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08

第8章 中药一般常识 (8)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8)

用酒浸泡中药材,可以浸出许多水无法浸出的有效成分,故药酒的滋补与治疗作用比中药煎剂疗效更好,但药酒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酒,除滋补性质的药酒外,有规定的疗程和剂量,病愈后即可停止服用。药酒在使用剂量上较小,可根据患者对酒的耐受力,每次服30~50毫升。不善饮酒者,可将药酒按1∶1~1∶10的比例兑在葡萄酒、黄酒或冷开水中,按量饮用。药酒中虽含有乙醇酒精,但浓度不高,服用量又小,一般不会产生副作用,少量饮用还使唾液、胃液的分泌增加,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患有肝肾疾病、高血压、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者,最好不要饮用药酒,即使需要饮用时,也应将饮的酒按量兑加10倍的水,放在锅里煮一下,除去大部分酒气后再饮用。

药酒有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许多患者,特别是不善饮酒者担心醉酒,往往在晚上饮用。其实,从提高药物疗效的角度上来看,晚上服用不如白天服用效果好。药物的排泄有一定的昼夜节律,通常饮药酒,在体内清除和代谢的速度以早晨至中午的最慢,加之肝药酶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促进药物转化的生物催化剂的活性也很高,此时血液中酒、药的浓度均很高,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而在下午2点至夜间0点,乙醇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最快,则血液中酒的浓度较低,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也最弱,这是因为此时肝药酶的活性最高最高点在午夜2点,同时,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排尿量和尿素清除率等的最高点在下午5点以后,故下午至晚上饮酒,在体内排泄和代谢最快,故药酒最好在白天服用。

十三、药酒并非人人能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饮品已走进千家万户。

由于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置可增强药力,既可治疗、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例如,市面上有人参酒、鹿茸酒、川贝酒、蛤蚧酒及首乌酒等药酒。

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三大类。平时,有些人会自己酿制药酒,或购买药酒,每天喝上几杯,保健强身。但是,药酒并非人人能喝。一般来说,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不宜饮用药酒;在行经期,即使月经正常,也不宜饮活血功效较强的药酒;年龄愈大,则新陈代谢愈慢,服用药酒就应减量;患有肝病、高血压、心脏病及乙醇酒精过敏者,也应禁用或慎用药酒。补气药或补阳药组成的药酒,炎夏应少饮为宜。并且,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避免。饮用药酒时,应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进行辨证服用,限量饮服。

十四、中药汤剂不宜隔夜服用

中药方剂大多由多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汤剂也成了一个多成分的系统。在这系统中,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物,如鞣质与生物碱、蛋白质、苷类、有机酸相遇后,都可以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新的难容于水的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药液放置时间一长,便会为发生沉淀反应创造条件。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减少。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放过夜的药液,便可发现上层变得更加澄清,下层为沉淀物。其中一部分就是沉淀反应的产物。

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另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因此,中药汤剂不宜过夜服用。

十五、怎样给孩子喂汤药

中草药汤剂味苦量多,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即呕吐,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掌握正确的喂服方法十分重要。

小儿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尽量将中药汤剂煎得少一些,可分多次服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总计60毫升即可,每服10~20毫升,日服3次。3~7岁的孩子可煎100~150毫升,每服30~50毫升,分3次服。7岁以上的儿童可煎150~200毫升,每服50毫升以上,日服3次。因为煎药是两次,而服药要3次以上,所以小儿吃药就不能像大人那样煎一次服一次,而要将两次煎好的汤药合在一起,再分3份服。

小儿服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每日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服几次,慢性疾病可以少服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喘嗽等,一日内可分4或5次服;而哮喘则根据发病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另再服两次,如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

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乳幼儿,可以先吃几口药,喂少许甜食,慢慢再喂药。对拒服汤药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如药味酸苦,可加入适量白糖、冰糖,一般可以在服药后给孩子吃一些糖。若方剂中有苦寒类中药,如黄连、黄芩、山栀等,也可用增加甘草的办法减轻苦味。小儿服用丸剂、片剂,必须研成细末调服。散剂可调在米汤、饮料内服用。

此外尚须注意三点:

1.服药的时间与温度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后2~3小时为宜,不要与进餐时间相近,量多者可分数次间歇给药。凡调理补益的丸药、膏剂,可在清晨空腹或临睡时吞服或温服;驱虫的药物,宜空腹服用;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服,以健脾和胃,帮助消化。汤剂一般应温服,发表药要趁热服,使之容易起发汗解表作用,有利于邪从汗解。高热、口渴、喜饮冷的患儿,中药可冷服。呕吐者或婴幼儿可分多次喂服,以免把药吐掉。如中西药物同时并用,中药须与西药分开服用。

2.不同年龄患儿的服药要求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吞咽动作慢,喂药须特别细致、耐心。新生儿胃容量小,于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喂药时可把药物进一步浓缩,用奶瓶喂服,或加少量糖浆,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管。乳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或引起窒息,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婴幼儿患肺炎喘嗽时,因气急,喂药不能太快,如有剧咳出现,则应暂停片刻再喂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由于多半已经懂事,能自动服药,但常有害怕和拒服现象,必须说服鼓励,尽量不采用强行喂药的方法,对这个年龄的儿童,要加强督促,防止他们把药倒掉。

3.危重昏迷患儿的喂药方法危重昏迷患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可鼻饲给药。

十六、服中药应不拘一格

中药的服用方法,宜因病、因药而异,决不能千篇一律。以汤剂为例,病轻病缓者,不妨按常规1日2次或3次分服;病重病急者,则宜重剂1次顿服,或1日2剂连服,以缓解病势。

