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55

第55章 男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第七章 男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病史:婚后两年阴茎即举而不坚,有时不能勃起伴早泄,腰酸,周身乏力,易怒烦躁,情绪不稳定,经大量补肾壮阳药无显效,致使夫妻不和来诊。

查体:精神不振,面色偏暗,舌红苔薄黄,有瘀斑,脉沉细,心肺(-),肝脾未触及,前列腺检查(-)。

辨证:肾气损伤,肝郁化火与瘀搏结于肾。

治则:益肾疏肝,化瘀泻火。

西医诊断:性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阳痿、早泄。

取穴:命门,次髎,关元,中极,三阴交,蠡沟。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方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大川芎,生地,柴胡,牛膝,蛇床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

治疗经过:针刺三个疗程,服药21剂,患者阴茎已能勃起,且较坚挺有力,三个月后告知夫妻感情和睦,妻子已怀孕。

(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许帼光治疗早泄验案之一。许帼光生平见哮喘。

阳痿指男子有性要求,但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坚而不久,影响正常性生活,并多伴早泄,除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外,多由大脑皮质或脊髓中枢功能紊乱而致。中医认为主要由虚损、惊恐、湿热、瘀滞等原因以致宗筋弛纵,阴茎痿而不起,临房举而不坚。

针灸取关元、中极以温补肾阳,培元固本,三阴交滋肾补阴填精,次髎疏通气机,通调水道,使气至病所,蠡沟疏泄肝气,以固肾元,因肾精之藏泄赖肝气之疏泄,肝气之调达赖肾精之滋润此乃“肝肾同源”之说。

中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取五子衍宗丸补肾固精,用血府逐瘀汤加知母、黄柏以清泻瘀热,取柴胡以疏解肝郁,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令肾精充填,肾阳振奋,阴茎得以荣润,举动有力。

(二)古英医案

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性生活时觉阴茎勃起时间短,力度不够,射精无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性欲低下,夜尿每晚3~4次,畏寒肢冷,眠差。查见患者形体瘦弱,面色略显苍白,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早泄。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治拟补肾填精助阳。

治疗: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肾俞、志室。除太溪穴选用0.30mm×25mm毫针外,其余穴位均用0.30mm×50mm毫针。太溪直刺0.5寸,关元、气海、足三里刺1.5寸,三阴交直刺1寸,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关元、足三里加用温针灸,每10分钟各穴位行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30分钟。起针后嘱患者俯卧,取志室、肾俞穴,直刺1.5寸,得气后用温针灸,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其暂停同房,经10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较好,夜尿从每晚3~4次减至0~1次,睡眠每晚可达5~7小时,腰膝酸软明显减轻。1星期后随访,在1星期内有2次性生活,自觉较以前勃起时间有所延长。因患者急于回莫斯科工作,给其灸条数根,嘱其每日灸关元、足三里各1次,每穴5分钟,巩固疗效。

[古英,唐祥燕.温针灸治疗早泄.上海针灸杂志,2003;(12):43]

评析:本案为古英治疗早泄验案之一。

关元为元气出入之要塞,可补肾强身;气海为先天元气之海,主一身之气;肾俞为补肾要穴,志室又名精宫,是补肾固精要穴;三阴交属脾经,又为肝肾二经交会穴,此穴能一针而三效,既补肾又调肝脾。数穴合用,在补法的基础上,加用艾条,加强了补肾壮阳,益气固本之功效。

四、遗精

刘吉医案

姚某,男,32岁,已婚。19900412初诊。

主诉:遗精6年余。患者婚前曾频犯手淫,后出现梦遗现象,于4年前逐渐加重,遗精频发,昼夜皆有,甚至见色或意动均可滑泄,婚后病情越发加重,常头晕失眠,体倦神萎,影响工作与生活。多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近半年来频泄不止,住某院治疗5个月不效,其间屡动轻生念头,后经人介绍,乃求余针灸治疗。诊见患者神疲肢冷,面色白无华,形体瘦削,脊弯膝曲,身体佝偻若老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虚精关不固之滑精。治补督阳,调冲任。针会阴穴深2寸,单方向捻针以其所能忍受为限,针1次后隔3日未犯遗精,又针3次后滑泄乃止,遂停针观察,2个月未见复发。199211随访,见其面色红润,形体均匀,四肢强健,未再复发。

