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24

第24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3)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3)

患者,男,50岁,安徽枞阳县人,1974年10月5日入院。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反复发作近1年。患者10年来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反复发作,当地诊为胆石症,曾3次手术取石并行胆囊切除。近1年又犯,右上腹常有发作性疼痛,有时发冷、发热,有黄疸。当地医院建议再次手术,病人不同意,来我院治疗。检查见痛苦面容,舌质红,苔黄腻,脉弦。体温37.5℃,血压100/86mmHg,脉搏88/min,巩膜无黄染,腹肌紧张,右上腹有手术瘢痕,胆区有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化验:白细胞9500/mm3,中性0.82,淋巴0.16,单核0.02;胆管造影示胆道增宽,诊为胆管结石。治拟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取期门、日月、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均取右侧。采用毫针泻法,期门、日月用0.38mm×50mm毫针自穴位内侧平刺进针1.5寸,使针尖到达穴位,连接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通电60分钟,每日1次。同时配合耳针,取双侧神门、交感、胆(胰)、十二指肠、皮质下,每日1次。治疗12次后,突然右上腹绞痛发作,并发冷、发热、呕吐,体温39℃,巩膜黄染,按上方加内关,电针1小时后疼痛缓解,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翌日症状缓解,下午从大便中淘出1.5cm×1.0cm×0.7cm结石一块,体温降至37℃,黄疸逐渐消退,5日后出院。[肖永俭.针治疑难病5例.上海针灸杂志,2004;(12):3-4]

评析:本案为肖少俭治疗黄疸验案之一。

该例为黄疸,按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范畴。如《症治指南》蒋式玉按:“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从脏腑和经络辨证者,属阳黄实证,肝胆湿热型,宜泻肝胆之湿热。取肝募期门、胆募日月、肝俞、胆俞行泻法,以泻脏腑之火,疏利气血。又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的“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的理论,取肝之原穴太冲、胆之合穴阳陵泉,更配合耳针的有关穴位共收疏肝利胆、清泄湿热之功。

(二)董子沛医案

邓某,男,28岁,于1960年3月28日,突发疲倦,食少,尿黄,4日后,身目俱黄,便溏,日2次,头晕,嗜卧,下肢轻度浮肿,查体:面黄少泽,舌质赤,苔白腻、脉弦缓,肺肝界右锁骨中线5肋间,肝大肋下3cm,压痛(+),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肝功高田(+),浓碘(+),凡登白直接反应(+),脑磷脂(+),麝香草酚浊度7U,黄疸指数30U,诊断: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湿盛于热型),治宜清热利湿,健运脾胃,取穴:中脘、期门、章门、阴陵泉、脾俞,针灸3次症状明显改善,12次肝大消失,17次肝功正常,19次黄疸消退,观察45天痊愈出院。[杨永鹏.董子沛运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三则举隅.中医药学刊,2003;(12):2162]

评析:本案为董子沛治疗黄疸验案之一。董子沛,生于1926年7月,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市中医研究所主任中医师,沈阳市中医学会理事、针灸学会委员,历任沈阳市沈河区第四中医联合诊所副所长,沈阳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沈阳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副主任。

本案中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要穴;期门,肝之募穴;章门,八会穴之脏会要穴,脾之募穴;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脾俞,脾之俞穴。本病多因湿热疫毒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肝胆之疏泄不利而致,本方中穴俞募配伍,取其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功。

(三)高国巡医案

车某,男,27岁。1992年1月3日初诊。主诉纳呆倦怠伴恶心厌油黄疸4天。患者4天前即感周身不适,继而倦怠乏力,纳少腹胀,时有恶心,厌恶油荤,近2天面目渐黄,小便色黄如浓茶。门诊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收治入院。查体;巩膜黄染()。肝大肋弓下1.0cm,肝上界第6肋间。诊其脉濡缓。舌红苔黄腻。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42U,ALT100U,凡登白试验阳性。尿三胆()。西医诊断为急性甲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治拟清利湿热退黄为法。处方: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消失,肝肿大已回缩正常。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16U,ALT55U。尿三胆(-)。继续治疗2周痊愈出院。[王国华.高国巡针灸治疗急性肝炎的经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04):52]

