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22

第22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1)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1)

王某,女,62岁。病人素有高血压病史,几经住院治疗,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24/12kPa左右。近因膝关节疼痛,在针灸科治疗,经针刺血海、梁丘、足三里等穴,病情明显好转,在治疗的第10次,病人述因睡眠不好,晨起感头晕,胸闷,查BP:24/12kPa,嘱病人休息片刻再作治疗,约20分钟,病人突感头痛较剧,胸闷加重,继则头颤。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之不应,查(心率)P110/分钟,律齐,双肺未闻及啰音,BP:28/16kPa。

急请西医会诊,意见“高血压危象”,急入院治疗,但曲老认为此时病人不宜搬动,主张应用针刺降压。取穴涌泉、太冲、合谷、丰隆。先针涌泉,给予强刺激手法,再刺太冲、合谷、丰隆,皆用泻法。针刺涌泉穴后,病人神识转清,刺太冲、合谷后,病人抽搐止,约10分钟后,查BP:25.5/13.5kPa,15分钟后为24.5/12kPa,留针半小时,BP21/12kPa,病人感头清胸爽,拒绝住院治疗,并坚持针治膝关节痛2个疗程,加取太冲、合谷、丰隆、申脉。3个月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在22/12kPa(服用降压药同前)。[解乐业.曲衍海针灸治疗急症临证拾贝.中国中医急症,1993;(03):119]

评析:本案为曲衍海治疗高血压验案之一。曲衍海,1919年生于泽库乡后岛。14岁始拜名中医曲华莲为师,1937年考取中医师文凭,1940年11月参加革命,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主任医师。

此例病人,素有高血压病史,必肾阴亏损,肝阳亢旺,阴不潜阳,复因睡眠不佳,劳神耗阴,导致肝阳暴张,故头晕头痛;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有引动内风之势,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证属本虚标实,以急则治其标。涌泉为十二井穴之一,具有开窍、镇潜之功,为阳实郁闭急救之要穴;太冲平肝降逆,与涌泉配伍,为近代应用降压的有效穴对,与合谷配伍,名曰“四关”,具有解痉熄风之功;合谷与丰隆相伍,有豁痰开窍之效,全方共奏开窍降压,平肝潜阳之疗效。

(三)阮少南医案

患者,男,56岁,干部。患者有高血压史10年。1977年12月间突然昏迷,急诊入某医院。诊断为脑出血及高血压。经抢救脱险。但后遗右侧肢体、颜面瘫痪,历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1年,疗效不著,前来就诊。诊见神志清楚,面色红润,语言不利,右侧颜面瘫痪,同侧肢体不遂,肌肉痿软,口干不欲引饮,胃纳尚可,步行为艰,尿频数,尿检无殊,血压24/16kPa,舌绛有裂纹,苔薄黄微干,脉弦滑。中医诊断为中风半身不遂。治宜育阴潜阳,熄风通络之法。取太溪、肾俞(均行补法)、百会、行间(均行泻法),右颊车、地仓、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海泉(三棱针点刺出血),隔日1次。经上法治疗30余次,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偏瘫基本消失,其余诸证悉除,参加工作。[诸晓英.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上海针灸杂志,2001;(04):3-4]

评析:本案为阮少南治疗高血压验案之一。阮少南,主任医师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名中医主任医师,擅长针灸。

观此病人乃肾阴虚惫,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血气上扰清阳,乃瞬息间神志昏蒙而卒中,故治拟育阴潜阳,熄风通络以标本兼治。百会为诸阳之会,泻以潜镇浮越之阳;行间为肝经之荥,泻以引木气下行,俾熄内风;太溪、肾俞均行补法,太溪为足少阴肾之原,兼肾俞以滋肾育阴,其他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手法,为舒筋通络以治肢体之不遂。

