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2
6176600000070

第70章 李皇后独霸后宫

飞扬跋扈、工于心计,都在这个女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多年前的预言成为现实

宋光宗赵悼的皇后李氏,是一个飞扬跋扈、工于心计的女人。

她出生于安阳,是庆远节度使李道之女,小名凤娘。

李道驻节湖北时,听说道士皇甫坦擅长相面之术,便请到家中,让几个女儿出面拜见。及至凤娘行礼时,皇甫坦显出惊恐之状,不敢受拜,告诉李道说:“此女相貌不凡,将贵为天下之母。”李道只当他是信口开河,不以为意。皇甫坦云游京师,在高宗面前极力吹嘘凤娘,说她端庄贤淑,可以母仪天下。高宗深信不疑,即聘凤娘为恭王赵悖之妃。

说来凑巧,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81岁的退位皇帝高宗赵构撒手尘寰。孝宗虽非亲子,但叔侄一向情笃,因而十分悲恸,不免心灰意懒,无意朝政,也想效法高宗,禅位给太子悖。只是大臣苦谏,他又孝服在身,不好马上行禅让之礼,只得作罢。好不容易挨过了两年,63岁的孝宗皇帝自觉心神交瘁,体力不支,而守丧也已满期,便不顾丞相周必大、留正等的劝阻,在紫宸殿举行了受禅大礼,由光宗赵悖承继大统。老皇帝被尊为寿圣皇帝,退居重华宫,孝宗皇后谢氏为寿成皇后,高宗皇后吴氏为寿圣皇太后,并大赦天下,册立凤娘为皇后。那凤娘见皇甫坦的话已经应验,自己真的成了皇后,不由高兴得心花怒放。

分庭抗礼

凤娘虽然艳若桃李,但却生性悍妒。为太子妃时,就曾多次在太后、皇后宫中拨弄是非,诉说太子亲信的过错。高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对吴太后说:“太子之妃本是将种,不堪母仪天下,我被皇甫坦的花言巧语所误了。”孝宗也屡屡训教她:“应当像皇太后那样雍容大度,宽以待人,不然便废掉你。”凤娘听了,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反疑心太后饶舌,因而怀恨在心。现在自己既为六宫之主,儿子赵扩也已晋封嘉王,位尊势重,便时时寻找机会,挟嫌报复。

光宗即位以后,看到宦官为非作歹,干预朝政,便想寻机诛杀,以肃朝纲。但他生性优柔寡断,迟迟未能下手。宦官得到消息,大为疑惧,合谋离间三宫(即高宗皇后吴太后、孝宗、光宗),并退请李后庇护,李后欣然答应。以后每逢光宗对宦官有所举动,李后便从中作梗,光宗郁郁寡欢,渐成心疾。寿皇(即孝宗)听说儿子有病,焦虑不已。一面让御医细心调治,一面遣骑四出,求购良药,打算等光宗来重华宫朝见时授给他。宦官知道了这事,就在李后面前挑拨说:“奴婢们听说太上皇购得药剂,专等皇上过宫朝拜时让他服用,万一出了意外,岂不危及大宋江山!”李后派人察,果然属实,便极力阻止光宗到重华宫去省亲。光宗原本没有重病,调治了几日,也就痊愈了。李后特地摆酒设宴,酒过三巡,李后突然说道:“扩儿已经成人,陛下既封他为嘉王,何不索性册立为太子?扩儿颇有才干,定能助陛下一臂之力。”光宗答道:“皇后所见极是,我也有此意,待禀过父皇,再行册立吧。”李后听说要寿皇批准,心里好生不快,忿然厉色地说:“陛下贵为天子,难道作不得主?何况册立太子,乃祖宗常例,何须禀告寿皇?”光宗道:“太子重为国本,非比寻常之事。有道是父在子不能专,岂能不禀告寿皇,擅作主张?”李后无话可说,便悻悻而去。光宗自与李后成婚以来,事事让李后三分。久而久之,不管李后出了什么主意,就赶忙言听计从,从来不敢违拗。只是立储关系重大,光宗不敢自专,才没有答应。隔了一日,寿皇听后并没有通知光宗,竟一个人跑到重华宫来。寿皇问她:“皇上不是痊愈了吗?怎么没有同来?”李后叹口气说:“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已经好了,今天又偶染风寒,故尔臣妾一人前来见驾。”寿皇说:“正在壮年,便如此虚弱,将来又该如何呢?”李后趁机说:“臣妾也为此忧心忡忡,皇上既然多病,不如册立嘉王扩为太子,也好作为皇上的辅弼,不知父皇意下如何?”寿皇沉吟了片刻道:“皇上受禅刚刚一年,就要册立太子,未免过于匆忙,何况嗣君事关社稷,还须从长计议,岂可草草从事?”

