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26

第26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8)

光化三年(900)夏,唐昭宗因为无法忍受枢密使宋道弼与景务修的专横跋扈,于是与宰相崔胤秘密谋划铲除朝中的宦官势力,双方都结交强藩,斗争十分激烈。崔胤倚仗朱全忠的全力支持,控制了朝政,将宋道弼、景务修二人流放外地,不久又将他们诛杀。而昭宗在华州历经艰辛,终于逃脱韩建的控制,回到长安后,变得精神恍惚、抑郁不乐,他纵情酒色、喜怒无常,使得左右侍从人人自危。面对压力,朝中残余的宦官大都恐惧不安,人心思变。于是神策军两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与两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商量说:“主上轻浮而且狡诈,难以伺候;朝政也被宰相所控制,宰相早晚是要除去我们的。不如立太子为皇帝,尊主上为太上皇,外引李茂贞和韩建为援,这样我们才能高枕无忧!”宦官在暗中谋划废立之事,而昭宗却并未发觉。

这年十一月,刘季述等宦官首领乘昭宗酒醉,率近卫兵千人闯入皇宫,囚禁了昭宗,同时假传诏令,拥立太子李裕即皇帝位,并改名缜。宰相崔胤害怕被杀,未敢轻举妄动,赶忙致书朱全忠,请求援助。朱全忠闻讯后犹豫不决,于是召属下僚佐商议。天平节度副使李振力劝道:“王室有难,这是主公成就霸业的好时机啊!刘季述只不过一个宦官,竟敢囚禁废黜天子。您如不讨伐,又如何号令诸侯呢?”朱全忠大悟,立即派遣亲信蒋玄晖赶往京师,与崔胤密谋策划。深知宦官虚实的崔胤充分利用其内部矛盾,暗中联络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又极力结交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等人,等待时机成熟就行动。

天复元年(901)正月初一,崔胤与孙德昭等人发动禁军起事,拥立昭宗复位,同时将两神策军中尉、两枢密使尽数诛杀,其党羽等也被一并清除。事后,昭宗将有拥立之功的三名神策军将皆赐以李姓,且加平章事衔以指挥宿卫禁军,当时人称:“三使相”。经此变后,崔胤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朝政则逐渐受制于朱全忠。

长孙顺德与李世民有什么亲属关系?建立过什么功勋

长孙顺德,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族叔,李世民的内亲,也就是唐王朝的外戚。他是唐初大将,开国功臣。

隋朝大业末年,长孙顺德任右勋卫。他为躲避攻打高丽的兵役,就投奔了太原,深得李渊父子的信任,被视为亲信。李渊图谋太原起兵,就以讨贼为名派长孙顺德外出征募士兵。他很快就招募了一万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长孙顺德被任命为统军,随李世民挥师入关。长孙顺德先后参加了攻克霍邑、临汾、绛郡、潼关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潼关之战,长孙顺德、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展开激烈的拉锯战。长孙顺德每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率军屡败屈突通。屈突通一看不妙,就弃城逃往洛阳。长孙顺德率轻兵一直追到桃林县,终于活捉了屈突通,送往长安。唐朝建立后,长孙顺德官封左骁卫大将军,封爵薛国公。

武德九年(626)六月,长孙顺德作为李世民的亲信,与长孙无忌、秦叔宝等人伏兵玄武门,一举击杀太子建成和李元吉,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太宗登基后,作为拥立功臣,太宗赐长孙顺德封户两千户。后来,长孙顺德受家奴受贿和李孝常谋反等事的牵连,被罢官免职。

贞观十七年(643),长孙顺德作为开国功臣,在凌烟阁功臣图中也有画像。不久,太宗观看功臣图,想起了长孙顺德的功劳,十分怀念,就重新起用他为泽州刺史。长孙顺德到任后,一改以前放纵不法的作风,勤于政事,号令严肃,为官刚正清廉。他察知州府的长史等属官多有贪污受贿者,马上给予严惩。前任刺史强占民田案,也被他上奏夺回,分给了穷苦的百姓。长孙顺德勤俭爱民的作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政绩卓著,当时被称为“良牧”。他死后,太宗为他废朝一日,以示悼念,并赠官荆州都督,改封邳国公。

屈突通是怎样受到隋唐两朝重视的

屈突通(577~628),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唐两朝名臣。他好武略,善骑射,文武兼备,在隋朝开皇初任虎贲郎将,后累迁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正不阿,不避权势,秉公守法,时人称“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大业年间,隋炀帝统治无道,各地起义蜂起,屈突通以平定杨玄感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后又出任关内道讨捕大使,率隋军镇压了刘迦论起义军。隋炀帝南巡江都时,屈突通奉命留守京师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屈突通据守河东,多次顽强阻击李渊义军,使李渊一度南下受挫。后屈突通连吃几次败仗,陷入困境。李渊趁机派人来劝降,屈突通公开声称“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坚守隋朝臣节,据守蒲州不降。不久长安被李渊义军攻克,屈突通的家属全部被俘。他率军救援长安,途中遭到伏击,在得知京师失守之后,部下更是纷纷倒戈投降。此时,李渊派屈突通的儿子来劝他投降,再次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但他手下已无兵可用,大敌当前,只得面向炀帝所在的东南方向跪拜痛哭。随后,屈突通作为俘虏被押送到长安,李渊和李世民深感他是忠义之士,就放了他,封他为兵部尚书,在李世民手下担任行军长史。

