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11

第11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0)

唐朝诗歌发达的原因,除封建经济的繁荣给它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给它提供了动力而外,还有以下几点:一、从高宗开始,科举考试考诗赋,这是诗歌发达的反映,反过来又给它以很大的推动;二、南北统一,南方文风与北方文风互相融合,原来南朝宫体诗,追求词藻华丽,缺乏思想内容,北朝诗,质朴刚健,却少文彩,融合后发展成既有词彩又有内容的唐诗;三、民族大融合,使诗歌题材中加人了少数民族和边疆的风光,扩大了描写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四、大量民间口语和民歌,被吸收到诗中来,使诗歌增加了新血液,加强了诗歌的生命力。

唐诗题材广泛,大地、山河、战场、边塞、农村、城市和阶级对立、政治风云、人民生活、妇女遭遇等等,无不加以描写,反映了唐朝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诗,一般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犹沿南朝宫体诗气息,作品缺乏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自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至沈俭期、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及至初唐最杰出的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说是一扫六朝粉黛,他力斥齐、梁诗的“彩丽竞繁”,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他的诗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盛唐时期,唐诗发展至繁荣的顶峰,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盛况,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的边塞诗派,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思想虽不高,但艺术上很有成就,真正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在客居碎叶的汉族商人李客家中(碎叶当时辖于安西都护府,位于巴尔喀什湖以南楚河旁)。五岁时候,随父入川,移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在蜀中度过了少年时代。李白“十岁通诗书”,年轻时尚义任侠,向往着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常以张良、诸葛亮自比,想在政治上有一番抱负。这时他已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以诗文见赏于世。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浪游四方当中度过的。少年时候,游览过蜀中的许多地方。二十五岁,开始远游,由四川到湖北停留十余年,主要往来于襄阳、江陵一带;中间也曾游过洞庭,到过金陵。三十七八岁以后,他到过山西,东游山东,在任城住了几年,并在那里安了家。又南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在这一过程中,祖国河山的自然景象深深地感召了他,他也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一些游侠、道士对他影响很大。玄宗天宝元年(742)他四十二岁时,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京城长安。他很兴奋,以为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来到了。他在《别内赴征》诗里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里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到长安,去见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声名大振,玄宗召见,大加赏识,任为翰林院供奉,掌管机密诏命的起草。一日,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饮酒看牡丹。召李白作乐词,白正醉卧酒肆,召人后左右以水湎面,援笔成《清平调》诗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爱其才华,几次宴见,李白在殿上沉醉,引足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深以为耻,以其《清平调》词激杨贵妃,因诗中直指杨贵妃即西汉的赵飞燕,是亡国的祸水。因李白诗名太高,难免指斥杨贵妃的罪责。唐玄宗召请他,只不过是希望他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诗人,并没有想得到宰相之才,没有使他得到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他的浪漫的性格和正义的主张,使他遭到权臣贵族们的排挤。在当时,只有用牺牲正义和自由作为代价,他的政治活动才能够成功,但他不肯付出这样的代价。对杨贵妃、高力士之流,他不但没有奉承拉拢,反而毫不掩饰地予以鄙视,终于遭受他们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仅三年,就被变相地放逐出宫(赐金放还)。此后他漫游四方,并一度到达幽州,目睹了安禄山势力之大。安史之乱期间,他五十六岁时,被当时镇守南方的永王李磷召为王府幕僚。就在那一年,永王李磷起兵,与他哥哥唐肃宗争夺帝位。次年,永王兵败,李白被捕,囚在浔阳。五十八岁时,被判处流放夜郎,途中遇赦。762年,六十二岁的李白在穷困飘泊中病死当塗(今属安徽)。后世有李白是醉后入水捉月淹死之说,不足为信。

