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38

第38章 痛风性关节炎 (2)

第6章 痛风性关节炎 (2)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除湿,解毒祛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10例,总有效率为95.45%。

【经验体会】 《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四肢历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痛风主因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湿、热、瘀停滞关节所致。故治疗以清热除湿祛瘀为主导思想。急痛汤方中牛膝祛瘀消肿止痛;蚕沙祛风湿止痛,有抗炎作用;土茯苓清热解毒消肿;虎杖清热通络、祛瘀止痛;蜂房性易走窜,通经入骨,除痹止痛;桃仁配红花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两药均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抗炎镇痛;薏苡仁、萆薢均能祛湿除痹;百合、山慈菇均含少量秋水仙碱,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制病情发作。急痛汤治疗急性痛风针对性强,药证合拍,直达病所,能有效缓解痛风的急性发作。

【方剂来源】 乐枫.急痛汤治疗急性痛风11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3,25(2):108

8.防己汤加减

【药物组成】 防己30g,滑石、薏苡仁各20g,石膏30g,桂枝、通草各10g,杏仁12g。

【随症加减】 疼痛剧烈加姜黄、海桐皮;热重加知母、桑叶;肿甚加萆薢、苍术、穿山甲;无汗加羌活、细辛;汗多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加半夏、厚朴、陈皮。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功效主治】 通络止痛、泄浊利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5例,痊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6%。

治验:吴某,男性,61岁。患者于半月前突感双膝以下关节红肿疼痛,活动有所受限,曾在某医院门诊部以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好转,且逐渐加重,而来院求治。双侧踝关节、右脚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热、活动受限,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血尿酸663μmol/L。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湿热痹阻经络。治疗: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防己汤加减:防己、石膏各30g,滑石、薏苡仁、海桐皮各20g,桂枝、杏仁、通草各10g,姜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7剂。1周后复诊:自述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恢复,继以原方加炙甘草15g,7剂。2周后复诊,症状完全消退,血常规(-),血尿酸395μmol/L。

【经验体会】 加减防己汤系清代医家吴鞠通的名方,乃治痹之祖方,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原方用于治疗湿热痹。从药物组成来看是以辛温辛凉复法论治,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随症加减治疗痛风的急性发作期是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方中防己利水退肿、祛风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发汗解肌,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杏仁苦泄降气,薏苡仁利水渗湿、通利关节、缓和拘挛,通草清热利水。临证中辨证加减,使湿浊之邪从内出外,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

【方剂来源】 高成芬.加减防己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5例.四川中医,2003,21(2):42

9.加味三妙散

【药物组成】 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0g,牛膝15g,茯苓20g,独活10g,防风10g,丝瓜络12g,通草6g,赤芍12g,冬瓜仁15g,法半夏12g。

【随症加减】 关节灼热红肿,苔黄,脉数为内热壅盛,加石膏30g、牡丹皮5g、大青叶15g;关节肿胀明显,舌胖,苔腻,脉滑,属湿浊偏重,加泽泻12g、萆薢12g;疼痛较盛,脉弦,加延胡索10g,桃仁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g(后下);上肢关节痛盛者加桑枝、威灵仙各12g;下肢痛盛加防己12g。每日1剂,水煎服。亦可外敷双柏散(大黄、薄荷、黄柏、泽兰、侧柏叶,共研细末)。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5例,治愈22例,好转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7%。

【经验体会】 本病属于中医学所述的“痹证”、“历节”,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利,营卫不利,不通则痛,局部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或红肿,血热致瘀,痰瘀滞结,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功能障碍等。故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止痛为治则。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茯苓、薏苡仁、法半夏清热利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止痛;丝瓜络、通草、赤芍增强活血通络之功,重用石膏清热散火,解肌止痛,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紧扣病机,起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同时,配合中医综合治疗,外敷,往往收效更快。现代药理亦证实,黄柏、薏苡仁、牛膝有降低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出的作用,石膏有碱化尿液的作用。

【方剂来源】 张玉红.加味三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5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5

10.加味四妙散内服外洗配合外敷双柏散

【药物组成】 川牛膝15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鸡血藤15g,土茯苓30g,泽泻30g,地龙10g,萆薢15g,滑石15g,忍冬藤15g,甘草10g。

【治疗方法】 以原方药渣复煎汁外洗患处,并予本院制剂双柏散(泽兰、黄柏、侧柏叶、薄荷等)外敷肿痛关节。

【功效主治】 清热祛湿、宣痹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2例,治愈10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5%。

治验:吴某,男,32岁。喝啤酒后出现左踝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查血尿酸0.588μmol/L,左踝关节红肿明显,皮温较高,压痛明显,全身其他关节未见异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偏数有力。中医诊断:痹证(风湿热痹)。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以上方5剂内服外洗,外敷双柏散,嘱患者低嘌呤饮食。3天后患者诉左踝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减轻,可下地行走,但活动时仍稍感疼痛,5天后复诊,左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红肿热痛,继内服外洗上方10剂,未再外敷双柏散,15天后复查血尿酸为0.405μmol/L。

