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53

第53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7)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7)

3.中国养生酒由山药、生地黄、牛膝、红花、人参、蝮蛇、北黄芪、石斛、淫羊藿、山茱萸等20多种药物配制。以优质粮黍、甘甜清泉,遵古法酿造,成为晶莹剔透的琥珀色酒液。此酒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强筋健骨,活血搜风,抗老增寿等功效。主要适用于老年脾肾亏虚或未老先衰,腰脊酸困,阳痿不举,懒倦短气等症,对男女不育症也有良效。研究表明:该酒所含的药物能够延长衰老期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传代次数和衰老动物的生存时间,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改善垂体性腺轴功能。对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预防卒中中风等也有较好疗效。

4.人参蜂皇浆主要由人参、蜂皇浆等优良原料制成。现代医学证实人参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特别对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为表证的衰老现象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蜂皇浆能促进肝、肾、神经细胞再生,以新生细胞代替衰老细胞,增加组织呼吸,促进蛋白合成,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自然死亡率。

此外还有还少丹、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四君子丸、至宝三鞭丸、龟灵集、青春宝、青蛾丸等,都有保健延寿之功效,可根据老年人不同情况灵活选用。

儿科疾病中成药应用知识

一、怎样使用小儿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在治疗小儿常见病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它们具有使用方便、药性平和、疗效迅速服用量小,易于贮存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

专供小儿服用的中成药,大多在外包装上印有“小儿”、“娃娃”等字样,以和成人药相区别,例如小儿牛黄散、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急惊粉、小儿百效散、小儿止泻散、小儿化食丸、小儿健脾丸、小儿奇应丸、小儿至宝丸、肥儿丸、小儿回春丸、小儿化痰丸、小儿化毒散、儿童清肺丸、小儿珍贝散等。也有的在商标上画有小儿的模样,或者在说明书上注明小儿用药。这些都可供选用时参考。

选用小儿中成药时要首先弄清病情,知道得的什么病,然后再去选择对症的中成药,一是根据病情、症状;二是根据药物说明,两下对照,相符者即可选用。但应注意,同样是感冒,用药并不相同。比如患儿怕冷明显,同时伴有发热、无汗、流清鼻涕,就应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儿童清肺丸、妙灵丹等;如患儿发热较重,不怕冷或怕冷不明显,流浑浊鼻涕,应当选用辛凉解毒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翅解毒片等。还应当注意,不能仅看药名来选用中成药,比如肥儿丸,并不是用来补养幼儿长胖的,而是用于脾胃虚弱和肠道寄生虫病的。

1.小儿感冒由于小儿身体各部发育未全,抵抗力低,很容易着凉感冒。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肌肤空疏、卫气不固,对于寒热不知调节,容易感受时邪病毒而患感冒。针对导致感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可选用以下中成药。

1风寒感冒:特点是发热轻,怕冷重,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咳嗽、无汗,舌苔薄白。对这类感冒,应以辛温解表为主,选用“九宝丸”。因为九宝丸中有麻黄、紫苏叶、葛根能发汗而解表邪;桔梗、前胡、枳壳能宣肺利气化痰。所以它是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理想药。周岁以上的小儿每次服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的小儿可酌情减量。

2风热感冒:特点是发热重,怕冷轻,有微汗,咽部干红,鼻塞,舌苔微黄。选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或“妙灵丹”。因为小儿感冒冲剂中含有藿香、薄荷、菊花、连翘、白薇、大青叶、板蓝根、地骨皮、生地黄、生石膏等清热解毒及透表之品,对风热感冒、流感有很好的疗效。用法是:一岁以内每袋分4次,1~3岁每袋服3次,4~7岁每袋服2或3次,8~12岁每次服一袋。日服2次,用热开水冲服。由于方中的薄荷、桑叶、金银花、连翘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浙贝、杏仁、桔梗、黄芩能清肺热化痰止咳;生地黄、生石膏能滋阴退热,生津止渴;钩藤、僵蚕、蝉蜕能平肝熄风止惊;天竺黄、胆南星、豁痰止喘;人工麝香、冰片能芳香开窍,朱砂能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所以它是治疗风热感冒伴有烦躁、高热、抽风等病例的良药。用法是,每次服1.5克1丸,日服2次,薄荷煎汤或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的小儿,酌情减量。