[刘吉.针刺会阴穴治疗顽固性遗精23例体会.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05):46-47]

评析:本案为刘吉治疗遗精验案之一。

《名医指掌》曰:“梦遗者,梦与人交而遗其精也;精滑者,不因梦交而精自泄出也。皆因真元气虚,虚火流行,以致精海滑脱。遗于夜而不遗于昼者,盖昼为阳,夜为阴,惟阴虚故遗于阴分也。甚则遗于昼者,并阳皆虚也,阴阳皆虚,死期将至矣,不亦殆哉”。可见,梦遗滑精不外乎一由阴虚火旺,一由阴损及阳。故治疗时应以调补阴阳,固护精关为主。

会阴穴,属任脉,为冲、任、督三经交会之所,三脉同起于肾下精宫,共出于会阴穴而一源三歧。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阳气;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为阴脉之海,可总任全身之阴气;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于腹,且隶附于胃经,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各脏腑气血供奉之源。因此,针刺会阴穴可调补全身气血之盛衰,调节脏腑之阴阳平衡,使得“阴平阳秘”,精关得固,故遗精乃可止。

会阴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的球海绵体中央,故在针刺时要注意进针方向,切勿过度前后倾斜针身,以免刺入尿道或直肠。因穴下分布有丰富的会阴神经及动、静脉分支,所以,针刺时针感强烈,疼痛较剧,故在针刺前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思想有所准备以求得配合。

五、不射精

(一)王博医案

范某,男性,38岁,1997年8月16日初诊。患者婚后10年不射精,自述阴茎可勃起,但达不到兴奋高潮。曾多方诊治无效。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形瘦,畏寒,时有梦遗。诊为不射精症,肾阳虚型。予针灸治疗。①针关元、三阴交加灸,留针20分钟;加曲骨穴针刺(刺前先让患者排尿,注意勿刺伤膀胱),使针感传至阴茎、会阴后起针;②针肾俞、八髎、白环俞加灸,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7日。共针3个疗程后患者恢复射精。随访2年未复发。

[王博.针灸治疗不射精验案.中国民间疗法,2001;(11):7]

评析:本案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医院王博治疗不射精验案之一。

本例有梦遗现象,伴畏寒、舌质淡及脉细,中医诊断为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壮阳为主。关元穴系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肾俞为膀胱经之背俞穴,二穴相配有培肾固本,补益肾气,调气回阳,保健强身之功能。三阴交、八髎穴是临床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首选穴,曲骨穴系肝经与任脉之会穴。足厥阴肝经抵少腹,绕阴器,故刺曲骨穴针感可达阴器,促进阴部的血液循环。白环俞穴局部解剖的深层正当阴部神经,故针此穴可直接提高阴部神经的兴奋性。诸穴合用可起到温补肾阳,促进阴部血液循环,提高阴部神经兴奋性的作用,使本病迅速痊愈。

(二)仝俐功医案

樊某,男,34岁,工人。1980年3月初诊。主诉不射精3年余。1977年结婚后,同房阳举正常,但射精不利,短少而涩,茎中不适,虽房事频繁,但无快意感,渐至射精不出,久举不痿,痛胀不舒。婚后3年未育,女方检查正常,本人做性功能检查,勃起正常,前列腺压迫取精液少量,化验正常。同时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寝不宁。

检查:舌质红少津,苔薄,脉弦细数,生殖器官检查正常,精液检查正常。

诊断:阴虚阳亢型(不射精症)

治法:调补肝肾,滋阴潜阳,疏利精关

处方:主穴:肾俞、次髎、曲泉(双)、关元。配穴:太溪、太冲(双)、中极。分两组交替针刺,补泻兼施,以泻法为主。每日针一次。经治疗10次后,同房时胀痛感消失,且有少量的精液排出,但射精不利,嘱其戒情欲,忌房事,再治两个疗程,病情明显好转,射精利,量亦增多,勃起时间相对缩短,连续治疗四个疗程,性交正常。半年后来告,其妻怀孕,次年生男孩,远期随访未再复发。

[仝俐功.针刺治疗不射精症6例.陕西中医,1987;(09):44]

