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1
6181400000037

第37章 大清的风俗与传说(1)

沈阳故宫何时兴建

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率部众从辽阳迁都沈阳。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也就是被称为盛京宫阙的沈阳故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各执一词,俱言之凿凿,令人无法判断。

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努尔哈赤率部众越过浑河从辽阳迁都沈阳。从此,沈阳城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为一代帝王都城。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这里发生过太多的事件,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传说故事。即使在今天,故宫里仍然有众多史料中没有记载的谜团。

沈阳故宫沈阳地处东北之要冲,是关东之枢纽与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戍守之城。汉时属辽东郡,称为“侯城”,因屯兵而筑土城;金代因战火硝烟而土城被焚;元时被称为沈阳路;明为中卫城,仍以戍守为主。沈阳的地理位置优于辽阳,它“源钟长白、秀结巫闾、沧海南回,混同北注”。如果以松辽平原为腹地,它既控制东北诸邦之民,又跨驭关外六合之众,其优越的战略地位是辽阳无法比拟的。正如书中所载,沈阳为“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地实要冲,东北一都会”。如此的战略优势,对于誓与明朝争分天下的后金来说,是个能攻能守,进退两宜之地。因此,努尔哈赤毅然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

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也就是被称为盛京宫阙的沈阳故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的时候,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这样劳民伤财的大事采取了回避态度。

学者们一般认为应将努尔哈赤突然决定弃辽阳新城而迁都沈阳的时间,定为沈阳盛京皇宫的始建年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4卷第6页载:“帝聚诸王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东京城新筑,宫廓方成,民之居室未备,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矣!’帝不允……曰‘吾筹虑已定,故欲迁都,汝等何故不从?’乃于(天命十年三月)初三日出东京,宿虎皮驿(今沈阳以南的十里河),初四日至沈阳”。从明史和朝鲜李朝实录的情况证实,这一记载也是准确无误的。既然努尔哈赤于天命十年(1625)迁都盛京,那么盛京皇宫的建造年代就无疑应该是在天命十年(1625)了。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佟悦认为: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这决定了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

目前出版的关于沈阳故宫的书籍无一不是采用这样的说法。1957年出版的《沈阳故宫博物馆展览内容简介》(甲)故宫建筑:“1621年定都辽阳。1625年又迁至沈阳”,“这时候的宫室仅是草创”。1973年出版的《沈阳故宫简介》:“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全国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开始修建,清崇德元年(1626)基本建成”。1983年出版的《沈阳故宫》:“一六二一年,后金攻下了辽阳和沈阳,并且迁都辽阳,筑东京城,建宫殿。一六二五年三月,又迁沈阳,并且开始修筑沈阳故宫”。持以上观点的主要是认为努尔哈赤决定弃辽阳东京迁都沈阳的决定比较突然,不可能事先建都,还有的认为由于当时经济状况,沈阳盛京城的八角殿是拆辽阳八角殿而移建的等等,因此自然也就把沈阳盛京城的始建年代定在了天命十年(1625)。

但是对于这一观点,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支运亭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持上述观点的依据只是一种推测,而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根据史籍多方佐证,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该早于努尔哈赤迁都盛京。理由如下:

一、努尔哈赤弃辽阳新东京城迁都沈阳的时间是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也就是公历的四月初,这时沈阳时令正值春寒料峭。事先如果没有初具规模的新都城,是无法安顿朝野上下人等的,更不用说处理朝政诸事。另据阎崇年所著《天命汗》一书中载:“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居住在一座二进式宫院里,其前有宫门三楹,门内为一进院,院里正中突起高台,上有穿堂”。尔后,为二进院,中为正殿三楹。均为悬山夹脊前后廊式建筑(《盛京城阙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组建筑俗称汗王宫。努尔哈赤因为典礼与议政的需要同时兴建了大政殿十王亭。这就说明努尔哈赤在迁都沈阳之前就已经修建了有非常规范的辽金以来的帐殿式建筑群。同时他的后宫是与前殿截然分开的。非常符合赫图阿拉与东京城的建筑布局。