评析:本案为高国巡治疗黄疸验案之一。高国巡,生于1933年,汉族,安徽省风台人。1948年从师名医刘成勋,1962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深造。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湖北分会和武汉分会常务理事、武汉针灸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冶金工程公司卫生处处长、职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冶金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他撰写了4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专题会议和学术刊物中发表,他领导的第一冶金职工医院,连续8年无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连续5年被评为省文明医院,他本人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之一。高氏精于中医内科,尤以针灸造诣更深,其擅长于治疗急性热病、妇科杂症等。

黄疸、无黄疸型肝炎,中医认为主要涉及肝胆、脾胃,多由湿热蕴结或湿困中州所致。取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以治黄疸型肝炎,因此三穴系胃、胆、脾三经之合穴,正合“合治内腑”之旨。阳陵泉清利肝胆而祛湿热;阴陵泉能化湿滞以运脾;足三里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可增强机体自身之抗病能力。三穴相合,脾胃得健,湿热能除。而黄疸自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功擅清肝、健脾、益肾,且能行血滞,无黄疸型肝炎用之,以加强清肝健脾祛湿之功。临床经验:凡ALT居高难下,必取足三里,此穴有较好的降转氨酶作用。且深刺比浅刺作用强,强刺激比弱刺激效果好。

二十四、肝炎

罗诗荣医案

沈某,男28岁,工人,1986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右胁下隐痛,纳呆乏力3年余。起始自感全身乏力,工作易疲劳,继而出现纳呆腹胀,呕恶,溲黄,胁痛隐隐,遂入某传染病医院住院,胁痛恢复正常出院”因未注意休息,半年后病情复发,虽经多次住院治疗,胁痛未能好转,因长期服药未效“来我院铺灸治疗”。检查:面色白,脘腹胀满,纳呆厌油腻,溲黄便溏“两胁压痛明显”舌质淡,苔白腻,脉象细弦。黄疸指数6U,麝浊8U,锌浊>12U,谷丙转氨酶151U,y谷氨酰转肽酶99,乙肝表面抗原1∶128,核心抗原(+)。诊断:胁痛(慢性活动性肝炎),脾肾阳虚型。治疗:温补肾阳,健脾化湿。患者于5月13日铺灸,灸中督脉两边出现青色晕斑,灸毕全身舒适,1个月后随访,灸后两胁隐痛已除,腹胀消失,纳食增加,精神转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y谷氨酰转肽酶)转为正常,唯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仍为阳性。3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均转阴性。在此期间,未服其他药物,以后经多次肝功能检查均正常;随访观察2年余,疗效巩固,已恢复上班工作至今。[朱月伟.罗诗荣老中医临证经验.针灸临床杂志,1997;(Z1):20-22]

评析:本案为罗诗荣治疗肝炎验案之一。罗诗荣,1920年生,安徽合肥人。杭州针灸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并被聘为阿根廷针灸学会顾问。1939年从伯父罗茂洲学习针灸五年。1945年悬壶杭州。1958年参加杭州中医针灸专科医院从事针灸临床数十年。1988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89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铺灸又称长蛇灸,常取督脉施治,其铺灸面广,艾炷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能起到温补督脉,强化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之功,适合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铺灸时间,宜在暑夏三伏天,病人俯卧床上裸露背部,在脊柱上常规消毒,涂上蒜泥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克(斑麝粉由麝香50%,斑蝥粉20%,丁香粉15%,肉桂粉15%组成,去皮大蒜捣烂成泥500g,陈艾绒200g),然后置一张长约80cm、宽10cm桃花纸,并在桃花纸上(大椎至腰俞穴之督脉处)铺50mm宽,12mm厚的蒜泥1条,在蒜泥上铺成如乌梢蛇脊背状的长蛇形艾炷1条,点燃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继续铺灸炷1条施灸(一般以2~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净,即施灸完毕,灸后可起水疱(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3天用消毒针引流水疱液,并用药棉揩干,涂上龙胆紫药水,隔天1次,直至结痂为止,灸后1日内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和鱼腥发食等,禁冷水洗浴(可用温水),避免冷水,忌房事,全休1日。

