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623400000041

第41章 3 以尊重之心,完成施予之事

第四篇第三章3 以尊重之心,完成施予之事

小时候的2号很招人喜欢,总能读懂他人的心思,细腻周到,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希望获得回报,比如赞赏、感激。这就让人们在接受2号的“恩赐”时常常会心里觉得别扭,不舒服。

我们知道,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一个很落魄的人,千万不要表现出你很高贵的样子,最好是暗中帮助他而又不让他知道,或者帮助能让对方能心安理得地接受。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已经岌岌可危。董卓入京师以来没有干过一件好事,废皇帝杀朝臣,害得汉献帝东奔西逃,狼狈得很。这时候曹操将流亡在外的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他把先皇赐给他们家的各种器皿拿出来给汉献帝,并称这些东西原本就是皇家的,现在只是将它“还”给皇帝而已。这样的话怎能不让汉献帝感动万分?

对于落魄中的人,他们的自尊极其敏感,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适得其反,人家不但不会领你的情还会给你“白眼”,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每年到圣诞节的时候就将许多美味布丁摆放成一排。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你口味的布丁,他们甚至还允许你先品尝,然后再做决定。

海特常常想,会不会有些根本不打算买布丁的人利用这优惠的机会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她说,“他几乎每星期都来这儿尝各种布丁,尽管他从来不买,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从去年,甚至前年就记住他了。唉,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可让他去品尝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确实需要这样,我想大家都不会在乎的。”就在她正跟海特说话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柜台前,开始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起那一排布丁。“哎,那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位老先生,”女店员轻轻地对海特说,“现在你就看着他好了。”说完,转身对老先生说:“您想尝尝这些布丁吗,先生?您就用这把调羹好了!”

这位老先生衣着破旧,但很整洁。他接过调羹,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布丁,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大大的手绢擦擦他发红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绢已经完全破了。

“这种不错。”

“这种也很好,但稍稍油腻了一点。”

海特想:看起来,他真诚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买下一个布丁。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欺骗商店。可怜的老头!也许他过去有钱来挑选自己最爱吃的布丁,如今他已家境破落,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这样品尝品尝了。

海特突然动了同情心,走到老人跟前说:

“对不起,先生,能赏个脸吗?让我为您买一只布丁吧。这会让我深感欣慰的。”

听完海特的话,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往后一跳,热血冲上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对不起,”他说,他的神态比海特根据其外表想象的要高傲得多,“我想我跟您并不相识。您肯定是认错人了。”

说完,老先生转身对女店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只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带走。”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只布丁。

女店员从架子上取下布丁,开始打包。这时他掏出一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拿出他那些零散而又少得可怜的钱来,然后将它们放到柜台上。

一个真正会助人的人,在帮助他人时绝不会表现得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施予者。这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尊重。由此可见,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行动中添加一点人情味别人会更加感激。

关于行善积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段故事很值得我们今人一读。

一次,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正因为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终生行善很难,所以真正算得上是善人的寥若晨星。套用刘晓庆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一个从未做过坏事的好人难上加难,做一辈子的好人最难!诚然,每个人做好事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对方的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要求是经济方式,还可能是要别人感恩戴德。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那些伪善的人,给予“祥林嫂”以同情的人,不过是施舍一种高高在上的“善意”,在帮助别人中获得一种满足。2号尽管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他们确实希望别人能够感激他们的帮助,因而在付出爱心的时候,难免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拒绝,这原本不足为怪。只是想让受帮助的人发自内心感激你,就要在施与的时候别让对方太难堪。尊重受困的人,这是一种修养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