十九、低血压

曲衍海医案

陈某,男,42岁。病人因乔迁新居,搬抬家具中突然昏仆,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足不温神识不清。家属以手掐人中,无济于事。急抬至医院,问清病因,诊视之:病人呼吸微弱,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P62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双肺无啰音,脉象沉迟微弱,BP9.5/5.5kPa,诊为:急性低血压,中医辨为气血亏乏,阳气暴脱,治当回阳救逆。遂以大艾炷隔盐灸神阙,艾条灸百会,约5壮病人汗止,面色转红润,7壮四肢转温,神清,BP13.5/8kPa,15壮病人感神清气爽,体力恢复,BP16/l0kPa,复刺足三里,加艾灸10分钟,病人安好如初。[解乐业.曲衍海针灸治疗急症临证拾贝.中国中医急症,1993;(03):119]

评析:本案为曲衍海治疗低血压验案之一。曲衍海生平见《高血压》。

病人因乔迁劳累,必多耗气,致使阳气消乏,宗气下陷,元府失充,故突然昏仆,面色苍白;阳气式微,失于温煦卫固,故肤冷汗出;宗气下陷,鼓动无力,故呼吸微弱,脉沉迟微。其治以益气苏厥,温阳救逆之法,神阙穴为神气之门户,艾炷隔盐灸之,益气温阳,苏厥救急,百会升阳气使元府充养,足三里益脾胃使生化有源,是故阳温则厥逆自复,气充则帅血有权,血压回升。此类皆宗“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经旨,艾炷隔盐灸神阀穴可明显提高人体的功能,强化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故而效显。

二十、胃痛

(一)陆瘦燕医案

邱某,男,64岁,龙华门诊号68994。

初诊:1964年8月18日,1961年5月因腹痛、黄疸反复发作而在松江人民医院施行总胆管引流术(胆囊未切除,有否结石不详),术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腹痛发作依旧,每遇饮食不节,即引起上腹部当胃而痛,平时两胁胀痛,头昏乏力。脉濡细,舌质黯红,苔白腻。肝木犯胃,湿浊中阻,治拟疏泄少阳,化湿和胃。

处方:胆俞―,双;阳纲―;阳陵泉―,双;内关―,双;足三里+,双。

手法:捻转补泻,留针10分钟。

根据上方,每周针治二次,脘腹隐痛渐减,胃纳亦增,惟大便仍日行一二次,此乃脾阳不振,中焦运化失司,肝胆之气横逆所致。自第七诊后,于原方基础上再加肝俞―、脾俞+。至第十诊时,大便、食欲均已正常,胁痛得除,乃结束第一疗程而嘱调治休养。(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胃痛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本例病者,因胆气郁结,肝木来乘,以致胃失中和,湿浊之邪阻滞中宫而发病,平时两胁胀痛者是木失疏达之候。陆师参考病史,断为邪在少阳,故取胆俞、阳纲、阳陵泉(胆合)以泻胆火,而清湿热,此治本之法。佐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主胃心胸之病,和胃健脾,故针治后,脘腹隐痛渐减,胃纳渐增。但大便仍日行二次,木邪乘土之象还未尽除,故于七诊后再加泻肝俞以疏木邪,加补脾俞,以佐健运。续治三次而诸症得以痊愈。

(二)田从豁医案

患者,女,34岁,2005年11月23日初诊。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1个月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近1个月余症状加重,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胃蠕动缺乏。病理检查示胃窦黏膜组织中度慢性萎缩性炎症,间质充血,部分腺体轻、中度增生伴肠化生,就诊时患者餐后腹胀,隐痛,反酸,嗳气,畏寒,大便每日1~2次,质稀溏,小便黄,舌淡红苔中黄腻,脉弦细。

诊断为胃脘痛,证属湿热中阻,肝气不舒。田老先予380mm芒针自大椎透刺至脊中,再予针刺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期门、肓俞等穴,针后在脾俞、胃俞处拔罐,每星期针灸治疗3次,应用芒针通督法1次,随症状减轻芒针应用改为较短型号,次数也逐渐减少,再结合随症选穴,共治疗近2个月,患者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窦炎已愈。[张华.田从豁老师应用芒针通调督脉针法简介.上海针灸杂志,2006;(07):1-2]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胃痛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芒针通督法在本例中起到疏调气机,通利三焦的作用,气机调畅则肝气舒,三焦通利则湿热得化,诸症得除。

