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有保健师
607500000008

第8章 金色秋季,保养身体收获健康 (2)

第一篇第三章 金色秋季,保养身体收获健康 (2)

藕分为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三种。红花藕,藕形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含淀粉多,水分少,糯而不脆嫩,煲汤用较好;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生食为好;麻花藕呈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

莲藕含铁量较高,故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颇为适宜。用藕辅以其他素材煲汤补血就是这个道理。莲藕的含糖量不算很高,又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对于肝病、便秘、糖尿病等一切有虚弱之症的人都十分有益。藕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对于淤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的人以及产妇极为适合。

莲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佳。古人常以鲜藕汁、鲜梨汁、鲜荸荠汁、甘蔗汁等混合,用于治疗热病口渴伤阴,焦躁难解。莲藕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延年益寿。妇女产后也可以食藕,产后本忌食生冷,但唯独不忌藕,这是因为它具有止血消淤的特性。此外,藕有清肺止血的功效,肺结核患者食用也很好。

在购买时要挑选外皮呈黄褐色、肉肥厚而白的,注意要无伤无烂无锈斑、不断节且不干缩未变色,顶端的“鹦哥头”越小越好。如果藕发黑、有异味,则不宜食用。

加工鲜藕时不要用生铁锅,以防鲜藕变色。为使去皮的莲藕不变成褐色,可将去皮后的藕放在稀醋水中浸泡5分钟后捞起擦干,就可使其保持玉白水嫩不变色。炒藕丝时,藕丝通常会变黑,如果一边炒一边加些清水,炒出的藕丝就会洁白如玉。

我们平时食用藕时,往往把藕节弃之不用,事实上,藕节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药,其止血收敛作用强于鲜藕。将藕节捣碎后加适量红糖煎服,对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症有一定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不宜生吃藕,因为鲜藕性偏凉,生吃凉拌较难消化,所以脾虚胃寒者、易腹泻者,宜食用熟藕。产妇一般产后1~2周后再吃藕比较适宜。

天干物燥,秋季补水不可少

秋天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水分不足,从而导致“秋燥”。

1.少言补气

人如果每天不停地说话就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补气的方法: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泡水,代茶饮,每天一次。

2.注意皮肤保湿

秋天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脏的功能是主管人体皮肤,所以皮肤的好坏与人体肺脏相关。食物以多吃百合为最佳,因为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能。秋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皮肤更需要保养,多食百合有滋补养颜护肤的作用。但百合因其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者忌用。

3.多吃梨和香蕉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梨是寒性水果,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应少吃。香蕉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健脑的作用,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吃香蕉,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者也应少吃。

秋天,亲近茶就是亲近健康

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茶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其保健功能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得到肯定。秋天喝茶可治病,如能根据自身体质选用适宜疗方,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大有好处。

1.萝卜茶: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以及少量食盐。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不要放味精),再将茶叶用水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时间不限。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吃饭不香等。

2.姜苏茶:生姜、苏叶各3克,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上下午各温服1剂。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或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肠胃不适型感冒。

3.银耳茶: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不要用绵白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取汁和入银耳汤,搅拌均匀服用。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咳嗽。

秋季进补有讲究,盲目进补会伤身

秋季是人胃口大开的季节,此时通过食补可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但是秋季进补也要讲究方法合理,如果盲目进补,则会得不偿失。

1.不要大量进补,否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在漫长的酷热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2.进补要分清虚实,对症下药。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3.无病不要进补,否则会“补”出病。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4.进补并非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秋天,别让“五更泻”缠上你

进入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转换和昼夜温差带来的疾病逐渐增多。此时一定要注意防范“五更泻”的发生。

“五更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

“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导致运化失常而出现泄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多运动以增强体质。

初秋时节,四个要点防中风

初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的时节,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初秋一定要当心脑中风。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1.早晚喝杯救命水

脑中风的发生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人们经过一夜睡眠、出汗和排尿后,人体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升高,所以夜晚入睡前及早晨起床后,应喝下约200毫升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2.每天吃2根香蕉

研究发现,每天吃1~2根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盐,钾对于增强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此外,香蕉中还含有降血压、润肠通便的物质。

3.保持大便畅通

老年性便秘不仅会延长排便时间,还会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中风。为保持大便通畅,应常吃红薯、菠菜、竹笋、芹菜、大白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应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如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

4.早晚散步

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长期坚持可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夏天锻炼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和黄昏,宜在平坦的地面行走。每次30~40分钟,距离为1.5公里。可以进行做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锻炼,但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另外,在初秋季节,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夜间防止受凉。阴天下雨少外出,并应勤观测血压。

秋夜凉,不要光着胳膊进梦乡

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大,夜里气温低,让人感觉十分凉快,于是不少人晚上睡觉光着膀子、露着肚子。殊不知,这种打赤膊睡觉的习惯对于健康十分不利。

初秋时节正是寒暖交替、冷热交锋之际,冷空气开始活动。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后半夜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这时,如果光着肚子,就极易使寒邪从肚脐进入人体。由于脐部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且表皮角质层比较薄嫩,因此脐的屏障功能差,为腹壁薄弱处之一。

中医认为,当寒邪入侵腹部时,就易引起人体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从而出现腹部疼痛、呕吐呃逆、不思饮食、肠鸣腹冷、大便泄泻或秘结不通等症状。所以,秋夜入睡时,最好穿上一件贴身背心,以防止寒湿之邪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