评析:本案为仝俐功治疗不射精验案之一。仝俐功,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出身中医世家。大专学历。曾任本院省重点中医专科——针灸康复科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历任陕西省中医学会及针灸学会理事;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陕西中心副主任;陕西中医学院特聘针灸学科教授。精通中医针灸理论,创新针灸奇术。擅长用针灸、埋线、耳穴贴压、针药综合等疗法,对中风瘫痪、面瘫、面肌抽搐、各种痛证、风湿、类风湿、胃肠病、眩晕、失眠、耳鸣、近视、阳痿、遗尿等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和专长。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6项优秀论文奖和5项科研成果奖。编撰针灸专著《仝俐功针灸医论医案集》1部,由国家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该书获宝鸡市委、市政府自然科学一等奖。

本病中医学记载较少,从我们收治的6例病人来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祖国医学有“阳强不泄”的认识。肾气盛,精气满,鼓动有力,才能密泄司职,故本病与肾虚开合失司有关。又本病多致病人情怀不遂,肝气郁结,精液气血输布不利,也与本病有密切关系。治疗上,我们本着调益肾气,养肝疏肝的原则,主取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二经之穴,配伍培元阳、调精宫之任脉穴,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疗效。

六、前列腺炎

杨兆钢医案

宋某,男,49岁,2000年6月10日初诊。主诉:小腹疼痛伴小便不利5年。于1995年5月因嗜酒致脾胃损伤,纳呆呕吐。酒后胃纳欠佳,大便溏,并渐感小腹隐痛,坠胀不舒,小便淋沥不尽、次数多、夜间尤甚、色黄、混浊。曾间断多方求治,经中西药多种治疗,均无明显疗效。症状时轻时重,病人非常痛苦,曾经B超检查示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灌肠治疗,疗效不稳定,今慕名求诊,要求针灸治疗。来院时除上述症状外,伴畏寒、肢冷、纳呆、腰酸无力、头身困重、夜眠差。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诊断:淋浊(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治法:滋补脾肾,清热退淋。

取穴:秩边透水道、水道、归来、中极、三阴交、太溪、百会、耳神门。

操作:先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30号6寸长芒针,从秩边穴进针,针尖透向水道穴,直刺5~6寸,使针感通过经络感传,直达病所以感应放散至下腹或会阴为佳,用捻转补法,小幅度捻转,缓缓进针退针,出针急按针孔;再取仰卧位,用5寸长芒针直刺水道、归来、中极,施捻转泻法;三阴交和太溪2穴直刺1~1.5寸;百会、耳神门施轻捻浅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经10次治疗,患者少腹疼痛较前减轻,小便淋沥症状消失,针15次后,少腹部疼痛已消失,临床治愈。

[龙海鹏.杨兆钢教授芒针经验浅识.中国针灸,2001,(09):38-41]

评析:本案为杨兆刚治疗前列腺炎验案之一。杨兆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法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国香港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英国传统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治疗与研究30年,擅长治疗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应用芒针治疗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内分泌功能失常,腺体微循环障碍,腺小管阻塞,功能低下,感染及自体免疫因素及变态反应所致,属中医“淋证”“白浊”等范畴。湿热毒邪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或从下焦而入,或脾失健运积湿生热而下注于肝肾,最终导致湿热、瘀血阻滞前列腺的气血运行而发本病。

关于水道穴《内经》中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且其位于下焦,可主治水液之病,芒针深刺可通调三焦气机,津液输布自调,水道通调则小便通畅;归来与水道皆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均有通经利水、理气活血之功;中极为足太阳膀胱之募穴,与上述二穴合用共收通利膀胱,清热利湿之效;补三阴交、太溪是依据辨证,滋补脾肾,活血固本,使气血运行通畅,膀胱气化正常,则湿热之邪随水液得出矣;百会、耳神门皆可起到升提阳气,安神醒脑之用,与前穴配用,共奏益气温阳化水之功。本方以芒针定向深透治疗前列腺病患为主,辅以滋补脾肾之经穴,共收清热活血、祛瘀通络之效。长针深刺秩边穴,《内经》虽未明言,但从《灵枢·癫狂》云:“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可以领会其中深意。杨师运用芒针定向深透秩边穴感应直达会阴及尿道区域,气至病所配以手法操作,加强针感,使经气疾行加强补泻,促吸收。此法为针刺治前列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