【经验体会】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病”、“痛风”、“白虎历节”等范畴,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或湿热之邪侵袭筋络,或风湿寒邪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或素有内热,复感风湿寒邪等,致使风湿热邪留恋于肢体、经络、关节,闭阻不通而为热痛。广东受岭南湿热气候影响,再因人们嗜食海鲜、啤酒、老火汤等肥甘厚腻食物,多致湿热内蕴,再因摄生不慎,感受外邪引发风湿热痹。故多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表现。朱丹溪《格至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故在治疗上多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为法,方中川牛膝、黄柏、土茯苓、泽泻、萆薢、滑石清热祛湿、活血通络,鸡血藤、地龙、忍冬藤活血养血、通络宣痹,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共奏清热祛湿、宣痹通络之功效。再配双柏散外敷清热活血消肿,疗效悉然。

【方剂来源】 谢纬.加味四妙散内服外洗配合外敷双柏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2例.江西中医药,2005,36(3):31

11.健脾利浊方

【药物组成】 黄芪30g,太子参20g,炙甘草6g,薏苡仁30g,白芍9g,羌活、独活、陈皮、升麻、柴胡各5g,黄连9g,黄柏15g,土茯苓40g,萆薢15g,泽泻、泽兰、秦艽、虎杖各12g,徐长卿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健脾益胃、清热利浊。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1例,服药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缓解者(红、肿、热痛消失,血尿酸下降正常)12例,服药2个疗程后临床缓解者24例,服2个疗程以上临床缓解者9例,6例因服药2个疗程无效而中断治疗。

治验:兰某,男,56岁。患者关节游走性红肿热痛,反复发作近10年,尤其左膝及双足第一跖趾为甚。患者形体丰腴,自汗,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尿黄,双膝及足趾关节红肿热痛且拒按,血尿酸为577μmol/L,舌质暗红,舌体胖,边有齿迹,苔微黄而腻,脉弦。中医诊断为痹证,西医诊断为痛风。拟予本方7剂,病情大减,再进半月,肿痛十去八九,又进一旬诸症悉除,血尿酸为201~213μmol/L,健康出院,即返原地工作。

【经验体会】 本病多为禀赋缺陷或膏腴过分,酒食越度,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水谷不归正化,亦致肾间受脾下流之湿气,日久变为湿热浊毒、滞壅血中,终则瘀结为患。在治法上拟以健脾益胃、清热利浊,以升阳益胃汤化裁。是方为参、芪、术、草补脾益胃,佐以羌、独、升、柴以助阳升;秦艽、防己、泽泻以渗湿邪;白芍之酸收用以和营,防其辛散之峻厉而敛之;更益连、柏、土茯苓、徐长卿、萆薢、泽兰、虎杖等清热利湿,促进浊毒泄化,解除瘀结之机转,推陈致新,增强疗效。秦艽、薏苡仁、徐长卿、防己,对酸性关节炎、蛋清性关节炎有不同程度的消炎、镇痛、镇静作用,减轻关节的肿胀,尤其是防己、土茯苓、萆薢、泽泻合用,不仅增加水分的排泄,对尿毒、尿酸、氯化钠的排泄也同时增加。临床运用此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作用不及秋水仙碱迅速,但连续治疗尤其是发作间隙期,慢性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方剂来源】 李军.健脾益胃、清热利浊治疗痛风51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56

12.消痛汤

【药物组成】 制川乌10g,防己20g,黄芪20g,薏苡仁20g,独活10g,秦艽10g,赤芍15g,三七粉3g(分吞)。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配合外敷活血止痛方:草乌、川乌、栀子、乳香、没药、羌活、石膏、蒲公英、苏木、细辛、蒲黄,当归、红花、樟脑、黄柏、独活,丁香、血竭等三组药以4∶2∶1的比例量组成,诸药碾成细末拌匀,然后加适量蜂蜜,再加温开水调匀,根据肿痛部位的大小,均匀涂摊于大小适中的纱布上,敷贴于患处,再用绷带包扎即可,2~3天换药1次。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镇痛,利湿消肿,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显效3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经验体会】 本病的病因为脾肾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则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为多见;局部发热,皮色暗红乃瘀热之象,与单纯湿热所致的皮肤鲜红不同。故辨证为寒湿瘀热夹杂,采用温经散寒镇痛、利湿消肿为主,佐以凉血祛瘀清热的方法,用消痛汤内服,配合活血止痛方外敷。消痛汤方中制川乌温经散寒镇痛为主药;辅以防己、黄芪、薏苡仁健脾利湿退肿;独活增祛下肢风湿之力,秦艽清利湿热助防己退肿又兼顾化热之象,赤芍凉血祛瘀,三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证实三七有利尿作用,可促使尿酸的排泄,共为佐使药。外用活血止痛方中草乌、川乌、细辛、丁香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血竭、当归、乳香、没药、红花、蒲黄、苏木活血祛瘀止痛;石膏、栀子、黄柏、蒲公英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作用;加羌活、独活增其祛风胜湿之力;配以樟脑以通关窍,利滞气。本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外敷之使药力直达病所,或提而外泄之,或消而散之,消肿止痛疗效倍增。

【方剂来源】 俞力行.内外兼治急性痛风38例临床观察.中医正骨,1999,11(10):44

13.平痛汤

【药物组成】 麻黄6g,细辛10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黄芪30g,当归12g,熟地黄12g,白芍12g,甘草10g,防己15g,白术12g。

【随症加减】 若上肢疼痛者,加桂枝10g;下肢疼痛者,加牛膝12g;关节肿甚者,加白芥子10g;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5例,治愈20例(44.44%),有效22例(48.89%),无效3例(6.67%),有效率为93.33%。