唐朝建立后,屈突通随李世民讨伐割据金州的薛举。在会战胜利后,许多将士看到缴获的大量的战利品,不由贪财心起,纷纷你争我夺,唯独屈突通不拿一钱一物。唐高祖听说后,连连称赞屈突通清正廉明之名果然名不虚传,赐予大量赏赐。后屈突通又随李世民征讨洛阳的王世充,而此时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王世充掳为人质。唐高祖担心他会因此受影响,结果屈突通作战仍身先士卒,以回报高祖的知遇之恩。王世充平定后,他因功晋封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重镇洛阳。

贞观初年,屈突通因病去世。唐太宗深为惋惜,每次到洛阳时,都经常想起这位忠义老臣。

丘和为什么受到海南人民的爱戴

丘和,洛阳人(今属河南),唐初官员。曾镇守海南十多年,深受海南百姓爱戴。丘和从小就熟习武艺,精通弓马,为人重义气,好打抱不平。长大后,喜欢广交朋友,能折节下士,为乡人故旧所爱戴。隋朝大业年间,丘和官至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他倾心结附权臣字文述,历任博陵、天水两郡太守。在炀帝巡行时,他率先开献食之风,为炀帝所赏识。

大业末年,因为当时海南地处偏远,官吏残暴,百姓怨望,所以地方很不安定。炀帝打算选择一个廉吏出镇海南,以整顿吏治,并安抚那里的少数民族。丘和因先后担任两郡太守都有突出政绩,就被宰相裴矩推荐,出任了交趾太守。到了那里后,丘和整顿风气,笼络地方豪强,深得各部族的拥戴。

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天下更加混乱。南方的地方守将多依附了大的割据势力,以求自保。广西的隋将投靠了占据江陵的萧铣,广东一带的冯盎则依附江西的林士弘。开始,丘和不知道隋朝已经灭亡了,对各方派来招降的使者理都不理,专心练兵保境。因为越南一带的小国多送给丘和一些珍珠宝物,所以萧铣看了很眼红,就派兵来攻打。丘和派部将高士廉率领精兵和各部族的勇士,一举击溃来敌,海南全境由此安定。因此境内军民多为丘和立碑颂德,非常拥护他。

萧铣被唐军平定后,丘和以海南全境归附唐朝。唐高祖非常高兴,就封他为交州总管,封爵谭国公,继续镇守海南。不久,丘和恳请入朝,晋封左武候大将军。后在贞观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丘和镇海南十多年,在任时,风气整肃,御下有方,各民族和平相处,特别是危难之时,能够保境安民,恩惠一方,所以很受海南人民的爱戴。

袁天纲有什么专长而被记入史册

袁天纲,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唐初著名星象学家。隋炀帝大业年间,任资官令。唐武德初,授火井令。

大业末,窦轨游德阳,曾经问袁天纲。天纲曰:“君额上伏犀贯玉枕,辅角又成,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年,窦轨果为益州行台仆射,后又授益州都督。

武则天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受武士彟之邀来至武氏府第中,对武则天的母亲说:“从夫人的骨相上看,一定会生个不同凡响的孩子。”武士彟又叫来儿子们,让袁天纲看相。见元庆、元爽说:“这两个男孩是可以护家的,可以做到三品的高官。”见韩国夫人则说:“这个女孩也富贵,但是对他的丈夫不利。”乳母此时抱则天来了,穿着男孩子的衣服,袁天纲说:这位公子神色不同常人,不能随便说,让他走几步看看。袁天纲大惊说:“这位公子长着龙的眼睛,凤的脖子,是富贵之命啊!”又从旁边看,惊讶地说:“如果是个女孩,不能随便看啊,将来可是天下的主人啊!”