李后受了申斥,勃然变色说:“臣妾系六礼所聘,扩儿是妾亲生,册为太子,名正言顺,有何不可?”原来孝宗既非高宗亲子,谢氏也是由贵妃晋升为皇后,李后如此唐突,无异于指着和尚骂秃驴。于是寿皇大怒,拂衣而起。李后也怒气冲冲地登辇回宫去了。

恶人先告状。李后回到宫中,立即携嘉王赵扩向光宗哭诉说:“寿皇将要废逐臣妾,另立中宫,陛下可知道吗?”光宗如堕五里雾中,茫然看着李后说:“你这话是从何说起呢?”李后便添枝加叶地把朝见寿皇的情况叙述了一遍,说完竟抽抽噎噎地大哭起来。光宗不辨真假,竟然相信不疑,并安慰她说:“朕自即位以来,海内承平,没有失德之举。我既身为天子,难道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儿?”从此之后,光宗再也不去重华宫省亲了。

斩断宫女的手腕,独揽大权

一天,光宗在宫内洗手,一位宫女捧着脸盆在旁边侍候,只见她皮肤细腻,指若春葱,不由得称赞了一声,当下李后也没有说什么。隔了几天,光宗正在便殿批阅奏疏,李后派人送来一个食盒。光宗以为是美馔佳肴,打开看时,却是这位宫女血肉模糊的两只断手。光宗内心惊悸不已,忧惧成疾,多日不能痊愈。转眼到了冬至,照例须由皇帝亲祀宗庙。光宗不得已,带病出宿斋宫。李后竟乘着这个空隙,将光宗所宠爱的黄贵妃杀死。那黄贵妃本是谢皇后宫中的侍女,温柔贤淑,光宗为太子时,孝宗见他没有别的侍姬,便将她赐给光宗。光宗对她非常宠爱,在即位之后,即封为贵妃。李后早想除掉情敌,但苦于无机可乘。这次趁光宗离开宫中,便将黄贵妃杀死,然后以暴死上奏光宗。祭礼这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蜡烛全被吹灭。光宗无法行礼,只得作罢。光宗本在病中,回宫后又听到黄贵妃暴亡的事,又遭了风雨袭击,病情愈加沉重,他终日辗转床褥,不能料理朝政。李后趁机把大权揽在手中,骄横恣肆、擅作威福,朝野上下,人人怨忿。但李后我行我素,毫不收敛。

寿皇闻知光宗染疾,亲自过宫探视。适值光宗睡眠未醒,寿皇告诫左右不要惊动他。直至光宗醒来,小黄门方才奏知。光宗矍然而起,下榻叩头请罪。寿皇安慰数句,忽然想起李后不在宫中,询问之下,才知她越俎代庖,忙着替光宗处理奏章。按照宋朝惯例,后妃不得干预朝政,李后竟然违反祖宗规矩,公然批阅奏疏。寿皇大为恼火,便把她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李后虽然不敢强辩,但对寿皇已是恨得咬牙切齿了。

