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2)
陈皮,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有一单方,是用陈皮炖冰糖止咳,专治感冒后或支气管炎的痰多咳嗽。当一患者得知陈皮即橘皮时,就采用新鲜橘皮与冰糖炖之,其结果不但无效,反而越咳越凶。究其原因,陈皮固然是橘皮制作,但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才行,故名陈皮。也就是说要用陈久的。
除陈皮外,中药里常用的还有五种,中医称为“六陈”。六陈还有哪些药物呢?中医古书《药性赋》中有首“六陈歌”是这样记载的;“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仅此二十八字没有注释。贮藏时间为什么宜陈久?“陈久”多长时间?始终是个谜,一直相沿使用。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相当与当时国家级的药典。其中著名的方剂“二陈汤”中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4种药,有2种属六陈的范畴,故名“二陈汤”。该方为治疗湿痰的主方,为何要用陈皮、半夏入药呢?一是它们具有燥湿化痰的功能,二是两者皆是“陈久”药,药性也温和,惟恐伤及人体津液,以利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六陈药物在生用时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有可能出现毒不良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和炮制,这些毒不良反应会减轻或消失。所以,古人从临床实践中长期体会才逐渐提出六陈学说,这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当然凡属六陈的药物,并非贮存时间越久越有效。中药的作用在于气味。六陈药的药气强烈,服下以后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产生副作用。贮存稍久,药气逐渐挥发,即可服用。如果无限期的使之陈久多年,反失药效。所以,陈久是有一定限度的。
五、中药常用对药
焦四仙:神曲、麦芽、山楂、槟榔。
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
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四大菊花:杭菊花、怀菊花、滁菊花、亳菊花。
“六陈”药:吴茱萸、半夏、陈皮、狼毒、枳壳、麻黄。
“八新”药:紫苏、薄荷、菊花、款冬花、桃仁、赤小豆、泽兰、槐花。
浙八味:白芍、白术、玄参、菊花、麦冬、温郁金、延胡索、浙贝母。
二冬:天冬、麦冬。
二地:生地黄、熟地黄。
焦二术:焦白术、焦苍术。
全紫苏:紫苏梗、紫苏叶、紫苏子。
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
二丑:黑丑、白丑。
三黄:黄连、黄芩、黄柏。
二母:知母、贝母。
二仁;酸枣仁、柏子仁。
二麻:胡麻仁、火麻仁。
二前:白前、前胡。
三白:白及、百部、百合。
六、有“导游”作用的中药
在祖国医学的中药应用中,有许多有“导游”作用的中药,像向导一样带领诸药直达病所,这些中药在祖国医学中总称为“引经报使药”,也叫“使药”、“引经药”,民间俗称“药引子”。
引经药不但对某脏腑或某一部位的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它还能像向导一样,将诸药引达全身所有经络脏腑和其他任何部位,以达有针对性地治疗目的。医师在处方遣药中,引经药其药味虽少,用量亦多轻,但却对提高治疗功效意义重大,颇具画龙点睛之功。
在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中,除用于治疗主证的主药、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辅药及佐药外,一般还应配入引经药。如:升麻、葱白、桔梗能引药直达手太阴肺经;葛根、白芷、石膏、升麻、当归引药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芍、苍术引药归足太阴脾经;黄连、细辛引药走手少阴心经;藁本、羌活引药达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肉桂、细辛、独活、淡盐水引药归足少阴肾经;青皮、柴胡、川芎引药直达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引经报使药”进入人体后,增强了诸药对病所的亲和力和选择性,犹如“导弹”一样,进入机体后,能导向定位,引导诸药快速直达目的地,“有的放矢”,从而能使诸药充分发挥药效作用,所以决不可轻视。
药引子种类繁多,作用也各有不同。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在辛温解表方中,医师往往让患者自己加几片生姜或几段葱白,目的是增强解表发汗功用;止吐方中让患者加几片生姜(或生姜汁),目的是增强止呕作用;在解表透疹方中,加些芫荽(香菜),是为了增强宣肺透疹之功效;清暑方中加入鲜荷叶、鲜薄荷等,是用以增强清暑的疗效;补益脾胃方中,加些大枣,是为增强补脾益胃、养血安神之功效;清热利尿方中,加些鲜白茅根、淡竹叶,是为增强利尿清热作用;治疗头目疼痛和眩晕方中,加些茶叶,是为增强平肝明目之功效;治疗跌打损伤的方药中,让患者用黄酒送服,目的是为了增强活血化瘀功效等等。
