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21

第21章 痞满(12)

痞满 (12)

五、补中益气汤

【方名】 补中益气汤

【来源】

出自金代·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论》:“内伤饮食,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之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处方】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用法】 上药,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功能】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倦则脾病”。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脱肛、子宫下垂等。但内伤发热,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益脾胃中气,以退虚热,升提中阳,举其下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本草纲目》曾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证自愈。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12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是李杲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紫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本方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2.治疗胃下垂 [朱正云.补中益气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胃下垂10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1):9]

治疗100例,均经胃肠钡剂造影或纤维胃镜确诊。其中轻度29例,中度62例,重度9例。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慢性胃炎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

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20克,炙甘草8克,党参9克。当归10克,陈皮8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白术9克,白芍15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饴糖30克。若腹胀加甘松、草蔻;胃痛加延胡索、香附;嗳气加旋覆花、砂仁;纳差加谷麦芽;便溏减当归、饴糖。每日1剂,水煎服。轻度胃下垂疗程为30~40天;中度为50~60天;重度为70~90天。

结果:痊愈7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

3.治疗胃轻瘫综合征 [王万乐,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轻瘫综合征47例疗效观察.光明中医,2001;16(2):46]

治疗62例,其中15例口服吗丁啉为对照组,治疗组胃大部切除及肠道手术者10例,原发(特发)性者22例,饮酒者25例,外向型性格10例,内向型37例。对照组胃肠道手术者2例,原发性者10例,饮酒者6例,性格外向者5例,内向者10例。

观察组均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黄芪18克,枳实20克,炒白术15克,柴胡10克,升麻3克,香橼皮15克,香附15克,砂仁6克,焦三仙20克,鸡内金20克,炙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若逆气呕恶者加姜半夏12克;脘腹胀痞甚者加川厚朴12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片20毫克,每日3次,饭前20分钟服用。

结果:痊愈34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7例。

4.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冬度.补中益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浙江中医杂志,1998:514]

治疗89例,大多反复发作,体质较差,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绵绵,或烧灼样疼痛,空腹痛甚,得食痛减,但食后腹部坠胀,喜温按,劳累后易发,体倦乏力,舌质淡,脉细弱。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

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5克,党参、炒白术各10克,陈皮3克,炙升麻、炙当归、炒柴胡各10克。伴泛酸者加左金丸6克;嗳气者加制半夏10克;大便溏者加茯苓10克,怀山药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苏打片6片;胃痛甚者加生白芍15克。4周为1个疗程。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痊愈19例;显效32例;好转30例;无效8例。

【研究进展】

1.对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结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许琦,等.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结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1):51]

采用大黄灌胃建立脾虚大鼠模型,并采用补中益气汤灌胃治疗。用五肽胃泌素腹腔注射刺激胃酸分泌。用酸碱滴度法测定胃液总酸度。

结论:胃泌素受体亲和力升高是脾虚大鼠对刺激物的胃酸反应性升高的机制之一。此外,胃泌素保护黏膜作用相关的一氧化氮含量下降,可能表明胃泌素正常的黏膜保护功能降低。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与胃泌素受体竞争性结合,降低受体过高的亲和力,从而降低对刺激物的胃酸反应性;同时一定程度升高一氧化氮含量,恢复了胃泌素的正常保护功能。

2.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的作用 [王汝俊,等.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易损伤的复健作用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