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623800000014

第14章 李云迪——中国钢琴界的“神话”

第十三章 李云迪——中国钢琴界的“神话”

当指挥棒在空中划过,乐队响起时,他静静地坐在钢琴前,以一种生气勃勃而又朴实的热情开始自己的演奏,他双目微阖,眉头紧皱,仿佛在与作曲家进行着只有他们能懂的对话,所以,他把旋律的每个变奏都操纵得恰到好处,观众的情绪也因其绝伦的演奏而波澜起伏。他全身充满魔力,被誉为钢琴界的“神话”,扬名国际乐坛,这个人就是青年钢琴家李云迪。

国际大赛跑出的一匹黑马

2000年10月,未满18岁的他,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崭露头角,一举成名。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过去两届,第一名都空缺。李云迪打破了首奖连续空缺两届达15年之久的沉寂,夺得金奖桂冠,成为开赛73年来最年轻的首奖得主,被国际乐坛称为震惊世界琴坛的一大壮举。

1982年,李云迪出生于四川重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4岁时,在母亲的鼓励下学习手风琴。1989年,不算富裕的父母又借钱为他买了第一架钢琴,来到重庆市少年宫学习,在吴勇老师的启蒙下,李云迪开始了自己的钢琴生涯。

李云迪有着良好的音乐天赋,当他的学习能力和进步速度远远超过老师的教学能力时,吴老师立刻向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推荐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李云迪没辜负启蒙老师的期望,在但昭义教授门下,接受严格且系统化专业训练的他,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一时间便脱颖而出。

1995年,李云迪在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三名。深圳艺校的李祖德校长听完他的演奏之后,立刻“盯”上这位钢琴神童。为引进人才,深圳艺校破格接纳了55岁的但教授,对李云迪免去所有学费,更表示担负今后所有国际比赛费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把李云迪一家迁往深圳,创造一个好的培养环境。

2000年,李云迪没辜负所有人的期待,通过刻苦的努力,他给人们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跑出的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他已证明自己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

我不是天才,但我很刻苦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李云迪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并且在行动中落实。当人们每次将他称之为天才时,他总会说:“这些称呼都是媒体给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继续学习,天才也是通过刻苦勤奋得来的,有天分没有刻苦追求,同样不会有任何成绩。”

“李云迪是个很刻苦的人,他的成功与他的刻苦密不可分。”但昭义教授谈起爱徒,不住地感叹李云迪的刻苦几乎达到苛刻的程度,他一直潜心研究古典音乐,一直保持着每天固定时长的练琴习惯,从不以天才自居。

2007年12月,李云迪在沈阳举办演奏会之前,为使演出达到完美效果,把原来每天练琴5个小时拖得更长,有时竟废寝忘食,甚至出现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情况,导致手指拉伤。每次演出他都追求完美的状态,“假如这次演出失败,是不可能通过下次来弥补和改正的,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允许有半点差池”。所以,他常告诫自己必须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做得更完美。

在取得巨大的荣誉后,李云迪也没放弃继续刻苦努力的脚步,他放弃年轻教授的职位,到国外深造学习,他觉得获得肖邦比赛第一名并不代表自己最好,那只是暂时的,是个开始、起点,接下来最需要的还是不断提高。

选择合适的方式,保持自己的风格

尽管自己很刻苦,最后取得的成绩也不错,在不懈的坚持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但李云迪把握得很好,关键时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次,李云迪要演绎一首气氛宁静、意境广阔的曲目,但一直不能投入到这种感觉当中。于是他宁愿放弃一日练习时间,跑到海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场面。他说,烦躁时休息一会儿或到外面走走,可能效果更佳。当然,适合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成功后,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更重要。

有些人往往会把李云迪和郎朗进行比较,对此李云迪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艺术是十分个人化的,往往与个人的喜好有关,因此世界上从来没有最好的艺术,只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不会刻意去同别人比较。一个音乐人和艺术家要做的,应该是掌握每一个音乐家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同时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做最好的自己。

如今,正是这个刻苦又不断进取,并且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李云迪,在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西方媒体誉为继波利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钢琴大师之后的“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

李云迪语录: 我不是天才,我很刻苦。

画外音: 没有天才,只有通过刻苦而得来的成绩。

李云迪小档案:

出生年月:1982年10月7日

原名:李希熙

祖籍:四川重庆

获奖情况: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