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气血津液病证妙谛
602800000013

第13章 汗证 (4)

汗证 (4)

【研究进展】1.化学成分 [徐丽华,何心亮,赵渤年.薄层扫描法测定玉屏风散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中草药,1996,27(2):86—87]黄芪是玉屏风散君药,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甲苷,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此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含量为0.0376%。尚含有黄芪苷、葡萄糖苷、β-谷甾醇、蛋白多糖F1、白介素-2;以及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刀豆氨酸、脯氨酸、精氨酸、γ-氨基丁酸等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总量约为1.26%;还有近20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量较高的有钙、磷、镁、铁等。2.药理作用 (1)抗过敏作用:[王 瑛,刘卫红.加味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P物质作用的实验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0(5):214—216]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致敏法制备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经鼻腔给予加味玉屏风散后,作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和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临床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也用加味玉屏风散经鼻腔给药。给药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鼻黏膜分泌物中P物质的变化。

研究发现动物治疗组鼻黏膜细胞中所表达的P物质明显减少,对照组中明显增加;临床患者用药前后鼻分泌物中P物质含量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加味玉屏风散能减少鼻黏膜细胞内P物质的含量及鼻分泌物中P物质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2)调节应激作用:[陈 新.加味玉屏风对截肢应激大鼠血浆ACTH及皮质酮的影响.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7):1011—1012]陈新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玉屏风散对截肢应激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酮的影响。药物组成及制备:加味玉屏风散由黄芪、党参、白术、防风按3∶2∶1∶1的比例,水提、醇沉,分别浓缩400%、200%、100%备用。生药由深圳市药材公司提供。动物及分组:二级Wistar大鼠50只,雌性,体重(200±20)g,由第一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购回后喂养在本所二级动物实验室,1周后开始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应激加400%加味玉屏风散组、应激加200%加味玉屏风散组、应激加100%加味玉屏风散组。应激组动物均行截肢手术,加味玉屏风散不同剂量组均在截肢应激前胃饲1周。

实验发现加味玉屏风散能降低截肢应激大鼠血浆ACTH及皮质酮含量。表明加味玉屏风散散可调节应激过程中应激激素的分泌,这可能是该方防治应激性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3)抗衰老作用:[靳红微.加味玉屏风散抗衰老实验的形态学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4):237—239]应用流式细胞光度仪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研究加味玉屏风散对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对肺、肝、脾的组织学和自发性肿瘤患者患病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能促进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DNA合成及分裂增殖,减缓肺、肝、脾的老化性改变,降低老龄小鼠自发性肿瘤的患病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延缓衰老的作用。(4)调节免疫作用:[李淑贞.玉屏风口服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中成药,1992,14(3):26—27]用醋酸氢化泼尼松或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淋巴器官重量测定、外周血细胞α-醋酸茶酯酶染色及脾细胞总数及空斑形成细胞比色试验等,观察玉屏风口服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玉屏风口服液能完全和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抑制效应,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3.其他 (1)玉屏风散剂量问题:[王蓉蓉.玉屏风散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2):26—27]为了研究玉屏风散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毒性作用,予小鼠模型喂饲不同浓度玉屏风散(黄芪60g,白术20g,防风20g),毒性作用的实验发现玉屏风散煎液浓度为2.5mg/ml时死细胞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浓度为5mg/ml时与对照组则有明显差异;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发现玉屏风散浓度为0.125~1mg/ml时对静息淋巴细胞、ConA活化的T细胞及LPS活化的B细胞的细胞转化功能均有提高。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发现玉屏风散剂量为20g/kg体重时对小鼠无毒性作用,且能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2)不同剂量黄芪与玉屏风散的量效关系:[曲卫敏,吴敏毓,黄勇.黄芪在玉屏风散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量效关系.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5):4—6]探讨含不同剂量黄芪的玉屏风散对小鼠红细胞C3b受体、黏附免疫复合物能力和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芪以传统原方剂量配伍的玉屏风散能显著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减少黄芪剂量则作用降低,增加黄芪剂量也并不增强免疫功能,表明玉屏风散原方中黄芪剂量的合理性。二、当归六黄汤【方名】 当归六黄汤【来源】 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兰室秘藏》卷下:“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处方】 当归、黄芩、黄柏、黄连、生地黄、熟地黄各等份,黄芪加1倍。【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功能主治】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盗汗。【方解】 本方善治阴虚火旺型盗汗。汗为心之液,而肾主水,如肾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阴虚则火越旺,火旺则阴液不守,蒸越外出,故见以盗汗为主的诸种阴虚火旺表现。治宜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盗汗因火旺迫阴,水不济火,故臣以黄连、黄芩、黄柏,三黄以泻火除烦,味苦有坚阴之意;清热则火不内扰,坚阴则汗不外泄,合君药以育阴清热。由于汗出过多,表气不固,故倍用黄芪以益气实卫、固表止汗,又合当归、熟地黄以益气养血。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①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泻火以治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②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于是内热、外汗皆可相应而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归六黄汤立法遣方与单纯的滋阴清热、泻火清热、益气固表等均有不同之处。【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当归6g,生地黄 6g,黄芩6g,黄柏6g,黄连6g,熟地黄6g,黄芪12g,水煎服,每日1剂。失眠者加酸枣仁12g,夜交藤10g;心烦易怒,舌边尖红者,去熟地黄,加丹皮10g,酸枣仁12g;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各10g。

