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任务就是成长的机会
623200000050

第50章 2 一分成功需要十二分努力

第九章2 一分成功需要十二分努力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我小时候,在当学徒的7年当中,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从事学艺,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勤勉的习惯。所以在他人视为辛苦困难的工作,而我自己却不觉得辛苦,所以我与他的看法,自然就有差异了。我青年时代,始终一贯地被教导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则。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有勤勉努力习惯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尊贵或者伟大,也不会认为他很有价值,因此,我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忌地提升对具有这种良好习惯者的评价,这样才算真正对勤勉习惯的价值有所认识。”

人们通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天才不需要勤奋与苦干,这种思想断送了很多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轻人甚至以为,天才能干出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于是,只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成为伟人。他们还认为,天才不需要刻苦学习,在不经意间就能取得巨大成绩;或者为生活所迫,才偶尔拿起笔来挥舞一番,只要生活状况稍微改善,就重新贪图享乐起来;或者作息毫无规律,要么到处游荡,要么在火炉边胡思乱想。他们甚至认为,天才生来就对规则和体制深恶痛绝,反对束缚,崇尚“潇洒自如”,对纠缠细节、辛勤劳动不屑一顾,以为只要轻松一跃,成功就唾手可得。

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看法。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时醒悟。

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始之于勤并且成之于勤。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既是基础,也是秘诀。没有勤奋,任何一项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因此,可以看出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勤奋。在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是永远都无法踏上成功之路的,偷懒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在一个公司里,并不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都容易得到提升,只有那些勤奋刻苦,并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公司的管理者也总是把勤奋刻苦作为对员工的最好教育。

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第一是工作时间的长短。

据调查,美国6位最有钱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他们每周平均的工作时间是56个小时,而比尔?盖茨的周工作时间更高达80小时。

现在,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要比欧洲人高出一大截。在意大利,年轻人穷得买不起自己的房子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早就不知换了多少个住所了。这是因为美国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的劳动产出都要比欧洲人多,更重要的一点,美国人的工作时间要远远长于欧洲人。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意大利人每年有42天带薪假期,法国人37天,德国人35天,英国人28天,而美国人是16天,但实际上他们只休14天。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也显示,美国人每周工作49小时,加起来每年要比欧洲人多工作350小时。

而14天的休假对美国人来说恐怕还是过高的估计。便捷的笔记本电脑使美国人无论在海上、沙滩、田野、山区还是屋顶上,都可以随时收发电子邮件;对那些名义上正在休假的律师、顾问或工程师来说,通过手机就能与他们商量公事;假期的豪华水疗等项目通常都安排在公司或行业会议期间。这样算起来,美国人的工作时间可能还要长得多。正是这种工作精神,这种努力程度,使得美国人享受着比欧洲人更优越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不愿意在朝九之前、晚五之后去工作的话,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就是工作时的忘我状态。

英国画家雷诺兹认为:“天才除了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进行忘我工作以外,与常人无异。”

一位法国作家这样评价米开朗琪罗:“我见过米开朗琪罗,他60岁的时候身体已不是那么强壮了,但他仍然在大理石上飞快地挥舞刻刀,弄得石头的碎屑四处飞溅,他一刻钟干的活比三个棒小伙一小时干的都多。没有亲眼见过的人简直难以置信,他工作起来真是精力充沛、生龙活虎,让人担心他会把石头劈碎,他的每一刀都会劈下三四指厚的碎片。”很多人知道,做雕刻工作就怕分寸把握不好,有时多削一根头发的厚度都不行,在一般人眼里,米开朗琪罗的做法可真够悬的,他手里是一块石头,又不是可以修修补补的泥巴或石膏。

能够忘我地工作,说明一个人的努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勤奋工作。

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成果完全取决于你努力的程度,而没有机缘巧合这样的事存在。任何人都不能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与苦干去创造机会、创造未来。踏踏实实地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成功最终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