因外感病服用发汗剂,如果服后便能发汗的话,就可以停药,不必将药全部服完。这样可祛除病邪而不伤身体。实证用逐水剂,宜于清晨空腹服用。如果有了药效的话,可以再喝粥自养。若服药后病不除者,次日渐加再服。治少阴咽痛宜“少少含咽”,使药力持续发挥作用。

服中药要讲究实效。对严重腹泻的患者来说,本来脉就沉弱,胃气已亏,这就可先用人参、炙甘草等来补气。然后再进其他中药,则清气自有所归而能升,浊气自有所纳而能降。

服药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医者临证最关注的常是辨证与处方,对如何正确给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方药的效能。而患者要随时与医师联系,告诉自己服药后的感觉,让医师做出正确的判断。

十七、哪些中药不能多吃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药无毒能多吃”的错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流传开来,以致有一些人经常自作主张地到药店购买一些中药。其实,很多中药本身也是有毒的,即使本身无毒,若用量过大,也会产生毒性。可产生毒性的常用中药有以下几种。

1.人参本身没有什么毒性,但是近年来却发现很多人因过量服用而产生“人参中毒综合征”,主要症状是胸闷烦躁、食欲不佳和头晕头痛等。

2.黄连味苦性寒,一般服用几克即可起到清火、解毒和健胃等作用,但有的患者却吃几十克,结果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特别是胃寒患者,还会发生剧烈胃痛。

3.木通有通乳生奶作用,中医常用来治疗产妇缺乳症,例如中成药生乳汁就含有这种成分。木通在一般剂量时几乎没有毒性,但若服用剂量过大,则可产生严重毒性反应。有的产妇为了多生乳,一次用50克的木通与猪蹄同煮汤饮,服后却发生肾功能损害。

4.艾叶小量服用具有开胃作用,但大量服用却可引起胃肠炎。

5.甘草在药方中少量使用,可以收到“甘草和百药”的调和功效;用量在10克左右则有养心温胃的效果;但当用量大到几十克时,则可产生激素类药物反应。

6.川芎小剂量使用时能兴奋心脏和收缩子宫,但大剂量使用时反而会抑制心脏和麻痹子宫。因此.在月经过多时,最好不服用川芎或含有川芎成分的中成药,必须服用时,用量不能大,一般1~2克即可。

由此可见,所谓“中药无毒”,只是与西药相对比较而言,如果用药剂量过大,也可能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实际上,很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甚至毒性很强,例如水银、斑蝥、生附子、生川乌和草乌、生天南星、巴豆、蝎子、蜈蚣、蟾酥、枫茄子(花)、毛莨、狼毒和白降丹等等,用量稍大时很容易产生中毒反应。

为了避免产生中药中毒事故,当患者到药店购买上述中药时,药店营业员首先要纠正顾客“中药无毒能多吃”这一错误看法;其次,一定要嘱咐患者按规定的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小儿、老年人和孕妇尤应注意。

十八、“三三制”煎服中药法

长期以来,中药汤剂大多以早、晚煎服的方法实施。根据临床实践,这种方法对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不太合理。科学煎药和服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最近几年,医药工作者总结出了一种“三三制”(又名三步)煎药、服药法,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

一般中药三步煎药、服药法:先将中草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切勿用开水浸泡),而后煎煮。每次煎30分钟。一剂药煎3次,这样可充分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煎开后,每10分钟留取药液一次,共3次,此为煎药的关键所在。因为中药方剂是由多味药组成,而各种药物质地不同,性味不同,故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内,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速度不一样。因此,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煎煮就会丧失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而采用“三三制”煎服中药法则可避免这一缺点,减少损失,做到药尽其用,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把一剂药经过上述3次煎煮,3次留取后的煎液混合,分3次温服,优于传统的一次或两次服药法,缩短了每次服药间隔时间,增加了血药浓度,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

治癌中药的三步煎药、服药法:先把水浸没中药,水量依药多少而定,猛火煎煮,滚后用小火焖煎半小时,滤出头汁,倒入容器内;锅内留少量药汁,再加水浸没药为度,猛火烧开后小火煎半小时,倒出二汁并与头汁混合;再用同样方法加水煎出三汁,然后混入前两汁。以上为一日服药量,分早、中、晚3次服用,即每次倒出三分之一,稍加温服。这样煎服的好处是药效均匀。中药汤剂中的有效成分通常以头汁、二汁、三汁递减,而这三汁混合后3次服用,每服有效成分基本相等。可减少患者体内药物断档时间。药效学认为:一般药物在机体保持浓度和药效仅4~6小时,如果每日早晚两次服用会出现体内药物断档,影响疗效。而现在1日服3次则较合理。

十九、服中药时应忌口哪些食物

为保障中药的治疗效果,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对下列食物应予禁忌。

1.忌浓茶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

2.忌吃萝卜除服用理气化痰的中药外,一般来讲,服中药时不宜吃萝卜,尤其是白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在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自然会降低该类药物的补益作用,而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3.忌吃大蒜服用健脾和胃中药时,忌吃大蒜。因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从而影响该类中药的治疗效果。

4.忌吃辣椒一般而言,服用中药,特别是热性病症,在服用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火中药时,更不宜吃辣椒,因为后者能使药效降低。

此外,服荆芥中药时忌食鱼、虾、蟹;服天冬时忌食鲤鱼;服白术时忌食大蒜。

二十、常服中药需补钙

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慢性病患者由于慢性消耗,血钙水平稍低。血钙持续低下,抵抗力和再生能力均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弱,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许多患者虽然按医嘱服药,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病情反反复复,难见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