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17

第17章 痞满 (8)

痞满 (8)

一、半夏泻心汤

【方名】 半夏泻心汤

【来源】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处方】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每日三服。

【功能】 和胃降逆,散结除痞。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解】

原治少阳证误下而成的痞证。邪在少阳当和解,不宜攻下,若误下则伤中气,因虚致寒,而少阳之邪热乘虚内陷胃肠,寒热错杂,互结于心下胃脘,气机不畅,则成心下痞满;因中气损伤,则脾胃升降失常,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肠鸣下利。半夏泻心汤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以和胃降逆,散结除痞之剂。方中半夏味辛苦而入胃,辛开以散结,苦降以止呕为方中主药;辅以干姜辛温以散寒,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人参、大枣培补中气;甘草补益脾胃,又可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寒热并施,辛苦并进,补泻共用,共达泻心消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则诸证自除。临床所见痞证,并非均是误下而成,凡同脾胃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均可致痞。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半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炙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应用: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去人参、大枣加枳实、生姜以理气止呕;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2.治疗胃脘痞闷 [陈文卿.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痞闷64例.福建中医药,1998;29(5):24]

治疗64例,诉胃脘部胀闷不舒,如有物堵,没有疼痛,与进食有关或无关,体检无阳性体征,排除心肺疾患,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及肝、胆、胰、脾等疾患。

治疗方药为半夏泻心汤:党参12克,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5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伴肝郁气滞,合四逆散;湿滞脾胃,合平胃散;湿热内蕴,合茵陈蒿汤;脾胃气虚,合四君子汤;胃虚有热,合橘皮竹茹汤。

结果: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6例。

3.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王政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36例.医师进修杂志,1998;21(5):263]

治疗1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均符合FD临床诊断标准,其中运动障碍型46例,溃疡型38例,反流型27例,复合型25例。

治疗方法:制半夏9克,党参12克,干姜、炙甘草、黄芩各6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每日1剂,水煎服。运动障碍型加厚朴、枳壳;反流型生姜易干姜、加枳壳;溃疡型甘草易炙草,加牡蛎、白芍;中阳虚加黄芪;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30天后观察疗效。

结果:临床治愈64例,显效37例,有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

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汪东丽.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河北医学,2001;7(10):876]

治疗73例,全部经过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半枝莲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莪术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6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维酶素片,每日3次,每次5片(1.0克),60天为1个疗程。均于服药2个月后,在1周内复查胃镜、病理情况,计算症状积分。

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7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11例,16例。两组胃镜、病理学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胃腺体萎缩程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腺体萎缩程度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胃腺体萎缩程度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诸多临床表现中,以胃脘痞闷胀满最为突出,因此,中医将CAG归为“胃痞”。半夏泻心汤是一帖改善CAG症状的有效良方。本组临床观察表明:加味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改善CAG临床症状,逆转肠化生,异型增生,有效清除HP感染的作用。

5.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吴林.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9例.陕西中医,2003;24(7):608]

治疗59例均经胃镜确诊。

治疗用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半夏、黄芩、公英、枳实各10克,黄连、吴茱萸、紫苏叶、甘草各6克,白芍20克,党参、生黄芪、白及各15克,三七粉3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泛酸甚者加瓦楞子10克,乌贼骨、浙贝母各15克;腹胀甚者加厚朴10克,莱菔子30克,槟榔15克;烧心感甚者加知母10克,丹皮12克。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20例;好转35例;无效4例。

6.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 [周旭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8例.河南中医,2003;23(2):10]

治疗72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24例。治疗方法两组糖尿病病人治疗用药维持不变。治疗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克,黄芩12克,黄连4克,干姜12克,甘草10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柴胡12克,枳壳12克,牵牛子2克,天花粉12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各12克;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6克;嗳气不除者加旋覆花(包煎)12克,代赭石15克;烦躁胁胀者加郁金12克,栀子12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多潘立酮(吗丁啉)10毫克,每日3次,饭前服。疗程均为30天。

