书上曾记载有一位昏君听说百姓们饿得没有米吃了,就问:“既然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别的糕点缓一缓呢?”像这种不了解百姓生活的皇帝,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东方帝王的西学之路

康熙帝这个形象对我们来说绝对不陌生。关于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鹿鼎记》中的“小玄子”依靠韦小宝铲除了鳌拜,平了三藩。但是历史上记载的康熙帝实实在在是靠自己的头脑来执掌天下的。

在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值得历史大书一笔的功绩有: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这系列举措都加强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皇帝也有重大业绩,如治理黄淮河流,奖励垦荒,实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编纂《明史》、《全唐诗》等;在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他本人对西方科技的学习,他是中国古代唯一懂得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皇帝。

康熙皇帝开明、好学,学习了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基础、实用几何学和哲学,老师则是法国传教士张诚等人。他的老师回忆道:“神父们给皇帝讲解,皇帝很容易就听懂他们给他上的课,越来越赞赏我们的科学很实用,他的学习热情愈益高涨。他去离北京两法里的畅春园时也不中断课程,神父们只得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去那里。”他们上完课走后,“皇帝也不空闲,复习刚听的课。他重看那些图解,还叫来几个皇子,自己给他们讲解。如果对学的东西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不肯罢休,直到搞懂为止”。

康熙不但注重书本知识,而且注重实践。白晋详细记述了康熙学以致用的热情:“他有时用四分象限仪观测太阳子午线的高度,有时用天文环测定时刻,然后从这些观察中推测出当地极点的高度;有时计算一座宝塔、一座山峰的高度;有时测量两个地点间的距离。另外,他经常让人携带着日晷,并通过亲自计算,在日晷上找出某日正午日晷针影子的长度。皇帝计算的结果和经常跟随他旅行的张诚神父所观察的结果,往往非常一致,使满朝大臣惊叹不已。”如此好学不倦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康熙语录: 凡人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患于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画外音: 作为一个帝王,只有有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才能使江山稳固。危机意识对于一个自省自励的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只有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危机,才不至于在危机到来时手忙脚乱,乱了分寸。

康熙小档案:

出生年月:1654年5月4日

纪录:在位61年(1661~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贡献:“康乾盛世”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