药引子不但能引药直达病所,还有协调诸药和帮助诸药解除毒性之功用。如麻黄汤中用甘草,甘草缓急和中、协调诸药;应用生半夏、生南星时,需加生姜或以生姜炮制后入药;用大戟、芫花、甘遂利水时,要加大枣以缓和三味药的毒性;白虎汤中,以粳米为药引,可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等等。
由此可见,药引虽多是方中配角,却有提高疗效、消除毒性之功效,切不可等闲视之。
七、中药常用药引及其作用
中药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以“君、臣、佐、使”的原则来作药物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
一药引的主要作用
1.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入肾可以引导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引经药作药引以辅助主药,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因其可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加健脾利水的茯苓为引,可提高利水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药物有小毒,加入引药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生南星、生半夏加生姜;乌头、附子加饴糖为引,均可降低其毒性。
4.缓和药性有些药物作用猛烈,加些药引可缓和药性,并保护正气。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中,以大枣为引,可缓和葶苈的烈性,达到泻肺而不伤肺的目的。
5.保护脾胃有些药物对脾胃有影响,或刺激胃肠道,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或出现胃肠道反应,加些药引可保护脾胃,如清热解暑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加大米为药引以护胃扶正。
6.矫味作用有些中药味苦难咽或有异味不堪入口,可加些药引矫味,如治疗百日咳的猪苦胆、鸡苦胆,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苦涩味。诸多中医处方中常以甘草为药引,因为甘草能“调和诸药”,并起矫味作用。
二几种常用药引
1.生姜有发表散寒,温胃止呕,解毒止痛之功。治疗风寒感冒及各种呕吐,腹痛等症,常用作药引,用量3~10克,或3~5片。
2.葱白有通阳发表之功。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等症,常用作药引,用量3~10克或2~3根。
3.红糖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肝之功。治疗妇科诸疾如虚寒痛经,月经量少,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常用作药引,用量10~15克。
4.白糖有补中缓急,润肺生津之功,治疗中焦虚弱引起的脘腹疼痛,以及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口干口渴等病,常用作药引,用量10~15克。
5.冰糖性味、功效与白糖相似,惟滋补作用较好。
6.饴糖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诸药毒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虚寒腹痛,肺燥咳嗽,以及使用附子、乌头、天雄等药物时,常用作药引,用量30~60克。
7.蜂蜜功用同饴糖,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用量10~30克。
8.酒类有温经止痛,舒筋活血,散寒止痛之功;还有引药势之功,可引导药物直达病灶,且药物中性沉降者得之则开,呆滞者得之则行,治疗寒滞经脉,淤血内阻,风寒湿痹,筋脉挛急等,常用作药引,使用时以黄酒为佳,用量20~50毫升,用白酒时可酌减。
9.食盐有涌吐痰涎,清火凉血,润肠通便,引药入肾之功。中医认为,咸入肾,肾欲咸,所以治疗肾脏病变如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腰痛,脱发等,皆可用作药引,用量1~2克。
10.米醋有活血化瘀,解毒止血,安蛔止痛之功。治疗因淤血内阻所引起的崩漏,以及便血,赤白带下,鼻出血,虫积腹痛等,常用作药引,用量20~40毫升。
11.米汤米汤因含米油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样物,而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之功。治疗脾胃亏虚,中气不足,肠道疾病,常用作药引,特别是用有苦寒性的药物如白虎汤,以米汤为药引更能制其药性之偏。米汤以小米为最好,大米次之。用时要取粥上面的汤汁,不拘浓淡,也不限用量。
12.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治疗脾胃亏虚,倦怠乏力,血虚萎黄,神志不安,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妇女脏燥等病,常用作药引,在服用攻下药和各种作用猛烈的药物时,也可用作药引,以缓解药性,调和诸药,如十枣汤中,即以大枣作药引,用量3~20枚。
