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让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
远方的来客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9月26日,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正准备远渡重洋,前往遥远古老的中国,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典礼。这是乔治三世国王派遣的庞大的访华使团的船队,为首的是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副使是乔治·斯当东男爵,访华的成员共有八百多人。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因此,马戛尔尼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敲开东方清王朝的大门。九个月后,英国使团船队终于在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到达中国,在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
乾隆皇帝看了英国使团来访的奏折特别高兴,并批“即有旨”意思是对这个问题另外再发一道谕旨。他任命长芦盐政徵瑞、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欢迎旨意,英国使团船只便从澳门出发前往天津。在天津他们再改乘坐内陆船到通州,最后到了北京。
面对皇帝,跪还是不跪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四(公元1793年9月8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和随员们到达热河。因为朝见的礼仪问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而马戛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主张朝见时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乾隆皇帝对英国使团的表现非常生气。在《上谕档》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皇帝当时就说,他们这样妄自尊大,我很不愉快。像这样无知的化外之人,也不值得优待。英国使团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马戛尔尼不得不收敛其“骄矜”的态度,清政府也做了一定让步,双方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八月初六日万树园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行英国式礼节;而到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诚殿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要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乾隆皇帝得知双方达成了妥协,态度也有所缓和,他表示:这些人从海上远道而来,所以不熟悉天朝的法度,不得不稍加抑制,今天既然诚心孝顺了,还是应该给予恩惠。英国使团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的精品,也是英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作。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英国的礼品后来被分别陈列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供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们欣赏。
驱逐英国使团出境
马戛尔尼一行参加完乾隆的万寿庆典活动后,很快便起程回到北京。清政府曾规定,凡是外国使者在京逗留的时间不能超过40天,因此马戛尔尼原准备在北京过春节的计划被拒绝了。与此同时,马戛尔尼在向乾隆祝寿时恭递的英国国王的表文,也由在京的西方传教士翻译出来送给了乾隆。乾隆知道表文的内容以后,大为恼火,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为此乾隆严厉指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随即,乾隆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的谕旨形式给英国国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戛尔尼带回。
这时乾隆皇帝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英国使臣来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贡祝寿,而是另有企图。于是就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
面对乾隆皇帝的严正立场和强硬态度,马戛尔尼也感到事态严重。当初在离开英国时,英国国王曾经交给他一封极其重要的信,让他转交给乾隆皇帝。
对于信中的内容,马戛尔尼刚到热河时候,就多次想通过大学士和珅转达给乾隆皇帝,但每一次话都是刚一出口,就被和珅巧妙地回避了。于是马戛尔尼就按照信中的内容直接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信,并想方设法把这封信递到了乾隆皇帝的手里,这封信的标题写的是:“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马戛尔尼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是: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个洋行买卖货物;在珠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岛,为英国商人使用;请求对英商货物实行免税或减税;允许英国人在华自由传教等等。不难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野心。特别是英国提出在珠山或广州附近划割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使用,这明显是一种侵犯中国领土的侵略要求,对此乾隆皇帝断然加以否定。他说:所有中国的领土都归中国的版图,疆界是很清楚的,就是岛屿和沙洲,也是各有专属,哪能这样随便划出去?对英国的其他各条,乾隆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
乾隆拒绝英国要求的敕书发出后,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英国使团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了。清政府催令英国使团迅速回国,并传令沿途官员严加防范,以防英国人滋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乾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使团沿运河南下到达广州,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由广州启航回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毕竟使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的中英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