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623800000048

第48章 鲁迅——近代史上的“孔子”

第四十七章 鲁迅——近代史上的“孔子”

浓眉大眼,目光中透有几分沉重和严厉;上嘴唇上有浓密的胡须,头发整齐地竖着,沧桑而冷峻;脸形方正,表情不多;一身青布衫。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印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曾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点燃了无数有志青年奋起救国的雄心。毛泽东曾说:“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圣人,那么鲁迅就是中国近代文化中的圣人。”

人情如水,冷暖自知

1881年,俄罗斯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了,在这一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中国的鲁迅出生了。他们三个人都不同程度地震撼着同胞们的灵魂,逝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博爱的宗教情怀和斯拉夫民族的真情;而毕加索和鲁迅,都是用新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祖父受到政府的惩罚,他们一家只好躲到乡下避难。这时父亲长期患病,家境逐渐破败。家庭的变故让鲁迅从一个受人怜爱的小少爷,变成了目光中有失望和愤怒的少年。原来,别人看到他时话语里都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当他家家道中落后,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大家不爱理他,言语也少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多年之后,鲁迅仍然在自序中写下这样的肺腑之言。

到了乡下之后,他结交了新朋友。其中就有如“少年闰土”那样的单纯小孩。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去看戏,一起吃地里偷来的豆子。这段快乐的回忆,成为鲁迅久久不能忘怀的珍宝。

病态的灵魂更加需要拯救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四处筹措到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阅读了一些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使他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生存,就要学会发展和独立,这样的思想,也成为他日后坚持民族独立自主的根源。

中学毕业时的优异成绩,为他赢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21岁那一年,鲁迅东渡日本,先是补习了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本来,学医是因为他希望研究父亲病逝的原因,以避免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他也积极地学习医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在日本的地位不高,就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照样不被人认可。

有一次,他的解剖学得了59分,这是个很高的分数了,没想到同学们怀疑老师向他露题了。这是身为弱国子民的悲哀。

在观看幻影片的时候,鲁迅看到国人麻木的模样时,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原来,还有比身体病痛更加可怕的东西,就是精神上的麻木!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首先就要改变国人的精神,而文学和艺术,正是精神的结晶。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何在等问题。不过,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被当时大多数人理解,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为了谋生,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开始当教员。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鲁迅感到极其苦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五四运动成为他爆发的导火线,从此之后,他的思想变成锋芒的文字,开始投向那些麻木的灵魂。

鲁迅语录: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画外音: 少年时代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让鲁迅明白了思想上的健康比身体上的健康更加需要关注。他的一生都在批评国民的病态精神,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唤醒民族的自救意识。如今中国人已经摆脱了奴役,但是否真的摆脱“冷气”了呢?我们青少年是否可以像鲁迅前辈希望的那样,不顾那些自暴自弃者的话,一心一意地往前走呢?

鲁迅小档案:

曾用名:周树人、周樟寿

出生年月:1881年9月25日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