胁痛是肝胆病之特征,也是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症状,该病之胁痛以右胁下隐痛为主,其病程长,遇劳则反复发作。肝病传脾,故纳呆,腹胀便溏,脾虚不运之象可见子病及母则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肾虚之象可见。该病初起多为肝气郁结,标实为主,久延不愈则为脾肾阳衰,本虚多见,当温运气血而疏调肝气,温补肾阳以化湿健脾,两者不可偏废。

二十五、肝硬化

李少卿医案

刘某,男,12岁,工人,于32年前不明原因腹胀,食欲不振,身体日渐消瘦,独腹部膨隆,饭后胀痛加重,小便短少、双腿浮肿。吃中西药症状不减轻,而且病情愈来愈重,乃至卧床不起。当时医生诊为“膨胀病”。求李少卿医师用针灸治疗。李用数枚一寸毫针,由肚脐周围、少腹、沿两腿的内、外缘,直扎到足趾,针孔感到酸麻沉胀。当天小便增多。自此以后每天做针灸治疗,约计共治疗一个月左右,下肢浮肿完全消退、腹部平坦,饮食、大、小便正常。到现在已整32年了,一直坚持上全班,至四年前68岁退休,无异常不舒服感觉。[申卓彬.针灸治疗“水膨症”验案三则.新疆中医药,1994;(01):19-20]

评析:本案为李少卿治疗肝硬化验案之一。系西安中医院已故针灸名家,运用针灸治疗内科杂病,很有经验。

据病员回忆所配腧穴以脾、胃经穴为主,辅以肾经和任脉的腧穴:从脾、胃着手调理,化水湿,平衡人体水液的代谢功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灵枢·胀论》指出:“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李医生运用子午流注法,子母补泻法,重在泻邪,祛邪以安正,也贯穿在这个病案中。

二十六、呕吐

(一)刘家荫医案

杨某,女,19岁,学生。1970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呕吐半年。

病史:患者半年前,因精神受刺激后,出现食物呕吐,吐物为食物或清水。曾先后到其他医院求治,用大量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病情日渐加重,身体日渐消瘦。今日来我院经胃肠钡餐透视及纤维胃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而来针灸治疗。

检查:身体瘦弱,面色淡黄无华,精神疲惫,腹部平软无包块。舌干、乏津,脉细数。

诊断:呕吐。

治疗:降逆止呕,调中和胃。

取穴:内关(双)、中脘、神道、灵台。

操作:神道与灵台采用透刺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针6次,而告痊愈。(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家荫治疗呕吐验案之一。刘家荫生平见《中风》。

病人久吐不止,病初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后伤及胃津,渐至阴亏,为此取内关穴,该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宣通三焦经之气机,施针可降逆止呕。中脘穴为胃经之募穴,针之可调中和胃。神道与灵台穴为督脉之要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有总督一身之阳,振奋全身之阳气,温中回阳,使阴阳调和之作用。又神道、灵台穴有安神、镇惊之功效,故疗效显著。

(二)陈少农医案

程某,男,16岁,学生。1997年5月18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呕吐3年,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自3年前起,每于考试前后即发生呕吐。发作时烦躁不安,脘胁胀满不舒,微恶风寒,时觉恶心,嗳气,呕吐阵作,甚则吐出黄绿色清稀液体,吐尽则快。做X线钡餐透视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既往用胃复安等药静滴有效。此次发作已有2天,用前药治疗效果不显,遂求陈老治疗。

检查: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淡白,脘腹饱胀无压痛,肝脾胁下未及,脑膜刺激征(-),舌质淡、苔厚微腻,脉弦细。

辨证施针:陈老认为该学生病起于情志过激,心神失宁,肝郁不畅,气机横逆犯胃而吐,久吐则伤及脾胃,脾胃阳虚,不能受纳运化水谷,故治以宁心安神,和胃降逆。

治疗经过:取百会用小艾炷灸90壮,同时针刺足三里、公孙、太冲、大陵,行阳中隐阴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施治1次后呕吐立止,仍有恶心、脘胁胀满等不适。此后每日治疗1次,共治3次而诸症消,继治2次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发。[陈宁.陈少农针灸验案举隅.江苏中医,1999;(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