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41

第41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28)

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28)

古人常用“造福桑梓”来尊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桑和梓都是古人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沧海桑田”则喻世事变化很大;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则是指农事;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则是说人间晚景,风光依然。古人对桑树都倾注了无限感情。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其实,桑的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在中药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桑叶又名冬桑叶、霜桑叶,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风热或肝热上冲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咽干及血热吐衄等。《本草纲目》言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药理研究表明:桑叶能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杀作用。用量5~10克,多生用,若为肺热燥咳,多蜜炙用。

2.桑枝又名嫩桑枝,炒桑枝,性味苦、平,入肝经,有祛风活络,通利关节,燥湿利水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拘挛,水肿等,桑枝生偏凉,尤宜于上肢风湿疼痛兼有热象者。《本草撮要》言“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疼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静、利尿、降压作用。用量10~30克,煎服或熬膏服。

3.桑皮又名桑白皮、桑根白皮,性味甘、寒,入肺经,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多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名医别录》言其“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胁胀,利水道,去寸白”。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能带出较多氯化物,有降低血压作用,此外,尚有镇静作用。用量:10~15克,水煎服,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肺虚无火及肺寒咳嗽者不宜用。

4.桑仁又名桑椹、桑实、桑枣、桑果、桑粒、椹子、乌椹、黑椹等。性味甘、凉、入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须发早白及阴亏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等。《本草纲目》言其:“止产渴,利五脏,通血气,令人聪明生精神。捣汁后服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新修本草》言其“单食、主消渴”。《本草求真》言其可“除热、养阴、止泻”。《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聪耳明目,安魂镇魄”。药理研究表明:桑仁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促进胃液的消化,入肠能刺激胃黏膜,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有利尿,镇咳,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用量:10~15克,水煎服。脾虚便溏者不宜服。

三、百草之精——牛黄

牛黄,又名丑宝、西黄、犀黄,为牛科动物牛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胆管中的结石,称天然牛黄,由牛胆汁或猪胆汁经提取加工而成者称人工牛黄,为名贵中药材。

牛黄入药治疗疾病,已有2 000多年历史,早在《本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认为:牛黄为百草之精华,为世神物,诸药莫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诸多中医先贤对牛黄的论述,认为:药中至贵,莫复过此。牛黄性味苦、甘、寒,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之功,适用于热毒郁结所致的疮疡肿毒,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热甚动风所致的痉挛抽搐、痰热闭窍所致的神志昏迷等,为中医清热解毒要药。《本草从新》言其“清心解毒,利痰凉惊,通窍辟邪,治中风入脏,惊痫口痢,小儿胎毒痰热诸证”。一般0.2~0.5克,宜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牛黄制成的中成药及保健品有上百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牛黄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复方中药材。药理研究表明:牛黄含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胆红素、胆甾醇、麦角甾醇、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D、胡萝卜素、强心苷、牛磺酸及矿物质钙、磷、铁、钠、镁、铜、锌等,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必需氨基酸和40多种主要有效成分。临床实践表明,牛黄具有镇静、抗惊、清热、解毒、强心、通脑、解痉、消炎、利胆、息风、豁痰、清心、开窍、凉肝等特别功效,可降低血脂、胆固醇;降低血压;松弛胆管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代谢;促进红细胞新生,增进造血功能,增加血红蛋白;能促进脑细胞新生,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记忆力,镇静中枢神经;祛斑、养颜;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伤口愈合;调整微循环,增强免疫力等。

牛黄虽然疗效确切,但来源紧缺,天然牛黄只产于少数胆结石病牛,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活牛体人工培植天然牛黄,其技术已相当成熟,观察表明,其药理药效与天然牛黄相同,解决了临床牛黄应用不足的困难。但在广大农村,应注意识别产黄的牛。产黄的牛多有以下特征:秃毛、眼发红、体温升高、不爱吃食喜饮水、身体瘦弱、行走无力、经常哀号、卧不安宁。若出现这些症状,多数会有牛黄。宰杀时注意检查牛的胆囊、胆管和肝管,看有没有硬块,无论大小都要取出来,然后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后即成牛黄。

四、夏日良药——车前草

车前草,又名车前菜、牛甜菜、田菠菜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的全草,或叶成熟的种子为车前子,生长于田头、路边、河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叶、全草及子均可入药,且功用相同,为夏日清热祛暑良药。

车前草性味甘、寒,入肾、肝、肺经,有利水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本经》言其“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本草纲目》言其“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药性论》言其“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氯化物、尿酸等的排泄,有祛痰止咳和抗菌作用,能使呼吸道分泌明显增加,痰液稀释而容易排出。对高血压亦有效。临床观察发现,单用本品治疗高血压、肠炎、菌痢、急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经7~10天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中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用本品煎服或煮粥服食,寓药于食,既可补益身体又可治疗疾病,可谓一举两得。现介绍几则简便方,供选用。

