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2
6172500000055

第55章 上清宝珠

肃宗仰仗上清珠,却也做了一世太平天子。

外国使节献宝珠

唐玄宗当政的时候,终日忙于国事,加之治国有方,用人得当,使得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国家富强,百姓安定。正所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大唐帝国出现了盛世景象,远近各国,纷纷与大唐通商通好,各国间使节往来不断。

这一天,玄宗正在当朝议事,忽听值日官来报:“外面有厕宾国使者求见!”玄宗看看左右,左右群臣均不知厕宾国在何处,玄宗只好命值日官先将使者带上殿来。不一会儿,值日官领上一人,后面还跟着两名随从。玄宗见来人穿了一身宝蓝色布制官服,上绣两只朝天的仙鹤。五短身材,脸庞瘦小,面色黝黑,目光沉静。身材虽不高,却也不失使节风采。

来人见玄宗,行了君臣大礼。玄宗命赐座,来使谢座。待那人落座后,玄宗问:“贵使出使我大唐有何贵干?”使者起身施礼道:“我国君王素闻大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故派小臣前来,愿与大唐永世通好。”玄宗道:“我大唐一向广交天下朋友,今日贵使亲来商议通好之事,朕正求之不得,不知贵使可曾带有国书。”来使道:“这个自然。”忙命手下人呈上国书,又道:“小臣这里还有上清珠一枚,是敝国国君的国礼,请您过目。”玄宗见来使的随从托着一只银盘,上面盖着一块绛红色的丝盖。走到龙案前,随从揭去丝盖,只见托盘正中有一颗鸡蛋大的珍珠,照得满殿生辉。玄宗心想:果是宝物。但转念一想,堂堂一国的国礼竟然只是一颗珠子,未免过于寒酸,心中不快,但又见那使者身着布衫,便想那厕宾国定然国小财微,如此大的一颗珠子,恐怕已是大礼了,玄宗也不说什么,便吩咐左右:“收入库中。”不料那来使却叫:“且慢!”玄宗问:“还有何事?”那使者道:“这上清珠可非同一般的宝珠,此乃我厕宾国传世之宝,有了它便可以定国安邦,使江山永固。”玄宗问:“此话怎讲?”那使者道:“请圣上您仔细看那上清珠,便可知其中奥妙。”

玄宗不信,命人将上清珠呈上。左右将宝珠呈上,玄宗将其托在掌中,细细观瞧。透过珠光,但见上清珠内庙堂楼阁,玉树琼花,别有一番洞天,宛若仙境一般,还有数十名舞女在其中翩翩起舞。正中一人,头戴天子冠,身穿龙袍。一看之下,玄宗便觉得有些眼熟,但一时又想不出是谁,忙问使者:“这中间端坐的是何人?”使者道:“那便是贵国未来的君主。”玄宗听罢,将信将疑,又仔细看了看珠中之人,更觉得十分眼熟,而且那人的左额上还有一块明显的伤痕,玄宗实在想不出这是何人,想那使节不过是故作神秘罢了。

但大唐与各国之间向来是平等往来,广交朋友,便也不计较,只当作戏言,将宝珠收库,安顺来使不提。

秉承天意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十余年。玄宗做惯了太平天子,也渐渐有些居功自傲。后来又宠爱杨玉环,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终日不问国事。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充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和中央分庭抗礼。天宝十四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带兵逼近长安,玄宗无奈,带百官及皇眷逃亡四川。逃难途中,多有磨难。大队人马入川之时,天降大雨,道路狭窄泥泞。皇子李亨被从马上一掀到地,摔得满脸是血。虽经御医及时救护,保得性命,但左额上却留了一块疤痕。

一日,玄宗去李亨处看望伤情,一见左额这块疤痕,猛然想起当年上清珠一事,心中这才明白厕宾国使者之话并非戏言。回来后对武惠妃说:“儿子李亨将来定是一个有道的明君,大唐复兴的希望就在他身上了,这是天意呀!”忙命人取来上清珠,用一块绛红色的纱巾裹好,亲自系在皇儿李亨的脖子上,并正式封李亨为太子,对他说:“好保存着它,有了它,大唐便可万世长存,这可是享国之宝啊!”李亨叩头谢恩。

几年以后,李亨登基,就是唐肃宗。做了皇帝之后,他便叫人将上清珠收好,放入国库之中。上清珠入库之后,每到夜晚,国库官总看到库中有白光闪耀,知道一定有神灵之事,不敢怠慢,连忙禀报肃宗。肃宗醒悟道:“肯定是上清珠。当年先王赐我此珠时,曾告诫我说,这上清珠乃是享国之宝,教我千万好好珍惜。我不该如此怠慢了它。”他赶紧命人从库中取出上清珠,只见当年的那块绛红色的纱巾还在。睹物思人,肃宗怀念起先王,不禁痛哭流涕,手捧宝珠遍示群臣道:“这还是我年轻的时候,先王所赐……”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满朝文武无不动容。肃宗令宫中总管取来一只翠玉宝匣,将上清珠连同纱巾一起放入匣内,安放在寝宫之中,每日祭拜。

肃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复,但天下并非太平,天灾人祸不断,开元盛世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每遇水旱灾害,刀兵之乱,肃宗都要对着上清珠虔诚膜拜,以求天助,竟然真能解燃眉之急。肃宗并非一位善于治国的君王,但仰仗上清珠,却也做了一世太平天子。到了唐朝末年,国家更加混乱,宫中也不安宁。一日宫中失窃,上清珠被盗,不知去向。也许真是上天之意,不久,唐王朝也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