(三)盛灿若医案

王某,女,30岁,职员,2004年8月30日初诊。由于工作压力,心情不舒致胃脘部胀痛近月余。症见胃脘胀痛拒按,伴有胸胁胀满,善叹息,纳少,时有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此为肝气横逆犯胃之胃痛。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取双侧太冲和内关,施以泻法,每次行针3分钟,留针30分钟。针1次后胀痛即减,3次而愈。[胡津丽.盛灿若主任经验——对穴治痛.针灸临床杂志,2006;(05):43-44]

评析:本案为盛灿若治疗胃痛验案之一。盛灿若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对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对胃系疾病的针灸治疗,取穴少而精,疗效卓而著。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为肝经脉气所注,具有舒肝理气之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具有宽胸降逆、理气和胃降逆之功。两穴相配,对于肝郁气滞所致的头痛、眩晕、胸胁胀痛、胃痛、呕吐、妇人脏燥等证有疏肝解郁理气、宽胸和胃降逆之功效。

(四)罗庆道医案

李某,女,40岁,教师。1998年6月20日初诊。主诉:上腹部隐痛、饱胀8年,加重半年。1995年曾做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还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服中西药治疗,当时有效,停药后又发作。诊上腹部隐痛,饱胀,食后尤甚,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舌暗质胖,苔白,脉缓细。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型),治以温补脾胃,行气止痛。取上、中脘皮部,背部足太阳皮部即脾俞、胃俞上下10cm区域,下肢足阳明皮部即足三里上下5cm区域,用灸法治疗,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歇息5天。共治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复查内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结果为胃窦部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1年未复发胃脘痛。[姜英.罗庆道针治痛证特色举要.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03):210-211]

评析:本案为罗庆道治疗胃痛验案之一。罗庆道,1934年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兼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针灸针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全国针麻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在针灸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尤其在应用中医学皮部理论,以浅刺疗法治疗各种临床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颇具特色。在中医针灸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曾多次应邀前往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地进行讲学。

慢性胃脘痛多因久病体虚,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脉络失养,而致上腹饱胀隐痛,纳呆乏力等。治疗当以温补脾胃,如张仲景言“腹满时减者,以腹中本无实邪,以有时或减,即减而腹满如故者,以脾气虚寒而然,所以当与温药,温即兼言补也。”罗老以脾胃俞募相配,施以温灸,加之温补足三里皮部,健胃运脾功效倍增,气血通畅,胀痛自瘳。

二十一、胃下垂

(一)刘冠军医案

李某,女,47岁,工人。于1973年4月初诊。

主诉:腹胀重坠已半年。

病史:患者饱食之后,过劳伤气,随发脘胀,时发嗳气,小腹重坠,服健脾养胃之品,时好时犯,近日腹胀重,便时干时稀,纳减,疲乏无力,经厂医院钡透证明,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6cm。

检查:体弱肌薄,面淡黄。苔白腻,脉沉缓,右关沉弱无力。

诊断:胃下(胃下垂)。

治疗:升阳益气,蕴运脾阳。

取穴:胃上穴、天枢、百会、气海、脾俞、足三里。

操作:先请患者仰卧屈膝,按顺时钟方向按摩腹部20次,然后将拇、示指分开,用虎口从耻骨联合上缘向上推按,使胃底上举,另一术者,取4寸毫针,从胃上穴沿皮刺到天枢,行温补法,加电针,再行百会、气海温针,留针20分钟,至患者感觉胃体上抽后出针,乃让患者高尾盘卧,行腹式呼吸100次,然后温针脾俞,足三里;照上法连续30天,治疗25次,胃胀消除,脉来缓而有力。钡透证明,胃小弯在髂嵴联线上2cm,较治疗前提高8cm。(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冠军治疗胃下垂验案之一。刘冠军生平见《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