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血糖的影响: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组5.6~9.1毫摩/升,平均7.3毫摩/升;对照组5.5~10.4毫摩/升,平均7.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组6.8~10.7毫摩/升,平均8.9毫摩/升;对照组7.3~12.1毫摩/升,平均10.1毫摩/升。两组比较,餐后2小时血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情况:显效病例于疗程结束6个月后进行了随访,治疗组26例中复发3例(12%),对照组6例中复发2例(33%)。

7.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陈世敬.半夏泻心汤合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7):943]

治疗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以半夏泻心汤合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其主要药物为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旋覆花、代赭石、大枣、丹皮、甘草。若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痞满加川厚朴、枳壳等,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吗丁啉)10毫克,每日3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日2次,两组均为20天至3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11例。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8.治疗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 [李仁廷.半夏泻心汤治疗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128例.四川中医,2003;21(1):35]

治疗128例均在化疗后1~3天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脘腹痞满,部分病人有腹痛肠鸣泄泻,继续用药症状日益加重。大多数病人经用胃复安、异丙嗪(非那根)、维生素B6等药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能缓解。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党参各12克,黄芩、干姜各9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大枣10克。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加代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厌食明显加莱菔子、炒麦芽各12克;腹痛明显加延胡索20克,白芍15克;腹泻甚加茯苓15克,炒白术12克。每日1剂,分多次少量温服,一般服用3~6剂。

结果:显效(服药1天后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开始缓解,3天后进食量明显增加,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化疗顺利进行全疗程)86例;有效(服药3天后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减轻,纳食量有所增加,基本可以完成全程化疗)39例;无效(服药3天后消化道症状无缓解,部分病人化疗被迫中断)3例。

【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不同配伍情况下黄芩苷煎出量[段天璇,等.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黄芩苷煎出量的RP-HPLC测定.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99]

段天璇等测定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各组合中黄芩苷的煎出量。

方法:用YWGC18柱,甲醇-水-磷酸(47∶53∶0.05)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74纳米。首先将组成半夏泻心汤的七味药分成辛温组,包括半夏和干姜;苦寒组,包括黄芩和黄连;甘补组,包括党参、甘草和大枣。

结果:黄芩、黄连共煮使黄芩苷煎出量下降。可能由于黄芩苷含多个酚羟基,具酸性,可与黄连中生物碱生成不溶物。苦寒组与辛温组合煎时,黄芩苷煎出量进一步降低,苦寒组与甘补组合煎,黄芩苷煎出量比苦寒组增加。全方合煎及分煎混合时黄芩苷煎出量与苦寒组与辛温组共煎接近。本实验结果对研究不同性味药物相互作用的化学基础提供初步资料。

2.药理作用

(1)对小鼠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承云鹰,等.半夏泻心汤调节小鼠小肠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9;1(1):49]

本实验把小鼠禁食24小时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半夏泻心汤组;新斯的明组;新斯的明加半夏泻心汤组;阿托品组;阿托品加半夏泻心汤组。以小肠推进率来判断小肠运动功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

本实验结果显示:小鼠胃饲半夏泻心汤后,小肠运动减慢,并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还以新斯的明的拟胆碱作用和阿托品的抗胆碱作用造成肠道平滑肌的兴奋和抑制,实验中腹腔注射新斯的明后,小肠推进率为(74.0±6.9),较正常对照组的(52.0±8.9)有明显提高(P<0.05),而半夏泻心汤则能拮抗这种亢进的肠蠕动,使之趋复正常(49.4±5.8);注射阿托品的肠蠕动减慢,也能为半夏泻心汤所拮抗。从而说明:半夏泻心汤对肠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能使异常的肠运动趋复正常。关于该方对肠运动功能双相调节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对慢性胃炎合并幽HP感染大鼠一氧化氮的影响[姜惟,等.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一氧化氮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66]

姜惟等探讨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内在机制。

方法:在复制大鼠慢性胃炎的基础上,使其感染幽门螺杆菌,然后再分别给予辛开剂、苦降剂、辛开苦降剂、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辛开剂:生半夏、干姜;苦降剂:黄芩、黄连;辛开苦降剂:生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半夏泻心汤颗粒冲剂(生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甘草、党参、大枣)。同时设有正常对照组和西药三联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丽珠得乐胶囊)对照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一氧化氮含量(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