3暑湿感冒:多发生于夏季,特点是发热、身倦无汗、头晕、头胀、口渴喜饮、恶心呕吐、腹泻、小便短而黄、舌苔黄腻。对此应选用清暑解表、健胃化滞的中成药,“香苏正胃丸”。因为方中的藿香、香薷、紫苏叶能解表祛暑;厚朴、枳壳、陈皮、砂仁能理气化湿,和胃止呕、消胀;茯苓、扁豆、滑石能健脾清热利水;神曲、麦芽、山楂能健胃消食化滞;甘草能益脾和中,所以它是治疗暑湿感冒的首选药。用法:每次3克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内小儿,酌情减量。

2.小儿发热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凡体温超过37.5℃,或一天内体温变化超过1℃时,即可认为是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多而复杂,但中医认为,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是外感为多,其次是内伤。

外感发热,多因孩子感受病毒,因小儿腠理空疏、卫气不固,对于寒热不知调节,所以最容易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外感发热是由感受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发热。对于感受风寒所引起的发热,特点是患儿发热轻,怕冷重,流清水鼻涕,伴有鼻子不通气、打喷嚏、不出汗、咳嗽等,对此应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为主的中成药,如“九宝丸”,每次服1丸3克,日服2次,温水送服;对于感受风热所引起的发热,特点是发热重,怕冷轻、有汗、鼻塞、咽部干红,对此选用具有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或“妙灵丹”,小儿感冒冲剂的用法是,一岁以下者,每袋分4次服;1~3岁每袋分3次服;4~7岁每袋分2次服,8~12岁每次服1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妙灵丹的用法是,每次1丸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内的小儿酌情减量。

另外,小儿肺气不足时,感受时邪病毒后,常可出现肺经症状,如发高热、咳嗽痰多、气喘,很可能是发生了肺炎,可选用“儿童清肺”或“解肌宁嗽丸”、“清金理嗽丸”等具有清热止咳、化痰止喘作用的中成药,并及时找医师诊治;如果发热伴有皮疹,很可能是发生了麻疹、猩红热、水痘等传染病;如果发热伴有昏迷、抽搐、喷射状呕吐等,很可能是发生了脑膜炎、脑炎等;如果发热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很可能发生了百日咳;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对此都应该及时请医师诊治,不可延误病情。

内伤性发热,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发低热、有盗汗等,这些现象多见于小儿结核病。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找医师诊治。

3.小儿痰多孩子在患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时,在气管、支气管、肺泡中有大量的痰液,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远志酊等。由于这些祛痰药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最好选用包含上述药物成分的药水,一般用量按每岁每次1毫升,每日服3次。

对于咳痰的患儿,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进行治疗。如因小儿肺热宿滞,感冒风寒引起的发高热、流清鼻涕、咳嗽痰多、胸膈不利、呕吐痰水者,可用“九宝丹”,因为它具有清热解表化痰止咳作用。每次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内的孩子酌情减量,对于由肺胃热盛,感冒风邪引起的发高热、咳嗽痰盛、气喘、烦躁抽风者,可用“妙灵丹”因为它具有清热解表,祛风化痰的作用。每次1丸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内的孩子酌情减量;对于因风寒感冒、内热停食所引起的发热、咳嗽痰多、气喘、咽喉肿痛者,可用“解肌宁嗽丸”,每次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的孩子应酌情减量;对于孩子因肺经热盛引起的咳嗽痰盛中、气喘、咽痛口干渴者,可选用“清金理嗽丸”,因为它具有清肺止嗽、化痰定喘的作用,每服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内的孩子,酌情减量。

4.小儿盗汗盗汗是指睡熟后出汗,醒生汗止。盗汗分为两种,一种是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在治疗时,首先应明确诊断,才能针对性的用药。