13.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八、手术前要停服哪些中草药
美国芝加哥大学围手术医学科的研究人员最近在全美肿瘤外科年会上发表文章称,麻黄、大蒜、银杏叶、人参、胡椒、小连翘及缬草等中草药在围手术期可能引起问题。
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可源于这些草药的直接作用及其药效学或药动学的作用。直接作用包括引起出血大蒜、银杏叶、人参、心血管系统不稳定麻黄及低血糖人参。草药相互作用的药动学问题包括胡椒与缬草并用可加强麻醉药的镇静作用。草药与西药的药效相互作用包括小连翘可以使围手术期常用的西药代谢加快。研究人员列举了围手术期患者常用6种草药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1麻黄:其药理作用包括减轻体重,增加机体耗氧量,直接或间接兴奋交感神经。若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则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卒中、室性心律失常、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患者必须在手术前24小时停止服用含麻黄中药。
2大蒜:用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对人类血压的影响尚未得到证实。该药若在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倾向,并增强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必须在手术前7天停止服用。
3银杏叶:其药理作用包括改善痴呆患者认知能力,调节微循环,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调节血管舒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在围手术期主要禁用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必须在手术前36小时停止服用。
4高丽参:可增强体能,降低血糖,拮抗血小板聚集。在围手术期若与华法林合用,则会引发出血;若用于禁食的患者,则会造成低血糖。必须在手术前7天停止服用。
5缬草:通过拮抗γ酪氨酸受体而发挥镇静、麻醉和改善睡眠的作用。对药物依赖的患者应逐渐停药,并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
6藤黄:该药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尚未完全证实,但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若在围手术期使用,则会诱导产生5羟色胺分泌。必须在手术前5天停止服用。
有研究人员特别指出,在手术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要特别注意询问并记录服用中草药史。医师应当熟悉常用中草药可能引起的围手术期问题,以便预防、识别及治疗与其相关的潜在严重问题,并及时停止使用这些中草药,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这些资料对确保我国手术患者安全十分重要,因我国应用中草药治病是很普遍的,往往忽视中草药与麻醉药或其他药物发生拮抗或协同作用,对手术患者有潜在危险性。所以,在手术前要停用这类药物。
九、中草药并非剂量越大越好
随着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草药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患者认为,中草药剂量越大疗效越佳,其实不然。
中草药剂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甘草,剂量1~2克时,则起调和诸药作用,剂量5~10克时,则起益气养心,温胃和中作用,当剂量大至30克时,则有类似激素样作用了。不少中草药因剂量大小不同而出现相反作用,如活血行气的川芎,小剂量时,可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时可使心脏麻痹而收缩停止,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一些新鲜草药如蒲公英、鱼腥草、车前草等,剂量可适当大一些,常用量为30~100克,干草药可用10~15克。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即使是干品,剂量也可以大一些,如岳美中排石方中金钱草的剂量常用至210克。但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药物较多时,即使是鲜药,也应酌情减量。
中草药使用剂量过大,还会出现副作用。如苦寒药黄连、龙胆草,用量3~5克,可起到清胃火,增食欲作用;若剂量过大,则会败坏胃气,导致胃痛。又如温里药肉桂、附片,剂量适当,则起到健脾胃,温肾阳作用;若剂量过大,则会出现里热壅盛,火热上攻之症,甚至会出现血压上升,乌头碱中毒等症状。再如益气养血药人参、熟地黄等,剂量过大,也会出现胸脘满闷,食欲缺乏,口鼻流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