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逍遥时代
6189200000076

第76章 推举新人选

次日清晨,吴坤为了给梁潇邀功,又被他带到朝堂之上。吴坤将梁潇的战绩对柴宣以及文武百官简单叙述一遍,当他说完之后,最为高兴的并非是梁潇,而是坐在金殿之上的柴宣。此次成功,确确实实是梁潇凭着真本事得来的,作为结拜兄弟,柴宣也是从心里为他感到骄傲。

“诸位爱卿,梁潇这次立了大功,我们打算如何赏他?”

如今梁潇立了功,柴宣提出给他封赏,便不会被人怀疑梁潇是自己培养的势力。可他身为一国之君,像论功行赏这样理所应当的事情都做不了主,还要问起满朝文武的意见,这也够可悲的了。

“启禀皇上。”魏启突然说道:“剿匪之事既然是安国公主持的,那如何封赏梁潇就由安国公做主吧。”

很奇怪,魏启送了安国公一个顺水人情,或许他一开始就没把梁潇当回事,甚至无视他的存在。所以魏启犯不上为了一个乳臭未干,成不了大器的梁潇,与吴坤产生冲突。

梁潇是吴坤的亲戚,又立了大功,而且魏启也发了话。如此一来,文武百官对于吴坤直接加封梁潇官职一事,也都不反对。柴宣也来了一个顺水推舟,把封赏立功将士的权力交给了吴坤,他也知道,吴坤是亏不了梁潇的。

“启奏万岁,老臣有一事禀报。”此时,右丞相彭远近前一步,作揖说道。

“有什么事就说吧。”没等柴宣回话,魏启先插上一句。这种情形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柴宣也没有理会,一语不发,干坐在龙椅之上。

“魏太师,兵部尚书张程昨日突然辞官。本相曾劝过他,但他执意要走,本相也没有办法,就做主批准了。”

朝廷的一个二品官辞官隐退,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梁潇闻言,就能猜出其中的缘由。他曾经假冒李延信件,让左右丞相都以为林枫把兵部的兵器卖给了白龙教,现如今白龙教的兵器都押在梁潇那里,所以左右丞相为求自保,便牺牲兵部尚书张程。

张程辞官以后,他们就把所有的黑锅都扣在了张程身上。反正他已不是兵部尚书了,只要左右丞相在朝堂上极力抱住他的性命,这事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梁潇的阴谋诡计竟然逼着两个顾命大臣辞掉了一个二品官员,想到此处,他又觉得万分自豪。

百官沉默片刻,太师魏启首先说道:“既然彭相已经批了,那这事就依彭相的意思办吧。前些天走了一个吏部尚书,现在又走了一个兵部尚书。朝廷官员匮乏,应该及时补上。”

听闻魏启的话,柴宣点了点头,随后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启禀皇上及列位大人。”此时彭远又道:“老臣认为,朝廷内应该培养一些年轻的官员。一来,年轻人志向远大。俗话讲后生可畏,只有不断培养年轻官员,才会利于我朝今后的发展。二来,老官员都已年老体衰,不能在朝中任职过久,尤其是一些要职,若是三两年一换,对于我朝也不利。”

“喔?听彭相的意思,你已有最佳人选了?”魏启望着彭远,疑惑的问道。

“启禀魏太师,老臣认为,廖相的三公子廖子琪,他乃是新科榜样,文采出众,定能胜任吏部尚书一职。所以老臣向列为大人推举廖子琪为新任吏部尚书,还请各位达人定夺。”

在朝廷里任职超过一年的,都知道彭远推举廖子琪,一定是廖丰给他出的主意。这两个丞相,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堂上始终一唱一和。柴宣及文武百官都显露出了不满的表情,唯独廖丰沾沾自喜。

“彭相。”廖丰在这种场合上,还是要虚伪的表演一下,忍着得意的笑容,拱手说道:“犬子年纪尚小,还需历练几年。不过本相听说彭相的小公子彭春才德兼备,又是新科探花,本相认为彭春胜任吏部尚书更为合适。”

廖丰又把昨天晚上对彭远说的那些客套话在朝堂上讲了一遍,他明知道彭远是不会同意让彭春去做吏部尚书的,他这么说,无非就是虚伪的表现。

“探花哪能跟榜眼相比呀,而且论才智,犬子也无法与廖公子相提并论。廖相就不要谦虚了,本相认为还是让廖子琪做吏部尚书更为合适。”

