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30

第30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12)

王忠嗣(705~749),本名训,唐玄宗赐名忠嗣,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玄宗时名将。父亲王海宾,为开元年间的名将,战死于疆场。当时,王忠嗣年仅九岁,玄宗除赐其名外,又授予朝散大夫、尚辇奉御,收养于宫中。小时候,他常与忠王李亨(即唐肃宗)一起交游。长大成人后,他雄健刚毅,沉静寡言,颇有军事谋略。玄宗与其谈论军事,他对答如流,甚有见解,玄宗感叹道:“你将来必为良将。”后来,王忠嗣先后担任过河西节度使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袆的兵马使,以作战勇敢而知名。玄宗大悦,升任他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晋封清源县男。

古代名画当时,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欲攻取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有人建议王忠嗣可担此任,于是王忠嗣奉命赴河西,果然不负众望,一举攻克该城,并多次击退吐蕃军的反扑。事后,王忠嗣以功勋卓著,被授予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河东节度使,加云麾将军。次年,为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王忠嗣兼灵州(今宁夏灵武)都督,奉命北伐,与奚族怒皆部战于桑乾河,三战三捷,震动漠北。当时突厥内部相互攻伐不已,忠嗣巧妙利用各部矛盾,屡有斩获。从此,唐北部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定局面,突厥部众无力入寇。天宝四载,忠嗣以功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后,却专以持重安边为己任。他常对人说:“国家太平之时,为将者应该安抚士众,注意训练,不可劳师动众以为自己邀功求名。”因此,他平日里注意居安思危,养军蓄锐。军中士气旺盛,日夜思战,他却不轻易出兵,而是先派间谍出去侦察敌情。等到充分掌握对方情况后,再抓紧有利时机出击,故而每战必胜。王忠嗣还在从朔方(今宁夏灵武)到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数千里边陲之地,沿要冲设置城堡,拓地各数百里。当时人们一致认为,自张仁宜以后四十多年来,王忠嗣是最好的安边之将。

天宝五载正月,王忠嗣擢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兼主持朔方、河东节度职事。像他这样,佩四镇节钺,控劲兵重镇,辖地万里的情况,自有唐以来都不曾有过。能够肩负如此重任,完全是他治军有方,战功卓著的结果。在此期间,王忠嗣曾领兵于青海(今青海青海湖)、积石(今青海东的积石山)大败吐蕃之众。又于墨离(今甘肃安西)击溃吐谷浑,灭亡其国后凯旋。

魏知古为什么能名重一时

魏知古(647~715),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魏知古为人正直,早年以才学知名。进士及第后,累授著作郎,参与撰修国史工作。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历任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卫尉少卿,兼检校相王(即唐睿宗)府司马等职。神龙初年(705),魏知古以才德晋升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监修国史。睿宗时,又以曾为相王府僚属的缘故,官拜黄门侍郎。

景云二年(711),魏知古任右散骑常侍。当时睿宗为当了道士的金仙、玉真两位公主修建道观。虽逢盛夏时节,工程仍在继续。知古见状,立刻上疏劝谏睿宗,请求暂停修建工程,使百姓得以休息。睿宗以其言语颇为切直,对他很是赏识。不久,魏知古就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后又迁为户部尚书、侍中等职。他虽身在相位,但仍能时时进谏,对时政得失多有匡正。玄宗即位后,魏知古累封为梁国公。当时太平公主专擅朝政,与其党羽宰相窦怀贞秘密策划宫廷政变。在此关键时刻,得知确切消息的魏知古立刻向玄宗密报。玄宗在诛灭太平公主集团后,对魏知古特别恩宠,并亲下敕书赞誉他说:“知古为相,多所匡谏。竭忠侍君,奸臣有谋,预奏其事,忠诚志节,良有可嘉。”魏知古后来又主持过吏部选事,深为称职。

开元初年,魏知古改任黄门监,不久又提升为紫微令(即中书令),深受玄宗信重。当时同为宰相的姚崇对魏知古颇为忌惮,于是暗地里向玄宗进言,不可过分信重功臣。玄宗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终于罢去了魏知古的相权,降其为工部尚书。魏知古于开元三年(715)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魏知古生前很有知人之明,任黄门侍郎时,他向玄宗举荐了吕太一、齐浣、柳泽等人;主持吏部选事时,他又提拔过袁晖、陈希烈等人。这些人后来在朝廷多居清要之职,当时的舆论对此也多有赞誉。

杜暹“不学无术”为什么却能当上宰相

杜暹(?~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玄宗开元时宰相。杜暹自幼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长大后对继母很是孝顺。艰难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自立能力,成年后发誓不靠亲友赠送施舍度日。这成为他一生力行的座右铭,对他为官处事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名画不久,杜暹以明经科及第,被补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参军。在期满离任时,同僚特赠送他一万多张贵重的纸张,杜暹只从中取了一小部分,以示接受馈赠之谊。当时同僚们都非常敬佩地赞叹说:“过去听说清官离任时只收象征性的一钱,杜暹此举和那些清官有什么区别呢?”此后,杜暹又历任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大理评事,都以廉洁奉公为时人所重。

开元四年(716),杜暹迁为监察御史,前往安西(今新疆库车)边地巡覆屯田事务。当时,安西副都护郭虔瑾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争权不休,朝廷于是诏令杜暹兼负责调查此事。杜暹奉命入西突厥突骑施部查明事情真相,而突厥见朝廷派使节前来,就拿出重金作为见面礼赠送于他。杜暹坚决推让,同行的僚属劝说道:“公远使外域,不可辜负当地人的情谊。”杜暹不得已接受下来,待到夜深人静时再命人悄悄将赠金埋于帐下。等到突厥人发现时,杜暹一行人已经走远了。

杜暹从安西返京后,仍于朝中任职。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安西都护张孝嵩任满迁职时,将当地人民希望杜暹到安西任职这个情况上报朝廷后,玄宗顺应民意,遂下令由杜暹兼任安西副都护。杜暹在安西任职数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为政清俭,不辞辛劳,且善抚士卒,因而在当地很有声望。

开元十四年(726),杜暹被召回朝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为相期间,他以廉洁著称,被称为“廉相”。后因与另一位宰相李元纮议事不和而被罢相,出为荆州(今湖北江陵)大都督府长史。此后,又历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太原尹等职。开元二十八年(740),杜暹因病去世,追赠尚书右丞相。

杜暹学识不是很高,但却能以清勤俭约自任。他为官洁身自好,清廉正直,深得后世赞誉,人们评价他的“远财劾奸”、“清风肃然”,实在是非常恰当。

韩休是什么人

韩休(672~73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就有文才之名,以制举及第,授为县丞。后来他又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当时尚为太子的玄宗亲自过问考试成绩,结果韩休以对策被列为优等,擢任左补阙。不久又升任礼部侍郎,因当时平衡内外官的需要,他被外放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

虢州地处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距长安和洛阳都算近州。皇帝来往居住两京之间,都要向近州征调护驾军队所需的粮草供给,虢州首当其冲,因此当地人民负担很重。身为刺史的韩休请求把本州应交纳的草料给其他州分摊一部分,宰相张说认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取悦当地百姓,为自己博取好名声,便将此请求驳回。为了切实减轻百姓负担,韩休准备再次向朝廷奏请,州衙的官吏们恳切地对他说:“若再次申请,恐怕会得罪宰相,对您不利,请三思而后行。”韩休回答说:“我作为州长官,既然知道百姓疾苦,而不能解救,还算什么父母官?若因此而得罪了宰相,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在他的坚持下,朝廷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韩休以政绩突出而调入中央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迁为尚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