二、努尔哈赤突然决定从辽阳新东京城迁都沈阳的决定,究其原因主要趋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民族矛盾不断加深;二是明王朝不断增兵与其作战。他为了缓解民族矛盾,集中全力与明抗衡,必须选择一个进退都非常有利的战略根据地。历史证明这也是努尔哈赤英明和成功之举。不幸的是他在全力与明军作战中,未能速战速决,积于忧愤身得大病,于1626年就故去了。因此,在迁都沈阳后,面对严重的战时环境,不可能拿出时间和精力、财力来建筑宫殿,因此,宫殿的兴建应在迁都沈阳之前。

三、新近发现的《侯氏宗谱》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说法。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的盛京城都是由山西迁居来的侯氏家族负责设计、施工兴建的。在该书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与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原文是:“余侯氏居于晋地,历来科甲。及我大清长白发祥,而创业于东土,即升于始祖时,虎公以为辽东宁卫都指挥使,特授骠骑将军。是以余曾祖振举公随任辽东,以同辅弼太祖高皇帝。兴师讨伐,以得辽阳,即建新都东京。东京于天命七年造八角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都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又赐于壮丁六百余名……曾祖振举公竭力报效,夙夜经营其事”。这可以算是证明沈阳故宫兴建于天命九年的最为直接的证据。

根据以上三点,支运亭认为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天命九年(1624)。

显然,传统的天命十年说与支运亭的天命九年说都有其道理,因此,关于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之谜尚有待于新的档案资料的发掘,以及更为令人信服的考证。

颐和园的布局和结构

雷廷昌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制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享誉海内外的颐和园是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的代表作。雷廷昌,字辅臣,又字恩授,雷思起长子,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与父亲雷思起先后为咸丰、同治、光绪几位皇帝和慈禧等兴建陵寝,并在重修圆明园、颐和园、扩建“三海”工程中,成为京城公认的最有成就的建筑师。

颐和园的大名,大家觉得如雷贯耳,但在园林里隐藏着古建筑的多处机密,恐怕还是头一次听说。

近来有人根据考察认为,在仔细鸟瞰颐和园全景时,不难发现昆明湖酷似一只寿桃,只是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而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则精妙地构成了桃身上的沟痕。万寿山下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好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现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则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展翅翱翔的模样。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则构成了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恰似蝙蝠的身躯。

这样庞大而精美的关于颐和园寿桃蝙蝠乌龟之谜,在史料碑文对此有无记载呢?

据史料记载,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乾隆十三年(1749)三月,乾隆皇帝为迎接其生母崇庆皇太后的生日,开始动工兴建,两年后正逢乾隆之母六十大寿,于是乾隆下旨改“瓮山”为“万寿山”,同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故事,改“西湖”为“昆明湖”。乾隆二十九年(1765)工程结束,共历时十五年,耗银四十八万多两,其风景之胜,恰如乾隆所说:“无双风月属昆明”。

颐和园但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金碧辉煌的“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转瞬间成为焦土,所藏珍宝几乎全部被掠夺一空,时人有诗云:“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乡漪桥下鱼空泣”,描述的正是清漪园被焚之后的荒凉景象。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初十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宣布,将于次年正月“撤帘”,由年将十六岁的光绪皇帝亲政,但提出要重建清漪园,以作“离退休养”的场所。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宣布对清漪园进行修复,光绪帝还将其改名为“颐和园”。他说:“朕自冲龄入承大统,仰蒙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十有余年,万几余暇,不克稍资颐养……”其清漪园旧名,改为颐和园。“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和”之意。这项浩大的修复工程长达十年之久。修复后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周长16华里,有园林建筑3000余间。

从史料记载而言,颐和园园名的设计的确有其象征的意义。但寿桃蝙蝠之谜,是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还不能过早下定论,必须找到有力的证据,显然,现存的史料难以提供给我们满意的答案。那么,颐和园里的碑文对此有记载吗?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后发现,到目前为止,颐和园里的几个碑文中也没有提及到。而样式雷的建筑图档目前还没有整理出来,因此剩下的惟一线索就是找到设计师家族后代。

据雷氏家族后代称,“桃山水泊,仙蝠捧寿”的传说是存在的。其家族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皇帝为其母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要求重新修建园林,命雷廷昌负责修建。但皇上要求在园子里体现“福、禄、寿”三个字,接到修建颐和园的任务后,样式雷可没少费心思,整天都在琢磨着园林的总体布局。