1鲜车前叶30克,大米50克,葱白2茎。将车前叶、葱白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连续5~7天。可利湿通淋,治疗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车前草或子、菊花、决明子各10克,水煎服,可清热明目,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眼目干涩。

3车前草或子、蒲公英、金银花各10克,水煎服,可清热解毒,治疗肠炎、泻痢。

4车前草或子、桑叶、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

5车前草或子10克,通草5克,白茅根、滑石各30克,水煎服,可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治疗泌尿系感染,血尿。

6车前草、野菊花、鱼腥草、金银花各10克,水煎服,并搽洗患处,可清热解毒,治疗热疖暑痱。

须要注意的是:车前草系甘寒滑利之品,故遗精、遗尿患者不宜选用,孕妇慎用。

五、夏日良药——竹叶

竹叶,又名淡竹叶、苦竹叶、竹叶卷心、鲜竹叶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四季可采,宜鲜用。

竹叶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胃经,有清热除烦,利尿清心之功。适用于热病伤津,暑热伤阴所致的口干烦渴,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尿赤口疮,小便灼热,淋漓涩痛等。《本草纲目》言其“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药品化义》言“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烦热,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现代实用中药》言其“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竹叶有两种,一种是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新鲜叶片或初生的卷状嫩叶;另一种是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这两种竹叶性味、功效相似,临床常相互为用,一般而言,鲜竹叶清心热,清头面风热功效较好,而淡竹叶以清湿泄热作用见长,利尿作用较强。临床可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选用。本品卷而未放的幼叶,名竹叶卷心,有直折心火之功,温病热陷心包或神昏谵语时宜选用本品。本品煮粥服食,或煎汤或泡茶饮服,有清热利湿,养阴止渴,除烦安神之功,既可治疗热盛津伤之症,又可作为夏季预防中暑之用,或治疗中暑患者,若口渴明显时,加些芦根或石斛同用,效果更佳。竹叶粥的煮制方法是:

取竹叶10克鲜者加倍,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竹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须要注意的是:竹叶不宜久煎,入药、入食以鲜品为佳;煮粥时宜稀薄,不要稠厚;竹叶粥是寒凉类药粥,脾胃虚寒、大便溏薄、阴虚发热者不宜选用。

六、冰魄玉肌山栀子

“神州有玉花,美名牡丹栀。绿波绕冰馨,暑夏最消魂”,这是对我国著名传统名花——栀子花的赞美。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可谓全身是宝。细实的木材可作雕刻的原料,花可熏茶和提取香料,且花、根、叶、果皆可入药,为清热解毒佳品。

栀子性味苦、寒,入心、肺、肝、胃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鼻出血,热病吐血,胸闷不舒,心烦失眠,泻痢下血,血尿涩痛,急性结膜炎,烧烫伤及外伤肿痛等。本品苦寒较甚,入心、肝、肺、胃诸经,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之力,故能“通泻三焦火热”,为治气分实热证及心、肺、肝、胃诸脏腑热证要药,《本草纲目》言其“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淤血”。《药性论》言其“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丹溪心法》言其“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药理研究表明:本品醇提物能促进胆汁分泌,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降温,镇静,降压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及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水煎液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但苦寒伤胃,不宜久服,且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选用,年老、久病及体弱者也不宜常用。现介绍几则治病效方,供选用。

1栀子仁3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栀子仁择净,研为细末;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栀子仁、白糖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疔疮痈毒,肺热咯血等。

2栀子10克,豆豉5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热郁胸膈所致的心烦不安,躁扰不宁等。

3栀子、黄芩、菊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肝经火热所致的目赤灼痛,血痢。

4栀子花1朵,茶叶5克,同泡饮服,每日1剂。可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暑热心烦,小便短赤等。

5栀子、大黄、茵陈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传染性肝炎,胆囊炎。

6栀子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糊,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治疗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疮痈肿痛等。

7栀子、竹叶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暑热烦渴,热淋涩痛。

8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邪热炽盛,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

七、黄芩、黄连、黄柏的异同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简称“三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对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痢疾或热毒炽盛引起的发热,便秘,口舌生疮等,三者常相互配伍应用,以提高清热解毒之力,但三者虽都有一个黄字,但细究其来,还是有些差异。

1.黄芩主入上焦肺经,以清泻上焦肺火为主,并有清热安胎,泻火止血之功。对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咳吐黄痰,甚至咯血等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内热所致的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等也有较好效果。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有抗炎、抗病毒、降压作用。黄芩的各种成分对喂饲高脂饮食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动物有明显改善作用,黄芩中的黄酮对乙醇所致的动物血清和肝中三酰甘油上升有改善作用。对肝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给予过过氧化脂质导致肝损害有治疗作用,且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分泌量增加。《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淤血壅盛,必用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