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623100000125

第125章 3交往讲求要有距离美

第三十六章3交往讲求要有距离美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西方哲人说:“距离产生美。”无论是中国传统上的观点,还是西方现代思想,都向我们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艺术照般的朦胧美,适当的距离使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好。

每天形影不离的人不一定是最亲密的朋友,相反那种只有一两周才联系一次的朋友才会与我们无话不谈。朋友之间能够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则更容易贴近彼此的心灵,产生友情的共鸣。

孙某和杨某同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她们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形影不离。由于公司的纪律很严格,上班时间她们并没有机会说话。下班回到家,孙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杨某打电话,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星期天,孙某总有理由把杨某叫出来,陪她去购物、逛街、上公园,杨某每次也都勉强同意。孙某每次都兴高采烈,她拉着杨某一玩儿就是一整天。最后杨某向孙某郑重声明:以后星期天要学习,不再参加孙某的各种活动。

孙某很不高兴,她对父母说:“我很伤心,我把她当作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可她竟然这样对我。”父母劝她说:“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你这样每周都缠着杨某与你在一起,使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她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维持你们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往来有节,互不干涉。”听了父母的话,孙某来找杨某的次数减少了,可是她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朋友之间过于亲密无间反倒容易产生矛盾,这样反而会不利于双方之间的友谊。

那么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关系呢?

1.和初次接触的人交往

因为是初交,彼此不怎么了解,心灵尚未沟通,如果过急地亲密,则很容易让人产生交际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轻浮的看法。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时过于冷淡,又易使人产生你目中无人或深不可测、老谋深算的感觉,使人望而生畏。所以,在初次与别人交往时,应通过逐步的接触,视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况来确定交往的深度和关系的疏密。

2.和有隔阂的人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难免存在隔阂,一旦隔阂存在,交往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尤其是与那些本来相识甚至是好朋友的人,在发生误解之后而失去往来又重新打交道的时候,只要有一方在处理关系时有所不慎,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高度敏感,甚至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所以,和与自己有隔阂的人交往时,一般应既主动接近,又保持适当的距离。一切都应处理得从容不迫,留有余地,随着交往的增多,彼此重新认识并意识到过去的误解或认识上的差异,最后,双方的隔阂或矛盾就会自然消除。

3.在一些特定场合的交往

有些场合的交往也需要讲究点“弹性”,比如在公关活动中,在商业、外交谈判中。这些特殊的交往操之过急或失之偏颇。一般来讲,在公关活动中,公关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努力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扩大知名度、赢得别人的信赖,从而更好地进行交往。在这种场合下,交往既应实事求是,又应维护自己的形象或所代表机构的声誉,如果一味趾高气扬、自大吹嘘,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形象,公关也会化为泡影。反之,一味低三下四、“谦卑”十足,会产生不屑与你交往的想法。此外,在商业、外交谈判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就需要“弹性”策略,既把关系处理得松紧适度又易于回旋;既能保证不增加矛盾冲突,又便于进一步增进联络、加强合作。

4.在特定语境的交往

人们进行交往总离不开语言。而有些特定语境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可进可退,这也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余地。

“弹性”策略在交际中的运用是十分有效的,只要你掌握了“弹性”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你就会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轻松愉快。

总之,与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会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