生理性盗汗是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调节功能也欠完整,所以当孩子睡熟后有时出汗现象,但不伴有其他症状;孩子的精神、饮食、面色、大小便都正常,对此尚无须治疗,过段时间就会自愈。病理性盗汗,多见于结核病和佝偻病。如果患儿在出盗汗的同时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伴有低热、咳嗽时,可能是患了肺结核;伴有睡觉不踏实、烦躁易怒、腹胀、出汗有酸味、尿味刺鼻等,很有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对此,应及时找医师诊治。

祖国医学认为盗汗多因表虚不固,气阴虚热等原因所引起。在治疗时应分清病因。表虚不固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伴有盗汗,患儿神倦无力,面色少华,手、足欠温,舌质淡、舌苔薄白。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固表作用的药如:“玉屏风散”,它是由黄芪30克,防风30克,白术60克,共研成细粉,和匀后备用。用时周岁以内的小儿每次1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喂服;2~4岁每次2~3克,日服2次;5岁以上每次可用5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服。玉屏风散中的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滋气血之源。两药全用气旺表实则汗止。方中的防风能走表祛风,而且还能协助黄芪益气御风,所以玉屏风散,治疗因表虚不固引起盗汗、自汗有很好的疗效。

气阴虚弱的特点,以盗汗为主,也伴有自汗,汗出较多,患儿消瘦、口干、精神萎靡不振、哭声无力,手足心热,睡觉不实,舌质淡舌苔少。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药,如“生脉散”或“生脉饮”。它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所组成。其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止渴,麦冬能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躁,五味子具有酸收肺阴止汗而生津,并可安神宁心,所以是治疗因气阴虚弱所致盗汗的理想药。用生脉饮时,周岁内的小儿每次服1/3瓶,口服2次,2~5岁每次服1/2瓶,日服2次。另外对于孩子出盗汗又查不出任何原因者,可用五倍子适量或五倍子加明矾共研成细粉,用温开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日1次,据观察效果,此法也很好。

5.小儿遗尿小儿遗尿俗称尿床。特点是睡觉中小便自遗,醒后才知道,多见于3~12岁的孩子。祖国医学认为遗尿是因下元虚寒或脾肺气虚等因素导致膀胱失约所致。所以使用中成药治疗小儿遗尿时应分清病因,有针对性的应用。

由于下元虚寒所致的遗尿,特点是睡中经常尿床,量多而且次数也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对此应选用具有温补肾阳佐以固涩作用的中成药,如“菟丝子散”,每次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由于脾肺气虚所致的遗尿,特点是睡中遗尿,量不多但次数多,并伴有神疲乏力,面色发黄,食欲缺乏,大便稀、自汗。对此应选用具有健脾益气,升阳固摄作用的中成药,如“补气益气丸”加“缩泉丸”。用法是,每次用补中益气丸3~6克,加缩泉丸3~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6.肠胃不适目前小儿所用的助消化的中药很多,当孩子发生消化不良时,应先明确病因,有针对性的服用助消化药。小儿常见消化不良的病因是:伤食伤乳。乳食过饱,或过多的食入油腻面食等,所造成的消化不良,如呕吐酸臭的乳块或食物,大便泻下酸臭者,可用具有消食导滞、和中降逆作用的中成药“清胃保安丸”,每次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如果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大便臭秽或闭结者,可用具有健胃、消食、导滞作用的中成药“化食丸”,每次1丸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过食生冷不洁的食物或瓜果等,造成肠炎或痢疾等,可先用具有健脾止泻、温中化痢作用的中成药“泻痢保童丸”,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用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对于小儿吐泻日久,损伤脾胃,气血虚弱所引起的面色青白、身体虚弱、四肢阙冷、神倦多睡者,可用具有补养气血、温脾止泻作用的中成药,如“慢惊丸”,每次1丸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对于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引起的面黄肌瘦、神倦多睡、遗尿久泻者,可选用具有健脾、利湿、止泻作用的中成药,如“混元丹”,每次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启脾丸”,每次1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肥儿散”1~3岁者每次内服1包,周岁以下每次半包,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