贞观八年(634),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先令其为中书舍人岑文本相面。袁天纲说:“岑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官职,恐是损寿之征”。后岑文本官至中书令,不久就去世了。同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问袁天纲,袁天纲说:“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马周后来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果然四十八岁便死去了。他又对张行成说:“公五岳四渎成就,下庭丰满,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位。”张行成后果然官至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尝对袁天纲道:“君更作何官?”袁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然于此月而卒。

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

李纲(547~631),字文纪,德州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少年时,就为人慷慨有志节,以忠义自诩。原名瑗,字子玉,因仰慕东汉名士张纲的志节而改名纲,以示明志。

北周时,李纲为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周宣帝想要谋害齐王,就暗地指使齐王的幕僚指证其罪名,可李纲不屈,以死担保齐王无罪。但齐王还是被处死了,原来的幕僚们一哄而散,早逃之天天,只有李纲亲临刑场,抚齐王棺木痛哭,路人都为之感动。他又亲自为齐王送葬,哭拜祭祀后才离去。

隋朝开皇末年,李纲担任太子洗马,屡次规谏太子杨勇。后杨勇被废,他因刚直敢谏为隋文帝所赏识,提拔为尚书右丞。不久,被权臣杨素、苏威排斥罢官。李渊攻克长安后,李纲被授予大丞相府司录,封爵永昌县公。高祖登基后,他又出任礼部尚书,兼任太子詹事。不久刘武周进犯并州,李元吉弃太原逃回京师,河东随即陷落。高祖因此大怒,迁怒于李元吉的辅臣窦诞和宇文歆,下令将二人处死。李纲进谏说:“这次过失应该由窦诞承担,他非但不规劝齐王,让其任意胡为,还替齐王隐瞒事实,以致酿成大祸。而宇文歆则屡屡规谏,还冒死按实际情况向陛下进行了汇报。我认为要处死他是不当的。”高祖听后感悟,就采纳了李纲的建议,赦免了宇文歆。后来李纲又升任太子少保。有一次,高祖在宴会上很高兴,要封跳舞的优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李纲随即引历史为戒规谏高祖,高祖不听。李纲身为太子建成的属官,看到李建成亲近小人,他屡屡上书直谏,为太子建成所嫉恨。

贞观四年(630),太宗以李纲清直,遂任命他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承乾。当时李纲患有腿疾,太宗就命人用小辇接送,承乾对他也很敬重。太子处理国事的时候,太宗就让李纲侍坐。他发言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多切中时弊。不久病逝,太子承乾为他立碑纪念。

裴矩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却为直臣

裴矩(?~627)出身于名门河东闻喜裴氏,字弘大,是隋朝有名的奸臣。他在大业年间历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参预朝政。他见隋炀帝好大喜功,就处处逢迎,为炀帝摆排场,耍威风,而不管朝政和国家的安危。裴矩先撰《西域图记》三卷进献,引诱皇帝西巡。他事先用厚利游说西域各族酋长,安排他们都来朝见炀帝,让炀帝过足了古代名画宗主国皇帝的瘾;又让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打扮,迎谒路旁,队伍绵延几十里,制造了西域一带百姓富足的假象,使炀帝很高兴。这次西巡,不仅使朝廷花费了巨额资财,动用了大量民夫,也给河西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时间“中国骚动”。大业六年(610),炀帝巡幸东都,裴矩以边疆部族朝贡者众多,就劝炀帝盛饰街市以夸富,胡人来往吃饭都不要钱。片面追求表面的繁荣,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了祸根。裴矩还一味以谄媚皇帝为能事,总是揣摩炀帝心思,事先奏闻,为炀帝所宠信。隋炀帝骄矜自负,裴矩从来不向他进谏,唆使炀帝纵欲乱行。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就是在裴矩的建议下进行的。这场战争致使国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崩溃。炀帝在江都时,士兵逃亡严重,裴矩又向炀帝献计,掠取民间女子配军士为妻,以防止继续逃亡,致使江淮一带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

就是这样的一位佞臣,在贞观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太宗即位之初,太宗因中央各司官吏受贿现象严重,遂密令左右试探,结果刑部司门司的一位小吏收了一匹绢,太宗就下令处死。当时裴矩任民部尚书,知道此事后认为太宗处置不当,于是向太宗进谏说:“官吏受贿,罪本处死,但陛下派人送礼物给他,是故意诱使人犯法,有违为君之道啊!”太宗听后很高兴,为此专门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裴矩能当面力争,不屈从,如果大家都像裴矩一样,那么天下何忧不治?”太宗此言是对裴矩的谏诤最好的褒奖。裴矩活到八十岁,生前多用古代旧事劝谏太宗,为时人所重。

裴矩在隋唐两朝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主要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个截然不同君主的素质和提倡的风气不同所致。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裴矩前后不同变化,正好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长孙无忌成为唐初开国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他出身于鲜卑贵族,家门显耀,但他从小就与其他显宦子弟不同,酷好读书,精通文史,富有雄才伟略。父亲死后,他们兄妹由舅舅高士廉抚养成人。隋朝大业九年(613),妹妹长孙氏嫁给了李渊次子李世民,即后来著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也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大业十三年,李世民率义军渡过黄河,长孙无忌就来投奔了他,任渭北道行军典签,负责文书和传达军令。李渊建唐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无忌则成为秦王府的得力干将。他随从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比部郎中,封爵上党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