这一天,他正在屋里苦苦思索,听见外面一阵喧闹之声,出来一看,见一个陌生老汉面前摆着一张方桌,老者从兜里拿出一个寿桃,放在了桌子上。桌子中间放着一只寿桃,这时候,有只蝙蝠正围着桃子上下翻飞,忽然落在寿桃旁边,用两只翅膀围着桃子,好像要把它捧起来似的。样式雷看着看着,一拍脑门忽然大叫一声:“有了!”转身就往屋里跑。

回屋之后,他铺开纸,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等到所有的设计完工之后,雷廷昌长舒了一口气,提笔在草稿上写下了“桃山水泊,仙蝠捧寿”八个字。

当然,这只是这个家族里的一个有趣的传说,但真正的考证要有文字记载和图纸上的真实记录。目前,样式雷家族的底图和烫样,90%以上都收藏在国家图书博物馆,至于这些设计到底有没有档案和底图记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核实后才能确切地了解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雷氏后人雷章宝先生的确曾听其父口述过有关颐和园的这段精巧设计。

其实,营造山水湖泊、设置亭台楼阁,使之蕴涵某种吉祥寓意,是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常用的手法。比如鼎鼎大名的恭王府花园中的“萃锦园”,就建有平面看起来像蝙蝠一样的殿堂,并取其寓意,称为“福殿”。园中还有一座蝙蝠形的水池,则相应地称之为“福河”。此外,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中,长春园西洋楼“方外观”废墟的前方,尚完整保留着两座用石块砌筑的平面呈桃状的水池。而恭王府与圆明园都是由样式雷家族参与设计的,因此,虽然还没有文字能够证明颐和园“福山寿海”的真实性,但是有理由相信,样式雷会通过寓意方式来设计这样庞大的园林。

清宫太监娶妻

太监不能算是男人,不过虽然他们的行为和声音都有女性化的倾向,但也不能算作女人。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被理解为“中性人”。然而,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有太监娶妻的事情,既然太监并没有性能力,为什么他们还要娶妻呢?

中国上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太监在很多时候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朝代就灭亡于太监之手。太监,还有其他一些称呼,比如宦官、寺人、奄(阉)人、中官、内侍等,指的是被阉割的男性,专职在皇宫中服侍皇室。太监这些人不能算是男人,没有胡须,声音尖细,但是虽然他们的行为和声音都有女性化的倾向,但是他们显然不能算作女人。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被理解为“中性人”。

虽然如此,但是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有太监娶妻的事情,太监的妻子多为宫中女官,他们的结合当时称为“对食”。既然太监并没有性能力,为什么他们还要娶妻呢?这一情况引起了很多不同学科的专家的兴趣,长期的研究也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解释。

第一种观点,向往夫妻生活说。研究者认为,皇帝与众嫔妃之间的夫妻生活,太监自然耳濡目染,难免产生钦慕之心。尤其敬事太监更是如此。敬事太监是负责执掌皇帝闺房之事的太监,由于皇帝嫔妃众多,所以如何选择嫔妃陪宿与敬事太监有很大的关系。每天太监都会托着一只银盘,里面放着十几张乃至几十张“绿头牌”,上面写着嫔妃的名字。皇上晚膳用毕,敬事太监就会呈上“绿头牌”,供皇帝选择。但是皇上并不可能对众嫔妃的情况了解得很详细,所以自然会询问敬事太监的意见。长期与皇帝的夫妻生活接触,自然对太监们产生了很大的刺激。有人认为这就是太监娶妻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说,一年之中轮不到皇帝宠幸的嫔妃非常之多,所以敬事太监常年都会受到她们的孝敬。嫔妃的签牌要想有机会放在盘中,就需要太监的帮忙。因为这个关系,敬事房的太监就可以对这些女性下手,当然,处女他们是不能乱来的。但是一经皇帝宠幸之后,妃嫔智慧大开,可能兴趣渐浓。自然,当她们欲念旺盛时,也会饥不择食地选择太监的。毕竟太监总算是一个男性,年轻的小太监常得到亲近的机会,称为“上床太监”,已经是宫中公开的秘密。如此一来,太监自然会乐此不疲,那么他们就会娶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