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623100000020

第20章 4乐于忘怀,给心灵一个平衡

第六章4乐于忘怀,给心灵一个平衡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对于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憎恨和怨怼,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疯狂。此时,只有遗忘才能拯救自己,遗忘不愉快,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房地产商潘石屹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刚刚发迹的时候,他身边的朋友多半还没有“脱贫”,所以就有不少人向他借钱,由于都是朋友,所以潘石屹就都借给了他们,少则几百多则一两万。但这些人在借了潘石屹的钱后竟突然“人间蒸发”了,很多人都不再跟潘石屹联系。潘石屹也找不到他们,所以就内心郁闷,事业有一段时间的消沉。后来他的事业做大了,有一次,他突然想起这些借他钱不还的人,内心就又不舒服起来,之后他想了半天,拿出了一些纸条,在那上面写上那些人的名字,然后就将那些纸条烧掉了,纸条烧掉后,他微笑着对自己说,现在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欠我的钱了,我再也不用为那些人烦恼了。

潘石屹的例子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遗忘可以让自己快乐。如果他还一直对那些借他钱不还的人耿耿于怀,那么现在,他很可能不会这样发达,生活也不会这样愉快。那些不愉快的记忆会一直缠绕着他,让他无心工作,也无心好好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和没有意义的琐事,我们就应及时地忘掉,别放在心上,以免伤害自己。同时,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一起旅行。在经过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于是马沙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几天后,他们来到河边,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架来,吉伯生气地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罗勃?布朗宁说:“能宽恕,那很好;能忘记,那就更棒了。”

当我们受到伤害之时,采取的态度无非有二:其一是因为受到伤害而图谋报复予以还击,甚至哪怕是卧薪尝胆也在所不惜;其二是因为意识到只有爱才是对恶的真正否定,而其他的否定,诸如“以恶抗恶”、“以暴抗暴”都不过是对恶的投降与复制。在别人伤害我们的伤口上培育爱和宽恕的果实,犹如一朵被一只脚踩扁了的紫罗兰,它把余香留在脚跟上。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随时间之水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曾经的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憎恨和怨怼,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疯狂。

文学大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心爱的儿子被狼叼走后,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诉说自己儿子的不幸。起初,人们对她还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周围的人们就开始厌烦,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老是向别人反复讲述自己的痛苦,就会使自己久久地不能忘记这些痛苦,更长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一方面,情感不要长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智应当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寻找突破口,力争克服它,解决它。

忘怀之道,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可以快乐些。

哲人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赖又依靠的仆人兰佩,一直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悲伤的一行:“记住!要忘掉兰佩!”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不陷入悲不自胜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转念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

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忘怀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成功将向你再度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