毫无原则地惧内

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光宗病体稍好,开始听政。宰相率百官恳请他到重华宫朝拜寿皇。光宗推说久病初愈,不能前去。于是文武百官纷纷上疏,流着泪苦谏。光宗无可奈何,才在绍熙四年间前往朝见寿皇一次。此后便一连半年没有再去过重华宫。直到十一月,丞相留正率百官至重华宫朝贺,兵部尚书罗点等上疏请光宗见寿皇,光宗竟拂袖退朝。大臣彭龟年慷慨激昂地说:“寿皇当年侍奉高宗,极尽人子之道,陛下亲眼目睹。何况寿皇只有陛下一人,听说陛下有病,亲自探视,圣上爱子拳拳之心,尽人皆知。如今陛下误听小人离间之言,长久不去省亲,有亏于孝道,怎能慰天下之望?”宗室赵汝愚也反复进谏。光宗又同李后商议,方点头答应。原来李后想归谒家庙,怕群臣谏阻,才做个顺水人情,答应过宫定省。寿皇却以为李后幡然悔悟,非常高兴,父子相聚,无话不谈。直到天色将晚,光宗夫妇才返回宫中。接着,李后便归谒家庙。在这以前,李后就把家庙修建得富丽巍峨,几乎与太庙相差无几,而护卫之士,竟然多于太庙。李后父、祖、曾祖三代都已封王,这次归谒家庙,又有亲属26人、故旧172人各授官职,甚至李家的门阁,尽管是鸡鸣狗盗之徒,也都封了官。这种反常现象,在宋朝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不觉到了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重阳节。百官上寿已毕,请光宗朝见重华宫。光宗未得李后同意,不敢答应。大臣谢深甫上谏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皇爱陛下,就像陛下之爱嘉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太上皇春秋已高,倘不去朝见,千秋万岁之后,陛下何以见天下之人?”光宗听后怦然心动,当即传旨往朝重华宫。群臣得旨,非常高兴,鹄立静候。不料光宗刚刚走出御屏风,李后突然出现,拉住光宗的衣袖说:“天气寒冷,皇上久病,快回去饮酒御寒吧。”光宗只得转身退回,百官、侍卫见此情景,一个个相顾失色,大臣陈傅良急中生智说:“百官都已齐集,陛下千万不可还宫,暮秋天气,并不严寒,请圣驾还是前往吧。”李后听得真切,一把拽住光宗,转入屏风后去了。陈傅良穷追不舍,也跟到了屏风里边。李后大声呵斥道:“这里是什么去处?酸秀才难道不怕杀头吗?”陈傅良无可奈何,嚎啕大哭着走了出来。从此以后,京城之中,街头巷尾,从百官到庶民百姓,没有不对李后议论纷纷的。

寿皇在宫中望盼欲穿,却不见光宗前来探视。于是他郁郁寡欢,几乎寝食俱废。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68岁的寿皇悒郁成疾,到了四月,疾势越来越重。群臣请光宗过宫问候,光宗却与李后前往玉津园游玩去了。以后不管众大臣怎样上疏力谏,光宗始终不肯前往重华宫探望重病的父亲寿皇。万不得已,只好派遣太子嘉王前去探病。尽管如此寿皇也感动不已。

六月九日,寿皇病逝。群臣奏知光宗,光宗不肯过宫。

到了十三日,寿皇大殓之日,光宗车驾仍未到来,群情汹汹不安,丞相留正等只好奏请吴太后主丧。吴太后是孝宗之母,见光宗不肯出面,只得代行祭奠之礼。朝野上下,见此情景,以为政事要有大变故,乱作一团。有的藏匿金帛,有的不告而辞,有的携眷归乡。

后赵汝愚等大臣同吴太后商议以皇帝有病之由推立太子继位,是为宁宗皇帝。

李凤娘自成为太上皇后,无法干预朝政,只好退居宫掖,颐养天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