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623800000053

第53章 孙中山——打破帝王的最后屏障

第五十二章 孙中山——打破帝王的最后屏障

他一生都在为革 命而奋斗,虽然几经失败,但都坚持不息。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也成了他革 命的真实写照。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国父”,他就是孙中山。

“国父”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来到夏威夷,在当地由英国国教会开办的书院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并且获得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业。1883年冬天,孙中山又到香港,次年进入中央书院就读;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189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筹划了生平第一个革 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同年2月12日, “香港兴中会总会”正式成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 命队伍逐渐壮大,经过10次的起义后,终于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 主共和国。

民 国成立后,袁世凯称帝,军阀盛行,为维护民 国命脉,孙中山再度重整革 命,展开讨袁护法运动,但他没能看到革 命真正成功的那天,不幸于民 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在北京与世长辞。

孙中山一生都在革 命,为中国的历史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的遗言“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可以看出,他对革 命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堪称鞠躬尽瘁。他去世那天,举国哀悼,而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有些时候,还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名字看出他的学识与内涵,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名字,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宣扬革 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下列实际使用的名字外,他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

1912年民 国成立之后,孙中山的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中山则以“Sun Yat-Sen”(即孙逸仙的粤语的英文音译)之名闻于世。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 命前已有,系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他的言辞夸大、不实在,不过,这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怀着爱心对待每一个人

孟子在《梁惠王上》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顺和爱幼。

其实,这句话是孟子在评论墨家“兼爱非攻”时说的,推而广之就是要求人人都能怀着一颗爱心为人处世。而作为领导者,更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这一点,孙中山做得很好。

孙中山出任大总统后,日夜奔忙,准备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为赶着去主持一个会议,他便雇了一乘竹轿。谁知刚走不远,他就听到轿夫发出一阵阵气喘声,心里不安起来,于是令轿夫停下。

两个轿夫不解地问:“大人何事?”

“大爷,你们多大年岁了?”孙中山亲切地问道。

“我今年65,他刚过60。”一个老轿夫回答说。

孙中山听后,钦佩两位老人身体硬朗之余,不免心生同情,说:“你们年纪都比我大,我干吗要你们抬呢?”于是,掏出银元放在两个轿夫手里,深情地说:“这轿子我不坐了,你们回去吧!”

两个轿夫感到奇怪,心中暗想:这是个什么人?便怯生生地问孙中山尊姓大名。孙中山笑着说:“我的名字暂不告诉你们。”

说完后,孙中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折好交给轿夫,一再叮嘱他们要回家后才能打开看。可两位老人一心想知道眼前这位好心人是谁,没走多远就打开了,当他们看到纸上写着“孙中山”三个字时,不由得大惊失色,赶紧回头追赶,而孙中山早已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

两位轿夫望着孙中山远去的方向,激动地说:“都像孙总统这样尊老敬老,老人的日子就好过了。”

孙中山语录: 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画外音: 孙中山最值得后人学习的是他那种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孙中山小档案:

出生年月:1866年11月12日

出生地:广东香山

逝世时间: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