李白的性格是非常浪漫和豪放的,感情是炽烈的,他热爱祖国,热心于政治。这些是建立在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迫切要求上的。而这是和当时统治集团有矛盾的。所以,他一生中真正的政治生活,只有短短的两次,时间总共不过五年,并且都以失败告终。他虽已享有极大的诗名,但仍在四方浪游中度过一生。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李白出身于富商之家,生活优裕,得以漫游全国名山胜地。他对自己对社会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作品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他以大量的诗篇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写长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些诗是李白对祖国江河千古绝唱的赞歌。写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西北高原的塞外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写峨眉山的月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水流。”“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人们读了这些再现大自然的雄伟形象的诗篇,自然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古代名画李白一生的后期,正是唐朝由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他离开长安之后,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并和最高统治集团有过直接接触,陆续写出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诗,对宫廷腐败进行大胆揭露,并预言唐帝国大难将临。在当时只有李白的作品具有这种政治敏感。如《行路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玉壶吟》、《雪谗诗赠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书情赠蔡舍人雄》、《梁甫吟》、《远别离》等。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亦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使他怀才不遇的抒情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一特色也表现在一些以饮酒、游山、吟咏山水为题材的诗篇中,如《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蜀道难》、《横江词》等。安史之乱爆发后,写出描绘九土横溃和生民涂炭的悲惨景象并愤怒谴责唐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的名篇,如《猛虎行》、《永王东巡歌》、《万愤词》、《赠张相镐》、《流夜郎闻酺不预》、《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闻李太尉大举秦兵出征东南》等。李白还有政治色彩淡薄,多以吟咏山水,抒发羁旅别情或反映与下层社会的接触为内容的作品,风格清新隽永,显示了诗人天真恳挚的性格,富于生活情趣。如《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秋浦歌》、《赠汪伦》、《哭宣城善酿纪叟》、《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这类诗作同样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李白的诗篇,介绍给我们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有惊奇绝险的名山大川,有和平淡远的田园村舍,有穷边绝塞的苍茫,有曲涧清溪的幽静,有风雪怒吼,有花月争辉,有江南水乡的白鹭,有沉香亭畔的牡丹,有侠客的剑光,有美人的舞袖,有章台走马的五陵少年,有山林高卧的幽人隐士,有百战沙场的老将,有秋作夜舂的农民,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东山谢安石,有笑隔荷花共人语的若耶溪旁采莲女……这个世界是这样丰富多彩,无论那一个角落,都流贯着一股长江大河似的奔腾浩荡的气势,都在读者心中引起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奋发的情感。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就是当时现实世界在诗人心灵中的投影。而人民是创造历史和创造文化的动力,也就在这里得到一个极其雄辩的证明。诗人李白的伟大意义正在于此。

在现存的李白的作品中,直接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政治情况的并不很多。但是,人民对于光明和自由的热望,为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决心,却通过诗人自己的同样性质的感情的抒写,而得到鲜明的反映。它们原是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东西,被诗人吸收和集中起来,予以艺术的提高。于是随着诗篇的流传和感染,重又新注进人们的心灵,成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李白诗篇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深受历代读者喜爱。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李白全面地、富于创造性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丰富遗产,同时也总结了这一时期诗人们向乐府民歌学习的经验。因此他就用雄厚的艺术力量,来反映他的时代中的高涨着的人民力量,把唐诗推向一个高峰。他融会吸取口语、民歌,写出许多感情真挚、语句自然的极其动人的诗篇,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现存李白诗共1000余首,有的被翻译到朝鲜和日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一度在成都做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也称他杜工部,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故后世多称少陵。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自称少年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非自夸,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二十岁以后,漫游吴、越、齐、赵,开始诗歌创作。登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初步显示了诗人的才华。25岁考进士不第。天宝三载(744)三十三岁时,在洛阳遇李白,结下深厚的友谊。杜甫诗中说他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诗中怀念杜甫“恩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后来虽未再见,但彼此总是互相深情地怀念着。

天宝五载(746),杜甫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本想凭着自己的学问能够为皇上所用,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然而次年应举,再次落第。当时朝政黑暗,他找不到出路,只得陪贵族做诗喝酒,维持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困居长安将近十年,在失意和贫困之中,长安的一切,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不得不使诗人对现实有所认识。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靠近了人民,他的笔触从个人的忧愤感伤伸向广阔的现实世界。这个时期,杜甫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如《兵车行》,揭露由于兵役苛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户生荆杞”。对朝廷贪边功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的不义战争,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又如《丽人行》,斥责杨贵妃姊妹和杨国忠等的奢侈荒淫,从两个极端反映了天宝年间的社会真实。还有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755年冬,他从长安到奉先探望妻子,路过骊山时,知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肆意挥霍,尽情欢乐。而长安街头和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受冻受饿,诗人不禁感慨系之。他刚进家门,就听到一片号哭,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他由一家的贫困想到天下的贫困,又想到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愤慨地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阶级对立因而流传千古的名句。既是叛军攻陷长安前的一幅社会缩影,也包含诗人自己的切身哀痛。个人的穷通和人民的命运相沟通,杜诗成为一代诗史即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