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2
6176600000047

第47章 火箭起源轶事

在众多关于火箭起源的说法中,学术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火箭箭起源于中国。

火箭起源于中国

火箭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的反作用力将它推向前进,从而产生强大的攻击力。关于火箭的起源,在现在的学术界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火箭是起源于中国的北宋时期,在北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种说法是火箭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是英、法学者在18—19世纪所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就已经发明出了“火枪”或“火箭”,这要远远早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在公元1488年,宋朝人丘璇(也就是道士丘处机)在他自己的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所提到的,他认为火箭起源于拜占庭,而那些火药、火器则是在公元6世纪时从中亚传入中国的,英国的汉学家梅辉认同这一观点,并且他还认为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和希腊已经可以用火箭发射。

在众多关于火箭起源的说法中,学术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火箭起源于中国。其实火箭利用反冲力前进的原理,中国在北宋时期就掌握了。在火药发明之前,“火箭”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火箭,而是一种专用于火攻的箭,箭头附着油脂、松香、硫磺一类易燃物,将这些易燃物点燃后,再用弓弩发射出去,这种“火箭”的杀伤力要远远好于一般的弓箭。火药发明之后,箭头上附着的就不是简单的易燃物了,而是环绕箭杆绑附着的一个球形火药包。对于这种附有火药包的“火箭”,人们在使用之前先点着球形火药包的包壳,然后用弓驽发射至敌阵,燃烧着的包壳很快就引燃了火药,可以小面积烧伤敌军人马。

李纲曾经使用过火药箭

北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和现代火箭的发射原理一致的火药箭。这种火药箭不再需要弓弩发射,而是利用火药燃烧喷射气体产生反作用力,将箭头射向敌方,就可以大面积杀伤敌人。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侵攻到汴京城下,尚书右丞李纲在汴梁保卫战中,就使用了这样的火箭,当时这种火药箭已经十分先进,可以大面积杀伤金军,有效地抵挡了金军的猛烈进攻。这样的火箭,是在箭杆上绑着类似爆竹一样的火药筒,上面有引火线。将引火线点燃后,药筒里的火药燃烧,热气流立即冲出药筒,这时由于火药筒的尾部已经封口,所以气流向后喷射,热气流动产生了反作用力,推动火药筒向前运动,火箭就飞入了敌军阵营之中,立刻杀伤无数金兵,十分厉害。

领先世界的武器

到了明代,火箭的品种增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火箭被制作出来了,火箭的装置也大大改进,使用更是十分广泛。在明代的著名军事著作《武备志》中,作者就绘制有各种样式的火箭图:有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驽流星箭”,有同时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还有同时发射49支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和同时发射100支箭的“百矢弧箭”、“百虎齐奔箭”,这些火箭比宋朝已做了很大的改进。它们把箭装在筒里,把每根箭上绑着火药线,再将每根箭上的火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使用时只需要燃烧总线,就可以燃烧所有的火箭,等到各箭的火药筒一齐射出去,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武备志》这本书中,还记载了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两级火箭,这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当然这种两级火箭只是两级火箭的雏形,但是“火龙出水”却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根据《武备志》的记载,“火龙出水”这种两级火箭,一般是取一段5尺长的竹筒。把里面打通磨光后,在竹筒的一端安装木制的龙头,在另一端则安装木制的龙尾,竹筒身就是龙身。龙头向上,龙尾向下,龙腹内装有几支火箭,将火箭的药线连在一起,再把火箭的总药线放在龙身外的火箭筒底部。使用时,点燃龙身外前部的两个火箭筒,龙身就按一定的弧线在空中飞行。当前部的两个火箭筒(第一级)燃烧完时,就产生接连效应,引起后部的两个火箭筒(第二级)继续燃烧。等到箭筒里的火药燃烧完,就引出龙腹内的火箭,飞射出去杀伤敌人,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为保证火箭的发射质量,还研制成功了火箭发射装置——“火箭溜”。“火箭溜”是滑槽式的装置,这种滑槽式的装置有效地保证了火箭能沿着目标方向飞行,很像近代火箭导轨的样式,它成为我国古代火箭发射技术的又一重大飞跃。

火箭的发明就是这样一步步由粗糙起步,发展到现代宇航技术中能“一冲入天”的水平。假如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北宋时那种火箭的雏形,就可以体会到在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