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16

第16章 痞满(7)

痞满(7)

胃宜润,润则降,不润则燥,可反降为逆,或气机壅满,升降失司为胀为满为痞,或隐痛,或舌津少,脉细或细数,均为阴虚或阴虚虚火内生,气机不畅所引起。治疗当养阴调气,辛润降胃。基本处方:

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金铃子10克,香附10克,绿萼梅10克。

舌红口干等阴虚明显,加乌梅3克,甘草3克,元参10克;胃脘有烧灼感,胃有郁火,加黄连3克,山栀子10克,丹皮10克;食少便溏等胃气虚者,去金铃子、香附、绿萼梅,加太子参10克,淮山药10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

10.辛开苦降法

适用于寒热错杂证,多因脾胃久病,或素体脾胃亏虚,寒湿内生,复因邪滞,蕴郁化热,故胃胀胃痛有冷感,有时烧心,但不敢进生冷,舌苔黄或黄腻,舌或红或偏淡。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基本处方:

黄连3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香附子10克,香橼皮10克,甘草3克。

热偏重,口苦烧心甚,苔黄腻,去干姜,加山栀子10克,竹茹6克,茯苓10克;胃脘冷痛,寒偏重,加高良姜10克,荜澄茄10克;腹鸣下利,加生姜2片,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

11.治疗用药特点

(1)主用通降,慎用开破:伤寒所致痞满,病在肺胃,治宜宣泄;杂病所致痞满,在脾胃肝,治宜辛通。腹胀无论虚实,实邪无论食积气滞、湿困痰阻,还是虚实兼挟,总为气滞中焦,通降失司所致,故治疗必须着眼于一个“通”字。“六腑以通为用”,通则气机能顺畅,通则胃气才能降和,不致滞而为胀为满。而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应当根据病机采用相应治法。但重要的是调气通降,气机通顺了,才有助于祛除其他病邪,补药才能达病所。所以无论补泻,调气通降药总要配伍运用。而通降调气药的运用,又要分上焦、中焦、下焦和气滞所属脏腑,还要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用之才能恰当。例如,痞胀位置偏上,病在中上焦,则用柴胡、郁金、降香、绿萼梅、八月札、路路通等;胀在中焦,多选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胀在下焦,多取乌药、槟榔、川楝子、小茴香等。病在肝经,多取柴胡、娑罗子等。病在脾胃经,则用陈皮、香橼皮、大腹皮等。如需温而行之,多取木香、砂仁、乌药、陈皮;若要凉而行之,则取枳实、川楝子等。

(2)补法宜慎:补药多属甘味,甘能生满壅湿,补则滞气,并使药物不能达于病所,故痞胀必须慎用补法。实证忌用补法,虚实夹杂者,一定要权衡虚实多寡,缓急轻重。七分实,三分虚,就当先用疏理,邪去胀消才可以补;如三分实七分虚,则攻补兼施,做到补而不碍气机,调气而不伤正。破气药要少用,如莪术、三棱等。补药一般用清补法,而不峻补壅补,如参用太子参或党参,芪用生黄芪。熟地黄、当归、元参之类腻补,在气滞者甚少使用,即使对阴血虚,也只用沙参、麦冬、丹参等。对虚实兼挟者,也不主张过用疏理,因为愈疏则胃气愈加虚陷,胃气也随疏随滞,故往往疏补结合,升降并用,并掌握好虚实和疏补的分寸。

如腹胀便稀,则以升清调补为主,党参、黄芪、山药、扁豆常用;如腹胀便干,则以降浊为主,如酒当归、升麻、大腹皮、枳壳、瓜蒌等,再适当配用升补药。对于痞胀之属于纯虚无邪者(在临床少见),也同样不能只补不行,而要补中兼通,如补气少佐行气,五味异功散之用陈皮,补中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陈皮,并往往再加少量香橼皮、佛手,做到补而不滞。有些胀满,虽全由虚证引起,但既见胀满,胀本身属实邪,故治疗仍不能只补不通。例如胃下垂病人,大多数由中虚清气下陷所致,病人乏力形瘦,头晕纳差便溏,一派虚陷之象,似当升补。但由于症见食后脘腹胀满难忍,甚者少腹亦胀,气水内停,按之辘辘有声,大便难下等实象,故不能因为由虚所致而蛮补,补则“不消胀而胀自除”,临床每用升降补疏结合,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通降之品,如鸡内金、枳壳、香橼皮等,效果比单用补气升清为好,这种认识可得到许多临床实例的验证。

八、李克绍治疗痞满经验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克绍.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9—23]

李克绍,1910年10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著有《金匮要略浅释》、《伤寒解惑论》、《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连载于《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伤寒串讲》、《漫话胃肠病的中医治疗》。在全国各主要医刊上发表的论文,达70余篇。

1.水饮结聚的痞硬

水饮致成的痞硬,实质是胃壁或兼胃周围水肿,多出现在慢性胃炎的病人,常舌质胖大,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并且小便量大都比正常人为少,有的舌上能出现白沙苔——像一层白色的沙砾满铺在舌上那样的舌苔。

(1)枳术汤(《金匮要略》):治水饮结聚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白术各15克。水煎服。

本方散水消痞,药简效速,被称为健脾导滞的基本方。金·张元素将本方白术用量倍于枳实,做成丸剂,名枳术丸,治疗胃虚有湿,食不消化,气壅痰聚,胃脘痞闷等症。李东垣又把枳术丸加味,制成枳实消痞丸,治胃脘痞闷胀饱,嗳气厌食,大便不调等症,功能开胃进食,是有效的名方。

(2)枳实消痞丸方:枳实、黄连各15克,白术、人参、半夏曲各9克,厚朴12克,干姜、炙甘草、白茯苓、麦芽各6克。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不拘时,白汤送下。

2.湿热结聚的痞硬

湿热痞硬,必舌苔黄厚,食欲缺乏,或兼呕吐,或兼肠鸣腹泻。治疗时以干姜配黄连为主药,干姜味辛,能散;黄连味苦,能降,这叫做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就是以干姜、黄连为主药的治湿热痞硬的一张名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治心下痞硬及呕而肠鸣腹泻。

半夏10克,党参、黄芩、干姜各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水煎服。

3.胃虚痞硬

这样的痞硬,有由久病胃虚出现的,有经过多次服泻下药或破气药、消导药所致成的。这是真虚假实证,它比上述两种痞硬按之更硬,或者按之则痛,服破气消导药,痞硬不但不消散,反而更会加重。应在相应的方药中,重加人参为主,才能使腹软痞消。

4.胃寒痞硬 胃阳虚衰,寒凝气滞所形成的痞硬,常伴有腹泻鸭溏,脉迟肢冷,舌淡苔滑等虚寒症状,治疗时忌用寒凉药,当重用干姜,以理中汤为最好。

理中汤方:

干姜9克,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最后附带说明一个问题:上述治痞硬的方中,用白术的不少。有用以散水行湿的,有用以健补脾胃的。用以散水的,必须生用;用以健补脾胃的,则要炒用。

第2章 痞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