左右丞相在唱双簧,无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里的势力。如此明目张胆,吴坤和魏启又岂能同意。

“这不行!”吴坤当场阻止道:“吏部乃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又是朝廷要职,不容草率。以本国公之见,此事还是从长计议。”

吴坤出言反对,这便急坏了左右丞相,他们虽不敢对吴坤起正面冲突,但已将目光投向与吴坤一直不对付的太师魏启。

魏启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蓦然说道:“没错,吏部掌管朝中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及调动,这吏部尚书的人选事关重大,确实不容草率。”

此时魏启又跟吴坤站到了一个战线上,显然面对总体的利益得失,魏启也不会为争一时之气而因小失大。不过有一个观点他还是很赞同彭远的说法,那就是培养年轻官员的建议,为此魏启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朝廷确实要多给一些年轻人点机会,吏部尚书这一要职,自然要选年轻人中的佼佼者。要说廖子琪与彭春,一个是榜眼一个是探花,本太师之子魏川乃是新科状元。所以本太师就厚颜为自己的儿子争取这个吏部尚书之职,以他那新科状元的才华,本太师相信他绝对能够胜任。”

谁也没想到魏启会借题发挥,厚颜无耻的推荐自己的儿子。这话让左右丞相听了,如同受了一股邪风,身子顿时颤了一下。先不说新科状元比榜眼探花有优势,单说魏启在朝中的势力,谁也不敢得罪。他在朝堂之中,只要吴坤不反对,那几乎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过魏启刚才的建议让梁潇听了,不禁苦笑一声。他到不在乎谁来当这个吏部尚书,主要是想到新科状元、新科榜样、新科探花,竟然都让这三个顾命大臣的儿子给包揽了。是不是本届科考,只有他们三个人?难不成其余的考生都是凑数的?亏了魏启没有子嗣,否则朝中又多出了个武状元。

四大辅臣,各具势力,如今魏启明摆着要把自己的黑手伸进别人的势力之中。要是吏部被魏启操控了,对于左右丞相,也是个不小的损失。他们原本想为自己的后人寻求些机会,可想不到魏启也要插上一杠,廖丰、彭远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早知如此,还不如从吏部直接提携上去一个官员。

两个丞相都已心急如焚,不敢当面对峙魏启,只要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安国公吴坤。

“且慢!”在这个节骨眼上,即便左右丞相不向吴坤使眼色,他也会反对的。吴坤面向魏启,当场说道:“年轻人阅历不足,在处理问题上难免会有不当之处。以本国公之见,吏部尚书还是从吏部侍郎之中提拔一人。”

魏启冷笑一声,摆摆手道:“本太师之子自幼便受我调教,阅历不比那些年老官员差。而且他若担任吏部尚书,本太师也会在背后指点,哪里会有不当之处。再说了,吏部的左右侍郎都已过中年,在朝任职的时日也不多了,总不能像彭相所说的那样,三两年就换一回吏部尚书吧?”

“魏太师此言差矣!你是顾命大臣,哪有时间来照顾儿子。况且以吏部左右侍郎的年纪,哪能三两年就要告老还乡。为求稳妥,还是从吏部提携一名官员,作为吏部尚书。”

“安国公,你的想法太过腐朽了。左右丞相都说要培养年轻官员,而且为了我朝江山千秋万代、源远流长,这必然要提拔一些年轻的官员。”

“提拔年轻官员本国公并不反对,只是这吏部尚书不比其它官职。把一个年纪轻轻的晚辈直接升至二品官员,似乎有些唐突。”

“魏川乃是新科状元,靠的是自身实力,让他任个二品官员又有何不可?”

“魏太师,你见我朝哪有一个新科状元刚一上任就做二品官员的。”

“安国公,我朝虽没有过这种先例,但也不表示今后不能有,我朝律法也没规定新科状元不准继任二品官员。你若是认为不妥,那就问问二位丞相的意思,他们可是一直赞同培养年轻官员的。”

魏启又用老一套,以少数服从多数。左右丞相一开始就张罗培养年轻官员,这个时候他们不站在魏启那边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