2.治疗癌症患者手术及放化疗后所致盗汗 [张悦红.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盗汗42例.四川中医,2002,20(6):50]42例盗汗患者全部系住院病人,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住院期间,分别给予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因出现睡眠中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盗汗证而求治于中医门诊。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7岁;已行手术治疗病人7例,正值放疗中病人13例,正值化疗中病人22例。全部病人除以盗汗为主症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自觉低热,以夜间为甚,体温正常或略高,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证属阴虚内热之盗汗。全部患者均采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基本方:当归、黄芩、麻黄根各12g,生地黄、熟地黄、黄柏各10g,黄芪20g,黄连6g,煅牡蛎、浮小麦各15g。

随症加减:心烦易怒,舌边尖红者,去熟地黄,加丹皮10g,酸枣仁12g;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者,加杏仁10g,麦冬12g,百合15g;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者,重用熟地黄15g,加知母12g,龟板15g;气短、乏力、纳差者,重用黄芪30g,加党参、麦芽各15g,山药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2/d。5~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①显效指盗汗停止,其他症状消失,共14例;②有效指盗汗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改善,共25例;③无效指盗汗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共3例。总有效率为92.86%。3.治疗肺结核盗汗 [劳献宁,王晓杰.当归六黄汤治疗肺结核盗汗症82例.新中医,2001,33(6):54—55]105例患者均是1993—1998年住院病人,西医诊断为肺结核(Ⅲ或Ⅳ型)、中医诊断为盗汗(阴虚火旺型)。治疗组82例中男性39例,女性43例;年龄23~75岁,平均38岁。对照组23例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28~63岁,平均36岁。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常规抗痨治疗(2SHRZ/4HR),并加服中药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各20g,黄芩、黄柏、黄连各15g,黄芪、糯稻根各30g),每天1剂,水煎服。3d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最长14d,最短3d。对照组予常规抗痨治疗(2SHRZ/4HR),未加任何止汗药物。结果:治疗组82例中痊愈63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4%;对照组23例中痊愈3例,好转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43.4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傅晓芸.当归六黄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例.新中医,1999,31(6):47—48]42例患者均以急躁易怒、手颤、心悸、汗多、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眼球突出、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为主要表现,并结合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而确诊,其中男性8例,女性34例;年龄20~30岁20例,31~40岁11例,41~50岁7例,50岁以上4例;病程1年以内者9例,1~5年者30例,5年以上者3例;其中曾服用丙硫氧嘧啶、他巴唑等西药治疗者15例。

均予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2g,黄芪15g,生地黄(或熟地黄)25g,黄芩、黄柏各10g,黄连5g。加减:心悸善惊者加龙齿、牡蛎;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手颤者加石决明、白芍;突眼明显者加丹参、赤芍、三七;阴虚火旺者加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芍;肝肾阴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二至丸:痰湿阻滞者加法半夏、浙贝母;痰瘀互结者加夏枯草、浙贝母、丹参;肝郁气滞者加郁金、柴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如下: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恢复正常)23例,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中T3、T4下降)37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